中医科普工作要下些硬功夫

中医科普好不好做,如果把介绍药物作用、经验方子当做科普是远远不够的,中医的科普必须强调到中医的理论支持,而一旦说到这一块儿,连一些大专家的科普也就戛然而止了。

中医科普工作要下些硬功夫

据了解,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科普分会成立,这是一次中医科普工作的实际行动。

近些来虽然有一批热衷于中医科普工作的学者、专家教授,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让中医药逐步的走进百姓当中,但中医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也有这不少的问题。

一是中医科普对理论普及不足。纵观近些年来的中医科普成果,基本上集中于对技术的研究和一些传统保健、养生知识的加工宣传,这些内容与中医理论内核无法很好的展示,大众对于中医理论的认识不够、宣传不够。特别是中医核心的理论如天人合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宣传的不多,对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研究和普及缺乏底气,从而在面对一些质疑批评的时候毫无办法。

二是中医科普专家队伍没有形成。中医科普离不开写作、编辑的队伍,需要临床专家、学者的支持,这是保证科普队伍壮大发展的重要依靠,目前还缺乏这样的队伍,一方面中医专家忙于临床的多,无暇于写科普的内容;另一方面科普文章虽然叫得响亮但是没有体现在劳动和发展的价值,辛苦写上几百片科普文章抵不上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职称晋升没有用就提不起医务工作的热情。

三是中医科普良莠不齐。科普工作是技术活,好的科普文章比较于八股文模式的科研论文难度更大。但专门学者重视度不够,大量的科普作品来源于出版社的包装发行,市场上热炒的保健书籍大行其道,五花八门。而网络上也充斥着各种言论,这样容易导致科普良莠不齐,误导百姓。比如一些学者歧视中医,对中医科普和内容大加贬斥,这就会造成人们的误解。也有一些只顾花哨赚钱,而不顾内容是否权威,是否符合中医思想等。

中医科普工作要下些硬功夫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医科普工作有影响。

一方面动力源不足,好大夫不去做科普,缺乏临床支持,科普内容空虚化;另一方面看似中医热热闹闹,其实没有核心的理论社会推广,局限于单纯的技术和项目。中医科普如何走出来,如何走进百姓,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问题。

做好中医科普工作需要下真功夫、下硬功夫。这就要从中医本身的内核与外延出发,用科普的语言、中医的语言阐释中医、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广中医,让百姓听得懂、学得好、用得上。笔者建议:

一是要选拔优秀的中医科普专家形成队伍,重点围绕中医内核理论进行推广、宣传和普及,结合外延性单纯的技术和项目宣传,让百姓真正的认知中医,知道什么是中医的思想、思想的架构是什么、这些思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有什么用等。没有这样的科普,只能游离外延,老百姓永远不知道真正的中医是什么,容易上当受骗。

二是要提升科普工作者的社会重视度和行业价值。对于科普价值的认识各方面都认可,但是限制的机制很多,特别是人才评价机制和职称晋升机制,对于科普工作的劳动成果熟视无睹,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科普工作者的热情,限制了优秀医务工作者开展科普的潜能。因此呼吁要加强对科普作品人才评价中的价值和作用。

三是加强科普管理,防治鱼目混珠。这就要针对性的对市场上、媒体广告、公众号等媒体中医信息的审查和把关,让真正的中医走进百姓,严控非法出版物,或者品质低劣的科普文章,提升科普工作的专业程度。

中医科普工作要下些硬功夫

希望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科普分会能够真正立足中医,立足百姓,真正的让中医走进百姓,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