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宋朝对外战争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虽然有那么几次小胜,但是掩盖不了宋朝军队战斗力不足的事实。自雍熙北伐之后,宋朝对外态度就从积极进攻转变为积极防御,甚至到最后积极求和。为什么“终宋不振”?雍熙北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宋朝为什么发动雍熙北伐?其实发动雍熙北伐并没有错,鉴于地缘政治的影响北伐是必然的,但是雍熙北伐失败了,这就导致一连串问题的出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雍熙北伐。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

《契丹国志》:“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这句话就已经写出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燕云十六州就是南下的阻碍,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燕云十六州就是防止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因此燕云十六州成了两大阵营之间的战略缓冲地,谁掌握了燕云十六州谁就拥有了战争的主导权。为了防止游牧民族南下农耕民族依山修建了长城,为了这条长城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尽管都知道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但是历朝历代都在加固、修缮长城。为什么?为的就是铸造一条无法逾越的防线。

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数千年来农耕民族在燕云十六州上费尽了心血,可最后石敬瑭拱手相让,燕云十六州就成了辽朝南下的桥头堡,辽太祖取得燕云十六州之后就开始加强兵力防守,《辽史·食货志》记载辽朝选南征马数万匹,以备燕云缓急。之后经过辽朝长期的治理,燕云十六州成为辽朝南下的重要军事据点,长期担任分析宋朝军队、查探敌情、后勤补给、阻挡宋军北伐的任务。

对于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也非常重要,宋臣吕中道:“燕蓟不收,则河北之地不固;河北不固,则河南不可高枕而卧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燕云十六州不收回来,那么宋朝在河北的统治就不稳定,河北统治不稳,那么宋朝就不能高枕无忧。事实亦是如此,燕云十六州收不回来,那么华北平原无险可守,辽军铁蹄肆虐千里平川,兵锋直指开封(北宋首都)。

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因此围绕着燕云十六州双方展开了争夺,起先宋太祖还想着赎买燕云十六州,乾德三年赵匡胤在内府库设置了“封桩库”,专门储存赎买燕云十六州的经费。不过还没到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那一天太祖就驾崩了,赵光义继位之后放弃赎买政策,开始大规模北伐,掀开了辽宋战争的序幕。

双方内政对比

辽朝

燕云十六州纳入辽朝的统治后,辽朝开始苦心经营燕云地区,述律太后说:“只要汉人能心甘情愿归顺辽朝,接受辽朝的统治,并且能继续发挥燕云地区固有的优势发展农业,那么辽朝就愿意和平对待燕云地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有着优势,但是经济始终是短板。为了能尽快恢复经济,辽朝采取了“因俗而治”,也就是用原本的制度治理契丹(契丹族以及北方诸族驻牧区采取部落制),但是对待汉人就采取汉制政策(汉人以及渤海人聚集地采取州县制)。

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燕云地区非常适合发展农业,而幽州自古就是北方主要产粮地,只要没有战乱那么很快就会恢复。辽朝得到燕云之后经济短板得到了弥补,而且辽朝的统治者可以从原本的汉制中窥测智慧。萧太后不断得学习并且不断得更改法令,极大缓和了内部矛盾,辽朝也迎来了腾飞时期。

宋朝

收回燕云是北伐的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内部矛盾。宋太祖暴毙、赵光义继位,这两件事都是在不正常情况下发生的,“烛影斧声”至今无解。我们现在都在议论赵匡胤是不是被赵光义所害,更别说宋朝时期了。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的统治地位始终存在危机,赵光义想要得到世人的认可就必须要有强于赵匡胤的功绩。思来想去,赵光义还是决定完成赵匡胤的统一大业。

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南方的割据政权轻松被解决,但是在收燕云的时候赵光义迎来了高粱河惨败,自己险些丧命。而在自己与部队失联时,有人意图拥戴赵徳昭(赵匡胤的儿子)为帝。要知道赵廷美(赵光义弟弟)、宰相薛居正、卢多逊等人都在军中,但是仍旧有人拥戴赵徳昭,可见赵匡胤的影响有多大。对此赵光义不满群臣的行为逼死了赵徳昭,进而导致朝廷人心浮动与不满。缓解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外战争,因此赵光义掀起了雍熙北伐。此次目的有三,一、重塑威望;二、收回燕云;三、一雪前耻。

雍熙北伐

赵光义兵分三路北伐,东路军统帅为曹彬,负责牵制辽军主力,目标直捣幽州;西路军的统帅为潘美,从侧面攻打山后,并且转至山前与东路军会合;中路军的统帅为田重,战略与西路军一直,目标绕后与东路军会合。

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辽太后决定集中优势先攻打东路军,之后再逐个击破,因此派遣耶律休哥前往涿州阻击东路军;圣宗率领部队应援;耶律斜轸负责阻击宋朝的中路军以及西路军。

双方的部署都没有错,起先宋军三路捷报连连,战局十分顺利。但是东路军的粮道被辽军切断,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让东路军退至雄州,等其他路打开突破后在寻战机。但是东路军的将军建功心切,并没有按兵不动反而强攻涿州。

辽军坚守不战,僵持几天后东路军开始撤退,但是一路被辽军追杀至歧沟关。东路军惨败,而辽朝也开始大反攻。在辽朝的反攻面前宋朝的军队无力再战,三路大军相继败退,此次北伐宣布失败。

战争分析

双方在民心方面的胜负

辽圣宗下旨军队没有特殊原因不得骑马,目的就是避免马践踏庄稼,而且辽圣宗多次调整税赋,目的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在这种情况下民心不一定就支持辽圣宗,但最起码当时的百姓并没有隔三差五就造反。赵光义掀起的北伐战争就不得民心了,首先对于燕云地区的百姓来说他破坏了和平,好不容易能过上和平的日子现在又兵荒马乱的。历史上记载燕云地区的汉人纷纷投降,这并不代表宋朝多么得民心,而是在大军面前一种无奈的选择。

而且宋朝的百姓也不乐意,虽然赵光义道貌岸然得说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但是边境百姓并不认可这个说法。史书记载:“边民蚩蚩 , 不知圣意 , 皆谓贪其土地 , 致北戎南牧。”由于宋朝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边境的百姓认为宋朝统治者贪恋辽朝的土地,导致此次战争的爆发。对于燕云、边境地区的百姓来说此次战争都不得民心,而且边境的百姓并不支持此次战争。

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双方在指挥方面的胜负

辽朝的指挥是没有问题的,上下一心共同御敌。但是宋朝的指挥就有问题了,赵光义太过防范将军,出征时给将军颁发了阵图,要求将军必须按照规矩作战,极大限制了将军的自我发挥能力。军事的魅力就在于奇,辽朝如果没有切断东路军的粮道,那么势必会迎来一场恶战。但是辽朝抓住了机会,并且切断了东路军的粮道。那么宋军在作战的时候难道一点战机都没有?未必吧。西路军的将领杨业主张诱敌深入,然后伏击辽军。这也是非常好的计划,但是却放弃了,原因就是不能擅作主张。在指挥方面,宋朝完全落下风。

双方在后勤方面的胜负

这一点辽朝有着地理优势,本土作战后勤压力没有那么大。但是对于宋朝来说压力就很大了,因为征粮导致边民对此次战争不满,征粮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大军远征,粮道很容易被切断,东路军粮草被切断就是一个例子。战线拉长,后勤压力骤然升高,没有足够的人防守粮道断粮是必然的现象。

雍熙北伐:为什么宋太宗要北伐?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战争影响

宋朝失去了收燕云十六州最好的机会,以至于之后从积极进攻的态度转变为战略防御的态度,赵光义终生不敢言战,宋朝对辽的态度“终宋不振”。而且宋朝大量增加边防军,导致国家财政压力变大。更久远的影响则是宋朝开始重文轻武,有宋一朝军队战斗力都不高,和这一条政策脱不了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