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忠臣吗?曹操早已给出了答案!

他足智多谋,他隐忍低调,历经四朝更替而不倒;有人说他是一代枭雄,也有人称他为朝堂奸佞。他就是文武双全的——

司马懿

司马懿是忠臣吗?曹操早已给出了答案!

司马懿是功臣与奸佞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滞过,当偶然一次读到《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司马懿遗命葬于首阳山时,忽然对司马懿有了全新的认知,太让人意外了!


曹操暮年,身边只有两大智力超群的顶级谋士,一个就是大家熟悉的司马懿,另一个则是杨修。

司马懿是忠臣吗?曹操早已给出了答案!

两人都曾在曹操手下做主薄一职,最终侍才傲骄的杨修被杀,永埋黄土;而懂得韬光养晦的司马懿则继续辅佐曹丕。

曹操死前为何继续留用司马懿且看他为曹魏几代事业上做出的贡献!

一:提议曹操联合孙权抗关羽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军北上攻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樊城已炭炭可危,眼看关羽兵威之盛已不可阻挡且直逼许昌,曹操原本都准备迁都了。

这个时候司马懿站了出来,他大胆提议曹操联合孙权偷袭关羽后方,曹操毅然接受了这个提议,果不奇然,孙权最终答应联合曹操并杀死关羽。

司马懿这一计够狠啊,不但解了许昌樊城之危,还使孙刘联盟彻底瓦解,导致刘备大军攻伐孙权,可谓一箭双雕!

二:助曹丕稳固继承权

曹操死后立曹丕为继承人,第一个不服的就是其弟曹彰,当时曹彰手里近十万大军,离许昌都城不到几里,随时都可以攻破许昌夺取王位,这个时候是司马懿单骑独闯曹彰军营,凭借天花乱坠的口才顺服曹彰谋反之心。

东吴孙权想趁机偷袭,司马懿也亲领大军将其镇压,成功的稳固了曹氏内忧外患的局面。

司马懿是忠臣吗?曹操早已给出了答案!

三:平定辽东

曹丕死后睿睿继位,辽东公孙渊叛出曹魏自立为王并勾结孙权,司马懿亲率大军前去镇压,斩杀公孙渊彻底解决曹魏后顾之忧。

这一战也是司马懿生平最经典的一次谋略代表作。(PS:至于后面的五胡乱华,民族罪人这个锅,他不背,那是后世的无能与卿何干?就好比今日的你之贫穷,难道要怪在你祖辈的头上?殊不知你祖辈所面临的比你更加艰难和残酷)

四:阻击诸葛亮北伐

公元228年春至234年冬,诸葛亮趁曹丕死后先后五次挥军北上欲攻取中原,虽说曹魏一直以曹真为主抵抗诸葛亮,但真正意义上阻挡住诸葛亮的还是司马懿。

从军事上来看,司马懿差了诸葛亮一手被压着打,但从政治上来分析,司马懿终究是成功的护住了大魏平安,而诸葛亮直到身陨都未能踏入中原一步。

我们再来分析下司马懿被称为奸逆的原因?

一: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击杀曹氏宗亲

司马懿是忠臣吗?曹操早已给出了答案!

《三国志.魏书九》:丁谧画策,使爽白天子,发诏转宣王为太傅,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爽弟羲为中领军,训武卫将军,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莫盛焉。南阳何晏、邓飏、李胜、沛国丁谧、东平毕轨咸有声名,进趣於时,明帝以其浮华,皆抑黜之;及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根据以上史书记载,曹爽攻高震主独揽大权,强迫太后迁宫,擅改制度,多树亲党,排挤架空司马懿,无视天子权威,此时的魏帝曹芳就像汉献帝刘协,被曹爽玩控股掌之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手段固然血腥和残忍,但也算清君侧,因曹爽所做所为却也符合谋逆篡权之罪。

至于为何诛杀三族,不但汉室有这法律,魏律,以及蜀和吾都有这诛三族律令,并非司马懿开先河。

或许因这场兵变,司马懿想做魏室纯臣几乎不可能了。

二:司马懿未受九锡和拜丞相却洛阳立庙

《晋书·宣帝纪》记载:“二月,天子以帝为丞相,增封颍川之繁昌、鄢陵、新汲、父城,并前八县,邑二万户,奏事不名。固让丞相。冬十二月,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固让九锡。二年春正月,天子命帝立庙于洛阳,置左右长史,增掾属、舍人满十人,岁举掾属任御史、秀才各一人,增官骑百人,鼓吹十四人,封子肜平乐亭侯,伦安乐亭侯。”

《三国志·魏书四·齐王纪》引裴注

丁未,以太傅司马宣王为丞相,固让乃止。孔衍汉魏春秋曰:诏使太常王肃册命太傅为丞相,增邑万户,羣臣奏事不得称名,如汉霍光故事。太傅上书辞让曰:“臣亲受顾命,忧深责重,凭赖天威,摧弊奸凶,赎罪为幸,功不足论。又三公之官,圣王所制,著之典礼。至于丞相,始自秦政。汉氏因之,无复变改。今三公之官皆备,横复宠臣,违越先典,革圣明之经,袭秦汉之路,虽在异人,臣所宜正,况当臣身而不固争,四方议者将谓臣何!”书十馀上,诏乃许之,复加九锡之礼。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汉氏崇重,故加九锡,此乃历代异事,非后代之君臣所得议也。”又辞不受。

两段史书记载得非常矛盾,《三国志》并未提及为司马懿建庙,而《晋书》却记录了修庙一说,不过没关系,我们认真分析下就可以得出哪段更具真实性。

曹芳拜司马懿为丞相赐九锡被婉然辞退,有人就会说,这是司马懿攻高震主避嫌的姿态,好为了掩饰他篡权的野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曹芳给司马懿洛阳建庙,司马懿却答应了呢?这不就暴露了他篡逆之野心了吗?

这完全不合乎逻辑啊!前后反差之大显得也太突出了吧,要知道司马懿这么一个老谋深算,韬光养晦的人,在政权争夺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绝对不会犯如此落人口舌、授人以柄的低级逻辑错误,这不是他的行事作风,也不是他老迈昏庸了,绝对不可能,

再者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后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并没有学曹操一样“挟天子以讨不臣”,并未对曹芳有任何僭越之举,反而仍然以臣之礼跪拜之。

如此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洛阳修庙纯属虚构。

三:司马懿之死埋葬于首阳山

司马懿是忠臣吗?曹操早已给出了答案!

《晋书·宣帝纪》记载:九月庚申,葬于河阴,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

这段话虽是记录司马懿之死,但亦是证司马懿生前之清白!

司马懿死后,居然没有葬于司马氏祖坟所在的温县,而是曹丕所在的首阳山。

这里存在两种解释,

1、司马懿埋在山阴,曹丕埋在山阳,是要君臣永不相见。司马懿想借曹家龙脉风水保司马家后人成功篡位。

显然这样的说法不靠谱。司马懿又不傻,既然他都有篡位之心,他肯定知道葬在这纯粹是让曹丕诅咒自己和曹家后人更方便挖他坟墓,除非司马懿脑子进水了。

退一万步讲曹家龙脉风水哪里好了?曹家几代帝王哪个不是早夭见耶稣了。

2、“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以上这一段话就很好的解释了,司马懿他就是单纯的想葬在明帝曹丕身边,因为明帝对他有知遇之恩。

若不是曹丕三番五次的找司马懿救命,他也当不了皇帝。他没当上皇帝,后面也就没有他司马懿了。司马家族历代学儒,葬在曹丕身边是体现他爱国忠君,符合常理。他俩虽是君臣但更像是朋友一样。死后不封不树,平日衣冠入殓,作为陪陵这是对曹丕最好的尊重。

所以这也是司马懿生前忠于曹魏的一个重要依据,否则司马懿他怎么有脸葬于生前最信任自己的魏文帝墓旁呢?这也间接佐证了上面固辞丞相、九锡的真实性,洛阳立庙的可疑之处,否则还做什么《顾命三篇》呢?

综上所述再对比下曹操和司马懿一生是何等的相似,也可以得出司马懿是否为功臣。

司马懿是忠臣吗?曹操早已给出了答案!
  1. 曹操和司马懿都是权利的野心家,都曾登临巅峰,但不管是本心不想篡位,还是顾忌被后世唾骂,两个人始终没有踏出谋朝篡位的那一步,真正改朝换代的是他们的子孙,可这又与他们何干呢?
  2. 曹操和司马懿在开疆拓土方面都有功绩,曹操远征乌桓,司马懿平定辽东,虽然出发点各有不同,但都稳固了国家的领土。
  3. 曹操的“衣带诏”、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不都是为了朝政稳固,或者说成自保吗?难道别人想谋你,你要坐以待毙任其宰割?
  4. 曹操把摇摇欲坠的汉室从废墟中捡回来抗在肩上,这一抗就是一辈子,他换回来的却是“汉贼”二字;他就真的比那满口仁义却虚情假意的人可恨吗?
  5. 司马懿因曹操一句“鹰视狼顾,非人臣也”被防了一辈子,可又有谁记住了他为曹魏四代鞠躬尽瘁了一辈子。
司马懿是忠臣吗?曹操早已给出了答案!

曹操有句名言:“也许你昨天看错了我曹操,然后今天你又看错了,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来都不怕别人看错我,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我思,同样的话用在司马懿身上也毫不为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