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怎么排的?

弓长本是弓长张十月十日当皇尚


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
睢阳尚书袁氏家谱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家族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纂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修订过程编辑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修好一次族谱,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组织、经费、编辑。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
首先,成立组织。
组成本家族家谱编纂委员会,人员由各支房负责人组成,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成立编辑班子,主编对整谱构思一个整体思路,然后进行分工,大家共同努力编纂好家谱。
其次,广泛宣传。
1.起草一份致全体族人一封信,内容有:编修家谱的意义和目的;编修家谱的内容和重点;编修家谱的时间、步骤和方法;对族人的希望和期待。
2.起草一份征集资料提纲,内容有:  ①本家族世系人物资料,家族每个人的谱名、字号、出生年月日时、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婚娶,配偶姓名、岳父名字、属几女、生几男几女、子女名字、住址。已故的人,卒殁年月日时、享年、葬址。  ②世录、传记:活人为录,死人为传。无论是从政、从军、从商、从企、从文、从医以及其他行业,成绩突出者,先进、优秀、模范、英雄等称号获得者都应以传或录入谱。  ③本家族的文史资料、如老家谱、碑文、墓志、牌匾、祖茔、牌坊、人物传记、家族传说、老契约书、老房地照、老照片、褒奖证函、以及文物等的原件、影印件。  ④族人的书法绘画、题词、诗文等资料。
3.印制一份族人登记表,内容包括:谱名、字号、学历、职业、职务、职称、事迹、生庚、婚娶,配偶、子女、住址等。
上述材料,在第一次召开会议时,发给每一户族人。
第三,收集资料。
按上述要求,各支房派人入户,宣传,释疑。同时,分支房召开族人座谈会,个别走访,进一步加强宣传、收集资料。
第四,撰写家谱。
1.整理老谱内容。先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再将保留的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错别字、异体字。
2.各支房整理普查资料。根据征集的资料和族人登记表,撰写每一位族人的简历和以传或录入谱的优秀人物事迹文稿。
3.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撰写序言、源流考。
4.编定所有内容,初成谱稿。编排内容大致如下:序言,凡例,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捐款人名单,姓氏源流,字辈,世系,传记,文献资料,后记。
第五,编委审稿。
首先,对全稿逐篇阅读、研讨;其次,进行重点审议、讨论。然后,请语文水平较高的人从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把关。最后,主编审定、统稿。

向阳愿景


家谱是族谱的支谱。

谱牒内容大体记载有姓氏渊源、族源考辨、族规、家法、字排班辈、祖祠、祖墓、祭祀祝文等。通过修谱,定期续谱、记录本姓、本族发源何地,繁𧗠支派世系,以使子孫后代知其本源,从而达到增强家族的凝聚力,维系家族的秩序和活动,扩大家族影响的目的。

族谱内容:由序文和谱文组成。

字辈由入蜀第一辈起,举例:"时兆元启光先德,世秉忠良庆泽长,文章华国昭模范,三锡洪恩裕炽昌"。(摘自三台县清同治四年《陈氏族谱》,这是陈姓家族人丁兴旺后,于同治四年一一1865年在三台县石柱街,今潼川镇西街召开全族会,"谱其世系,序其宗支,"明确迁川家族孰为大宗,孰为小宗,孰为本房,孰为远房。上推高曾之所以出,下祥支派之由分。务使乱者就理,散者就绪。著为成书,订为甲乙,以公族内,互相参阅)

还是以实图说明:
家乘:家谱。后昆:后人。


文中始祖为姬姓,文王之后。

入川第一人、称三才公。
子孫必须遵守的族规,幼承庭训可是此意。

宗祠祭祀礼仪规定。
清明节祭奠礼仪。

世係明示图。
入川第一人三才公谱係。

以后就是三才公以下枝脉的情况,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只能是起一个提示的样版。


良人执戟2


家谱的主要元素有:

一、凡例。凡例是修谱的原则、规格、要求和方法等的标准叙述。标杆立起来了,以下的各项按章进行就可以了。

二、序言。序言是家谱的灵魂。修谱的原因、世源、发展、分支、迁徙和族间的大事,都可以在序言中得以阐述,是家谱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

三、影像资料。它包括祖像、祠堂、墓地等影像资料,给人以具体的亲切感受。

四、排行字辈。就是各个辈份起名所用的字。历史悠久,枝繁叶茂,排行字辈是保证其氏族昭穆有序、世系分明的保障。

五、世系图表。世系图表是家谱的主要内容,也是一项修谱中最复杂、最繁重的工作,必须得认真细致地对待。大氏的氏族,最好选用先总系后分支的录载方法,录完一支再录另外一支,直到录完,遮可避免不管族员多少一起总录,难以查找的弊端。

六、家规。家规规范族人的言行,保证家族在衍续发展过程中的本色。

另外,还有敕命、题名、耆寿、节烈等项,可视本族的具体情况而选用。





王兆林0309


家谱和族谱是有区别的,供奉家谱是春节期间隆重的仪式。

并不是所有家庭都有供奉家谱资格的,一定要长房长子才具备资格。

家谱上供奉的是自己本门本枝五服以里的祖辈,农村里常说的出了五服,就是不再供奉同样内容家谱的意思,新继的长房长子供奉家谱时,只要在开始位置著明自己属于那一枝,通常写成几世祖讳XX的字样,这个几字是根据族谱来排定的。

腊月三十请家谱供奉,正厅对大门的位置,家谱两侧有对联,一般都是:“祖德宗功千年在,父慈子孝百世荣”之类的内容。

家谱要一直供奉到正月十五,拜年的时候,无论年纪多大,辈分多高,也要恭恭敬敬的给家谱磕一个。

春节期间无论去谁家拜年,只要供奉着家谱的,一定要虔诚的磕头,否则当家的主人会埋怨你没礼貌,不懂规矩。


族谱内容要比家谱丰富得多,只要是本姓的,都有资格计入族谱。

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只要拿出族谱,就能找到自己的根。

族谱每二十年修订一次,女孩儿不入族谱(有功名的例外)。

通常会请本族里功成名就的长者,为后世子孙立字,比如说南皮张姓,就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立的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真。姓张的孩子见了面,只要问一下你占哪个字,就能知晓彼此辈分的高低了。


花近高楼1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家谱是影响人数最多、影响时间最长、影响面最广的书籍之一。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致宋代时就已很少能见到旧谱,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

家谱,或称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如今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 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家谱堂号: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杨、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谢谢阅读。


王自言自语


家谱,又称族谱、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的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也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谱一般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其中,“排字"也称辈份,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辈谱所选之字一般由开基祖(始迁祖)所订,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后代子孙按照排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辈谱代系排列分明,不容混淆。倘若排字用完,则由族中某位或某几位有威望者讨论,或者很正式的召开族谱大会,决定续谱时的排辈文字。

一般说来,每代男丁姓名中间那个字就是辈份排字,所有族谱排字文字都由学识渊博的人所作,对于子孙后代,意蕴美好愿望与家训教育等意义。


毛园老龙


家谱是怎么排的?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大”,要仔细论起来就很复杂了,那么我用比较适合现代的情况,简单说两种:

1.只想简单了解(比如一般的好奇心):

只是想要了解一二的话,那么简单的来说,大致分官谱和民谱两种,官谱比较正式,一般都是历代书香门第,累世做官,或者位极人臣的氏族、宗族传下来的,其中家谱一般是宗族中其中一支或者主系的“简谱”。

这个比较复杂,且到了现代,其实大部分只能在博物馆看看收藏品了,现存的一直流传下来的估计没有多少了,我认为想要深究的可以去多了解,但是只是想知道这部分小知识的,可以不用了解这么深。

重点讲讲民谱这一类的,这个好说,比如我家,还保存着族谱和家谱,而由于我们家是主系,所以族谱和家谱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家谱是记录了我们家这一支的。

正式的家谱,其实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序言”,大致是介绍家里“最早”的出处,以及事迹,还有迁徙原因(或者无),最重要的是历代杰出人物的“夸耀”;

再来就是“家规”,这个要看各地和各家自己的“规矩”了,有大家规,有小家规,大致还是符合那时当代的一些道德习俗和自我约束等等的细则,而后代通常还会添上或者删减一些“规矩”,以适用后来的时代。(关于这点,其实在比较正式的官谱上,一般是不允许删减的,可以适当添加)

最后就是以父系为主的,主要是成年男性的名字,按照辈分排列,育有男丁的“正式”女性,可以冠上夫姓,留下某某氏的名字,这个也要看各地和各个时代不同的“规矩”,有些全为男性,有些有一定的女性,有些每位成员都记录。

这样,三个部分,大概就是一本比较简单的,可能流传在现在的普通家谱了。

2.想要仔细了解(想也修一本家谱):

这样的话,其实蛮复杂的,要知道,每个地方,每个时代,每个宗族,修家谱的习俗都是不大一样的,如果你具体提供你们那边的“规矩”的话,到是可以向相关人员请教,但我想,要是你家没有流传家谱下来,还是没必要重修了。

重点在于,你根本不知道你家属于哪一脉,哪一支,从哪来的,不知道,所以无从下手。

总结:

家谱怎么排,需要看你本人的想法,要是好奇想了解一些“知识”,那么简单的民谱—家谱,就是分序言、家规和主要按辈分顺下来,排男丁名字就行了。

而想深入重修一本家谱的话,就需要了解你们家的传承了,各地,各时代的“规矩”都不一样,就事论事,我也不好说太复杂,毕竟,中国太大了,各地独有的规矩也太多了,讲起来可能说不完(也了解不了的太多)。


长了鹿角的兔子


题主的问题问的比较含糊,是指家谱序言、传记、世系等排列秩序还是单单指家谱里面排行问题?

就前者来说,我曾经详细回答过相关的问题,可以参考,或者查阅相关老谱。就后者来说,排行一般是按照字辈来定。字辈通常由族内有名望的人诸如族长、生员、举人等单独拟定,或者集思广益集体拟定,有时候也请族外有名望的名人拟定。

字辈拟定之后,就按照一世一个字辈,比如毛泽东主席所在的韶山毛氏字辈为“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为“祖”字辈,祖父毛恩普,为“普”字辈,父亲毛贻昌,为“贻”字辈,毛泽东为“泽”,其子有毛远仁(字岸英)、毛远义(字岸青)、毛远智(字岸立),五代人刚好使用了“祖恩贻泽远”五个字辈。

有的宗族除了字辈外,还有长幼顺序的排行,多数仅将同父兄弟进行长幼排序,但也有的将同辈兄弟进行排行,仅看排行就可以宗族一代有多少人。


楚邾


家谱,是记载一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的传承且区分家族成员血缘远近关系,和各门(枝)之间的联系。家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从中国进入父系为主以来,家谱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优其是家谱中的人物成为公众人物,都会在续家谱的时候都会进行详细的介绍。

家谱分全谱和断代谱,全谱是从远古至今或起源至今,断代谱是指明清以来,流传至今。或是出土文物式的家谱有头无尾都属于断代谱。现代流传下来的基本都是断代谱,如:洛阳许氏家谱、洛阳杨氏家谱、洛阳韩氏家谱等等。

人们常说的论资排辈是源于家谱的说法,有的家谱是按世而排,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但大部分家谱是要”排字“论辈份。

”排字“一般都有始祖而订,载入家谱中,代代相传。按照排字辈谱取名,一字一辈,不能混淆。排字、字辈,是一个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传承孝道、血缘、文明、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的载体。

当排字用完,由族中权威人士发文华人区或由宗族联谊会召开族谱大会,决定续谱时的排辈文字。一般说来,每代男丁姓名中间那个字就是辈份排字,所有族谱排字文字都由学识渊博的人所作,对于子孙后代,意蕴美好愿望与家训教育等意义。

例:洛阳许氏族谱,我仅记得这几个排字:文、希、宗、德、光、道、元、惠、恩、长。现存世的德字辈的老人己经不多了,光、道、元、惠都很多。根据一些人物传记记录:开国上将许世友的宗谱名:许有德,长子名字:许光,许光的子女名字为:许道昆、许道仑、许道江、许道海等 从这个例子中,说明家谱传承历史,比正史更清楚的介绍了许世友将军的家族史和走上革命道路的光辉历程。因此,家谱也是承载中华文明进程的载体。


行云流水336472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