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1》

听说,自从广电总局对电视剧有了新要求后,便有了这样一句调侃——

建国以后不准成精。

没错,电视剧或是电影的时间线中,若是建国后诞生了新妖精,是绝对过不了审的。

但偏偏,要村姑陈说,生活中的魑魅魍魉,绝对不少。

尤其这种品种,格外多。

那便是别具一格的“杠精”。

这些“杠精”,精通杠杆原理,给他们一个支点,能翘起一个地球。

单村姑陈遇见的,就绝不在少数。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投茶5g”,这些朋友杠:“那要是大盖碗也5g吗?”

此时,村姑陈只能无奈地看着文中的补充:其他盖碗比例自行换算。

“存茶又要密封,又要通风,有必要吗?”

届时,文中对整体空间和小空间的解释,这些朋友统统忽视。

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煮”和“闷”的争执——

“都能煮了,还不能闷吗?老祖宗都是闷煮的!怎么不能闷泡了?”

唉,非也非也,一字之差,天差地别。

煮茶和泡茶,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2》

闷泡、闷煮首要差别:投茶量

泡茶和煮茶,唯一的共性,或许便是都有茶和水的存在。

除此之外,二者差之甚远。

从茶具、水温、投茶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其中,最先确定二者差别的要素,便是投茶量。

泡白茶,容量110ml的盖碗,搭配5g干茶。

这是最标准的投茶比例。

须知,内物质丰厚的白茶,决定茶汤滋味的水浸出物含量同样丰厚。

因此,在小巧的一个盖碗中,固定的投茶量,对于白茶的滋味表现极为重要。

从沸水、盖碗、投茶,这三者,都是出自白茶的内质定制的需求。

选择沸水闷泡,水温不断下滑的过程中,白茶多苦涩而没有任何滋味变化。

选择沸水、减少投茶闷泡,白茶的滋味则失去了醇和的感受和多变的滋味。

对于白茶的冲泡而言,沸水与投茶,相辅相成,不可缺失。

煮白茶的比例,则与泡茶全然不同——

容量300-400ml的煮茶壶,搭配2.5-3g的干茶。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此时,茶壶内的水量比起盖碗增加了不少,投茶量却大幅度下降。

茶汤,看似往寡淡的滋味滑去。

然而,煮茶的一个要素:煮,便是保证茶汤滋味的重要方式。

沸水初开,若是急吼吼的投茶关火,出汤。

届时,茶叶中的内质尚未完全融入茶汤,而茶壶中的水量却极大。

这般煮茶,只会让茶叶像过水的青菜一般,茶汤中得不到充分的滋味。

须知,煮茶时投茶量的让步,是为茶和沸水的交融留出更多的时间。

此时,煮茶和冲泡时投茶带来的差别,便跃然纸上。

闷泡和闷煮,投茶不同造成茶与水的接触时间全然不同。

闷泡和闷煮,更是不同水温带来的不同差别。

投茶量的差别,决定泡茶时不能闷,也决定了煮茶的时间可以久。

闷泡和闷煮,本就不是同一种事物!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3》

闷泡闷煮差别之二:白茶的年份不同

煮茶和冲泡,还有这么一项区别——

选用白茶之别。

泡茶,可以是新白茶、陈白茶或者老白茶,可谓包罗万象。

煮茶,可不是所有白茶都消受得了的事物。

新白茶,便决不能用来煮茶。

新白茶和老白茶,年份的不同,却限制了它们的饮用方式。

新白茶,是指当年采摘、制作的白茶。

正是“初生牛犊”,新白茶中的丰厚内质,颇有些跃跃欲试,宛如一座“活火山”。

更别提白茶中700多种内物质,各种内含物质的含量,此时都处于巅峰。

鲜爽滋味的茶氨酸、清甜滋味的茶多糖、苦涩滋味的茶多酚和咖啡碱……

沸水一碰,这内物质便如火山一般喷发。

如此“冲动”的茶叶,若是投到茶壶中久久沸煮,后果可想而知——

茶叶中的丰厚内物质一泻千里,尽数融入茶汤。

再加上此刻的新白茶,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极高。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煮新白茶,倾倒而出的浓茶一杯,茶汤中必然是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占据上风。

苦涩浓酽,便是新白茶煮出的茶汤苦涩滋味。

因此,新白茶,不适合用来煮茶。

适合煮茶的,是那些沉稳的陈白茶、老白茶。

造成茶汤苦涩的茶多酚和咖啡碱,随着时间的陈化渐渐消失,转化成黄酮类物质。

而转化的过程中,更是有无数新生的络合物包裹剩余的物质。

时间流逝,新白茶的锋芒毕露逐年收敛,成为了成熟甘润的老白茶。

也只有老白茶,能够接受沸水长时间的锤炼,茶汤依旧清润,更生甘润。

煮茶,老白茶经历着苏醒、释放的过程。

煮茶和泡茶,还有选茶上的差别,新茶宜泡,老茶泡煮皆可。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4》

泡白茶,闷泡的可怕之处是什么?

一杯优质的白茶,鲜香醇爽,当是它的最好滋味。

但闷泡,它的最可怕之处,便在于它能将所有茶汤浸泡成苦涩滋味——

无论新老白茶,无论品类,也无论好茶劣茶。

它是遮掩劣茶的最好方式,也是破坏好茶的最强方式。

优质的白茶,它内物质的丰厚,从茶青的时候便开始积累。

茶树生长抽枝,吸收水分和二氧化碳,在光能的帮助下,徐徐合成有机物。

充盈的有机物,带来了丰厚的营养物质。

而这些营养物质,白茶简单工艺的保留下,大部分都储存在干茶的叶片中。

当沸水注入,水浸出物便会从茶叶中浸泡而出。

当茶和水接触的时间越长,水浸出物的释放便愈多。

而要喝到一杯好茶,必须控制好水浸出物的比例。

此时,时间,需要牢牢把控。

“快出水”这一必要的需求,就出现在一杯好茶的必经之路上。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欲得好茶,唯快不破。

从注水到出水结束,整个过程,要求时间不超过8秒。

稍一缓慢,清润甘和的茶汤,便被茶多酚和咖啡碱浸泡成稠苦,难以下咽。

无论是怎样的茶,在这种冲泡方式下,都不可能拥有好滋味。

闷泡这等错误的认知,第一来自审评。

各大斗茶赛的名头听起来响当当,盲目学习的茶友,便学到了一项手法——闷泡。

然而这种斗茶赛上闷泡茶的方式,只是为了测试茶叶的品质。

日常饮茶,又不是批改试卷,闷泡这种审判方式,还是少出现微妙。

泡好一杯白茶,感受它的美妙滋味,必须快出水!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5》

煮茶,为什么可以煮久些?

煮茶足以撑得起这么久的时间,当由以下几个因素组成。

老白茶、投茶量。

煮茶,是茶与水的长时间交融。

在这个过程中,茶叶的内物质在沸水的温度下层层剥落。

故而,茶汤中,承载的是茶叶的水浸出物。

水浸出物是指茶叶能被热水浸出的物质,也是茶汤的主要成味物质。

水浸出物中,可溶性糖、果胶主甜, 茶多酚和咖啡碱主苦涩,茶氨酸主鲜爽……

内质单薄的茶,水浸出物含量极少。

因此,当劣茶煮茶,往往撑不过一壶便再无内物质支撑,便再无滋味可言。

而新白茶,则会把“苦涩”的滋味丢进茶汤,影响风味。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老白茶沉稳,耐得住高温,经得起久煮,更有丰厚的内质,静候沸水挖掘。

对于老白茶,它的水浸出物与新茶时期相比,早已翻天覆地。

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逐年减少,黄酮类物质逐年提高。

这种变化一一对应到茶汤,便是苦涩的成分逐渐减少,清润的成分大大增加。

故而,老白茶的茶汤,远比新白茶时甜润、淳和。

也正是这种特性,老白茶得以荣升为煮茶的主角。

在老白茶的内物质和秉性的支持下,煮茶、出汤,可以稍缓。

在煮茶稍长的时间中,静静等候内物质的有序释放。

等老白茶苏醒,等它的水浸出物融入茶汤,等果胶物质汇入汤水,等黄酮类物质齐齐相汇。

等候,出汤,倾倒出如此一杯老白茶汤——醇,甘,滑,稠,一杯盈满。

它的诞生,源自老白茶的底气,茶壶的温柔相待,沸水的帮助。

闷煮,与闷关系较少,而是与煮的方式相关。

煮茶,少量投茶,多点时间,才有完美茶汤。

闷泡和煮茶,是同一种事物?一字之差,其实是天壤之别

《6》

闷泡、闷煮,并非同一种事物。

接受泡茶时的讲究,却不能将这生搬硬套,塞给煮茶这一全然不同的方式。

理解煮茶时需要的时间,却不能擅自延长冲泡的时间。

一知半解的知识,反倒成为阻拦通往正确道路的拦路虎。

不断学习,了解白茶,让更多、更完善的知识填补认知,才能理解真正的冲泡方式。

了解白茶的秉性,煮茶,亦或是泡茶,俱是得心应手。

梦入茶山春未回,共看雪雾翻茶瓯。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cunguchen201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