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的價值不在於隱含的道理,請勿灌輸!孩子的喜歡勝過理解深刻

01

今天早上有位媽媽私信找我諮詢,在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中,她有一個困惑。就是每次給孩子讀繪本,孩子聽的很開心,也很喜歡那些故事。可是每當問他為什麼喜歡,從繪本中學到了什麼,孩子都說不出個所以然,根本理解不了故事背後隱含的那些道理。作為家長是不是應該把那些道理講給孩子聽,讓孩子聽完故事,能理解的更深刻一些,能學到點什麼?

這個問題很普遍,有很多家長都問過我類似的問題,特別是在我的閱讀習慣培養專欄更新以來這段時間。收到很多很多關於孩子閱讀習慣培養的問題,其中比較多的也是比較普遍的,就是孩子理解不了繪本背後的深意,是不是要去問?是不是要去講?理解不了會不會浪費?會不會白讀了?

你給孩子讀過的每一本繪本都不會白讀,繪本的價值不在於孩子理解的有多深刻,而在於聽故事的過程,你讀他聽,這件事情本身就價值連城。

1、嬰幼兒早期所處的語言環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影響孩子的智力。你讀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聆聽到豐富多彩的詞彙,優美的語言,就是給孩子創造了積極的語言環境。這就是最好的早教。

在研究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有一個著名的實驗“3000萬詞彙差異”,研究人員通過跟蹤調查發現,孩子們在3歲的時候所掌握的詞彙差異巨大,而與這些差異同時出現的還有他們之間的智力差異。那些詞彙量大,從小聽到過豐富語言的孩子更聰明。而且詞彙的差異還會影響他們入學以後的學習能力。

在《父母的語言》中作者這樣寫到: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並不是她們家境富有,或者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夠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薰陶。研究還發現,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道德感、同理心都和孩子早期聽到的詞彙有關。

而最優美的語言,最豐富多彩的詞彙就在繪本故事裡。

繪本的價值不在於隱含的道理,請勿灌輸!孩子的喜歡勝過理解深刻

2、語言表達能力是每個人必備的素質,而培養則是從聽開始。你讀繪本給孩子聽,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我們都希望能夠培養一個能言善辯的孩子,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也是一個人的競爭力。正如《溝通的藝術中》中所寫:我們都需要人際關係,我們都需要去溝通。溝通技巧是任何一種職業都需要具備的。

我們經常會說“聽說讀寫”,這4個字中就藏著語言能力培養的秘密。聽是語言能力的基礎。語言是一種模仿能力,要想孩子說的好說的早,先得讓孩子聽到過豐富的詞彙。有好的輸入才會有好的輸出。

0-6歲是語言能力培養的關鍵期,而我們給孩子讀故事,就是在給孩子做聽力輸入,讓他聽到豐富的詞彙,這也是語言能力培養的關鍵。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中這樣寫到:

要增加幼兒的詞彙量,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聽到豐富的詞彙。

我們從小給孩子讀繪本故事聽,讓他聽到這些故事,本身就充滿意義。

繪本的價值不在於隱含的道理,請勿灌輸!孩子的喜歡勝過理解深刻

3、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而親子共讀就是建立關係最好的途徑之一。孩子在小的時候最需要我們的陪伴,最喜歡和爸爸媽媽在一起。這個時候,我們每天抽出來一段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他坐在我們的身邊,靠在我們肩頭,聽我們讀故事。我們共同走進故事的世界,體驗故事裡的喜怒哀樂,彼此心靈相通。想一想這對於孩子而言該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在這樣的時光中,在故事中,孩子我們也更容易覺察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的想法。

親子共讀的時光會讓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親密,彼此更瞭解,這將會成為日後親子溝通的基礎,對於孩子的成長、教育而言,良好的關係和良好的溝通無比重要。

4、讓孩子感受到書帶來的樂趣,就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事兒。親子閱讀恰恰能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只有當孩子感受到了閱讀的樂趣,把書和快樂連接在一起,才能激發他內心對閱讀的渴望。有了這樣的渴望,他才會拿起書,自己去閱讀,堅持閱讀,養成習慣。

我們給孩子讀故事就像是在為閱讀的樂趣打廣告,每讀一次就是廣告一次,就會讓孩子對閱讀多一點興趣,多一點熱情。所以,只要我們去讀,每一次都不會浪費,都充滿意義。都是在為你培養一個終身閱讀者,培養一個優秀的閱讀者而做量的積累。

繪本的價值不在於隱含的道理,請勿灌輸!孩子的喜歡勝過理解深刻

03

因為喜歡故事而在心裡留下痕跡,比讀懂背後的深意更重要。孩子覺得好玩,覺得有趣,覺得悲傷,覺得快樂等等,因為自己的感受而喜歡繪本,才是最好的閱讀體驗。

從孩子3歲上幼兒園開始,堅持每天讀故事給他聽。在幼兒園3年我們一起讀過的繪本大概有一千多本。在這個過程中,我無數次的發現,孩子對一本書的喜歡跟我們喜歡是不一樣的,孩子對一本書的認識和我們也是不一樣的。

孩子喜歡一本書可能是因為某個人物的樣子,某個搞笑的情節,某一句話,某一件事。而我們評價一本書,看中一本書往往是功利性的,覺得它有道理,有深意,有啟發,有用。再加上我們和孩子的閱讀、人生經歷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在親子共讀的時候,對那些書的感受和理解一定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讓路給小鴨子》這本書,我很喜歡,因為我瞭解它的創作背景,所以從故事中我讀出來的是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我覺得是個溫暖的故事。而我兒子也非常喜歡這本書,但他是特別喜歡那些圖書中的小鴨子,喜歡它們過馬路的樣子,喜歡那個胖警察的形象,覺得很有趣。

再比如說《田鼠阿佛》這本書,我們倆也都很喜歡,讀過很多遍。而我感受到的是阿佛的與眾不同,是其它田鼠對它的寬容,是我們都可以成為自己,我們都應該對別人更寬容一些。而我兒子特別喜歡的是繪本最後的兩句對話,那些小田鼠對阿佛說:“你是個詩人”,阿佛說,“是的,我知道”。他特別喜歡阿佛說話時的樣子,特別喜歡這兩句話,我讀了很多遍,他自己反覆說了很多遍。

繪本的價值不在於隱含的道理,請勿灌輸!孩子的喜歡勝過理解深刻

我們總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有用,總覺得孩子能夠理解故事中的深意才是繪本的價值所在。所以,在親子共讀中,我們總是忍不住去詢問孩子的感受和理解,總是忍不住講道理給孩子聽。我們以為這是對孩子好,其實不然,這樣做,反而破壞了孩子的閱讀體驗,影響了繪本的價值所在。

在《如何給孩子讀繪本》這本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與其只是讀懂了繪本而沒有在心裡留下痕跡,還不如讀的不太懂卻在心裡留下了點什麼。心裡留下的課題,可以在人生成長過程中對認知自我提供重要線索。被人教會和通過思考自己體會到,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

創作了很多孩子們喜歡的繪本作家李歐李奧尼也說過:對於四五歲的孩子,要讓他們明白隱藏在故事背後的道理是不可能的,但這點並不重要。

喜歡就是最好的繪本體驗,孩子們喜歡就是繪本的價值所在。

繪本的價值不在於隱含的道理,請勿灌輸!孩子的喜歡勝過理解深刻

所以,繪本不是用來學習道理的,孩子無需去理解的深刻,只要喜歡就好。我們可以擁有自己的閱讀體驗,但這只是我們自己的就好。孩子會有自己的體驗。

圖畫書對幼兒沒有任何“用途”,不是拿來學習東西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而且一本圖畫書愈有趣,它的內容愈能深刻的留在孩子的記憶裡,在成長的過程中,或者是長大成人之後,他自然能理解其中的意義。

不用擔心我們給孩子讀過的繪本會白讀,只要你去讀了,只要孩子聽見了,只要孩子喜歡,你讀的每一本都不會浪費,在這個過程中價值早已經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