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會讀才深刻!

有一次我逛新華書店,遇到了一個家長,他在找一個繪本叫做《一園青菜成了精》。他在買這個繪本找了半天,還問了工作人員才找到,我猜是專門去買的這本書,他在交費的時候說,覺得給孩子買繪本是浪費錢,特別不值。

據我觀察,現在家長都特別重視孩子的閱讀,但是在給孩子選書的時候,不知道給孩子買什麼書好。

很多家長經常隨大流,看看別人都在讀什麼,反正不管怎樣,給孩子買書就準沒錯。但是,很多書,家長又覺得不值。繪本就是一種很多人覺得不值的書。

我從我自身的閱讀經驗來說一說繪本的價值問題。

我為孩子唸的第一本書叫《抱抱》。這本書呢,其實整本也沒有幾個字,每頁除了裡面有一句寶寶和媽媽,剩下的都是抱抱。所以如果價格和字數相關的話,他確實是不值。但是呢,我來分析一下,咱們如何去給孩子念這本書以及這本書它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抱抱》這本書呢,其實內容很簡單,通過他的圖畫的內容,一幅一幅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小猩猩跟媽媽分離以後,它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看到了其他動物的媽媽和孩子們親密的抱抱的一個過程,然後他自己想媽媽的情感達到頂峰,他坐在一個石頭上哭了。突然,他的媽媽終於出現了,他媽媽:寶寶,然後呢這個小猩猩,很驚訝的回頭看媽媽,然後說:抱抱,之後所有動物也都在說抱抱、抱抱、抱抱,這是這本書的一個高潮。

這本《抱抱》,我認為是非常適合幼兒,或者說是嬰兒期的孩子的,我第一次給女兒讀的時候,她才八個月。我記得她剛會坐,我就開始念,當時她一開始可能也不明白。

我對孩子的生長髮育這塊沒有什麼研究,但是我通過對孩子的觀察,我發現她在八個月的時候,她是會被色彩吸引住的,因為《抱抱》的色彩還是比較鮮豔的,然後我一頁一頁的給她用我自己的語言,去講這個故事:小猩猩在大森林裡面玩兒,找不到媽媽啦,媽媽去哪兒了呢?小猩猩去找媽媽,路上看到變色龍在抱抱,看到長頸鹿在抱抱這樣,然後這個一路上看到的所有動物,最後當他的情感達到頂峰的時候它就哭了,嗚嗚嗚嗚:我想媽媽我也要媽媽抱抱。這時候媽媽來了說:寶寶!然後小猩猩:“啊”——“媽媽”,然後她們兩個人抱在一起。

我後來常常想起來,女兒等著在小猩猩回頭那裡說“媽媽”和“抱抱”,這個細節,在我看來,就是她確實理解了這本書的故事情節,也就是說她理解了那種對媽媽的想念的感情。她的表情和口氣都是非常興奮的。

所以我認為《抱抱》它的價值在哪裡?就是你會發現一個不到一歲的孩子。它可以理解這本書的內容,它可以理解這本書裡面那種母子之間的那種情感,而且她產生了共情。我認為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這一本書可能幾十塊錢,但是這本書不是隻讀一次,咱們會翻過來調過去讀無數次,因為孩子就有這個特點,他喜歡這個東西,他無數次去看,無數次的讓你去唸,那麼你每一次給他的念都是一次充實的陪伴。而你在充實陪伴的過程中,你的情感的表達和這本書帶給他的這種共鳴,他找到了這種共鳴。

可以說對於一個一歲的孩子來說,你做任何事情你都達不到這個效果,你竟然僅僅通過一本繪本就發現了自己一歲孩子的情感共鳴。

我們不要忘了,孩子是獨立個體,哪怕他只有一歲。但是為什麼小孩子常常不被我們當做獨立個體呢?因為很多人沒有去試圖瞭解自己的孩子。

其實我們為人父母的是渴望陪伴孩子的,但如何陪伴?眾多方法中,讀繪本是一個低成本高回報的事兒,而且是,通過一本書,你會了解你的孩子。不然你如何去相信,一歲的孩子可以通過繪本產生共鳴?

所以我認為《抱抱》這本書,你別看他就這幾十個字,畫了些動物和樹什麼的,看起來特別簡單,其實我認為這本書他對於這種小孩子的心理和情感的把握的非常準確。

繪本,會讀才深刻!

再說一本兒書,我也非常的喜歡。這本書叫《好餓的毛毛蟲》。這個書的內容更簡單,因為這本書沒有什麼情感的表達,就是一個毛毛蟲,從他出生之後禮拜一吃了什麼,禮拜二吃了兩個什麼,禮拜三吃了三個什麼之類的,一直到禮拜六,他吃了好多蛋糕啊冰激凌啊,他吃了很多,然後肚子疼,這本書基本上就完了。

如果說我們沒有明白這本書的話,那可能也會覺得,這個書憑什麼好幾十塊錢,它的價值在哪裡?我覺得,如果去觀察,你去看看孩子會不會去撕這本書。因為我家的這本書是被孩子撕了的,然後我通過去觀察,我發現她不是為了要去撕這本書,其實她是不能理解這個二維平面,她想從那個洞去找那隻毛毛蟲,他想知道毛毛蟲去哪兒了,或者說他是想去看那個洞裡面的那個樣子,她找不到她就她就翻過來調過去,然後就被撕了。我那會兒找A4紙把它跟書粘在一起,然後把已經被撕沒了的畫面,我用差不多的顏色,自己把它補齊,所以我家這本書已經非常的破,還自己補了補丁的那種破。

但是你通過這本書,你就會發現孩子在思考。這是這本書帶給我的一個最大的感覺,最大的一個價值所在。我會去想,這個孩子她竟然在思考,《好餓的毛毛蟲》其實在最後給了我們一個比較比較有功利性的東西,我們可以藉助這個給孩子講不能貪吃。

但是這個道理我認為反而不是這本書的特色。能夠促使一個孩子一歲多的孩子去想辦法、去琢磨這個小洞,去上那個洞那裡找那個蟲子,或者說想看看那個洞裡面被吃成什麼樣,這才是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和價值,就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去促進一個孩子思考。

繪本,會讀才深刻!

還有一個成套的書叫《我爸爸》《我媽媽》,這兩本兒書好在哪兒呢——好在作者沒有把爸爸和媽媽神話,書一上來就說:我爸爸什麼都不怕,連壞蛋大野狼都不怕。他崇拜他爸爸,但是後面他又說,但是我爸爸也會做一些傻事兒,我爸爸吃的像馬一樣多。那麼這是什麼?這是幫助孩子樹立一種觀察的態度,爸爸媽媽都是可以被觀察的,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觀察?

觀察是為了瞭解。就是讓孩子去了解他的爸爸,讓孩子他意識到爸爸是立體的人,不是完全的光輝、完全的偉岸的那種,這個人是真實的、鮮活的、有意思的,但也有缺點,他是立體的。同樣《我媽媽》也是這樣,吼起來像獅子一樣,但是坐起來又像沙發一樣柔軟。這種描述,是一種對孩子的引導,引導他去立體的認識一個人。

都知道人是社會屬性的。那麼如何訓練一個人的社會性?其實就是學著與人相處,怎麼相處?學著瞭解人,學著去相處、包容、溝通。那麼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特別是一個幼兒,有誰比父母更容易接觸的嗎?通過他在父母身上樹立觀察的思維,通過他對父母的立體式的觀察模式,他其實是在學著怎麼去和別人相互瞭解。

包括這個書在後面的時候,最後結尾的時候都是:我愛他,而且你知道嗎?他也愛我。那麼這就是一個什麼設定呢?我的感覺就是:爸爸媽媽是有優點、有缺點的、是立體的,但是孩子對父母的愛是不變的,同樣的道理,將來這個孩子他也是有優點和缺點的,但是父母對他的愛其實也是不變的。

通過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我必須要跟孩子說我愛你,女兒犯了錯,我從來不說:你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我說:我愛你,但我會難過。我會說你即使是一個壞孩子,你也是我的孩子,我也愛你,但我會難過,會失望,會痛苦,會生你的氣,所以我真的不希望你是一個壞孩子。這就是共情的作用。小孩子其實理解這種感情了,她自然就會去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所以,在這裡,我想跟家長提一下,不要說不愛孩子的這種話,沒有任何的力度!反而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失去對自己的值得被愛的判斷。

所以《我爸爸》《我媽媽》這套書,讓父母和孩子樹立一個相互去觀察、瞭解和體量的一種思維模式,這套書的價值就在這裡。

繪本,會讀才深刻!

有的書看起來特別沒意義,比如說,那個《母雞蘿絲去散步》。我們大人看這本書的話可能三分鐘就看完了,它一共十來頁,一頁一句話,那你可能會覺得,哎呀,這本書賣好幾十塊錢,它的價值在哪兒?

《母雞蘿絲去散步》從頭到尾講了一隻母雞走過了這兒,走過了那兒,然後到晚上又回窩了。它的價值在哪?我憑什麼去花幾十塊錢去買這本書給孩子念?那我來說說,我女兒很喜歡這本書,她覺得很有意思,那在我眼裡的這本書的意義在哪兒?我認為這本書的意義是告訴我們在平凡之中發現樂趣,細節中有生活。

就是《母雞蘿絲去散步》這樣一個小小的農場,從這兒到那兒幾步路,再幾步路到磨房了,再幾步路到蜂箱了。後來還有狐狸來了,然後狐狸想使壞老也沒成功,書裡是有這個衝突在的,孩子會喜歡這種衝突,但是我們大人可能覺得好無聊啊,其實不是的。

不是無聊,作者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場景和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實有它的樂趣,我們要具備這種在平淡中發現樂趣的能力。

繪本,會讀才深刻!

還有一個書叫《小黑貓和球》。這本書應該差不多,我女兒快三歲了,我們才讀到,我發現這個這類的書,有一個特點,他給你講了一個道理,但是他不以講道理的形式去講。

你看那個小黑貓在那個樓底下撿了一個球兒,然後他呢,他媽媽說:這是誰的球?小黑貓他也不知道,因為這是撿的嘛,對吧?然後他媽媽就說那你得去問這是誰的球,他就一家一家開始問。一直到一樓,一樓沒人開門,然後這幾個孩子就在院子裡邊玩這個球,一會兒一樓的那個來了說,這是我的球,然後小黑貓把球還給他,然後大家一起玩這個球,這個故事完了。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講說這不是我們的東西,我們不要去動它,或者說不是咱們的東西,咱們不要。咱們講道理的時候,可能對於孩子來說,第一他可能記不住,第二他沒覺得這是一個多麼正式的事兒,因為這個道理,以他的這種年齡的智商和情商他可能還理解不了。

那當這個道理以一個故事的形式,以一本書有畫有內容為載體,他可能因為喜歡這個故事,就會反覆的讀,而在讀這個故事的時候,這個故事替我們告訴他了,這個球不是他的,所以不能拿;這個球是一樓的那個小朋友的,想玩,得和一樓的小朋友交朋友,大家一起玩。

通過一個繪本,省去了我們枯燥說理的這個過程,孩子也明白了這個道理,然後還增加了我們的有效陪伴,促進了親子關係,一舉多得,多效率!

繪本,會讀才深刻!

我再說說日本的繪本。日本的繪本有一個特點,像《鱷魚怕怕,牙醫怕怕》,還有他一套《我們的身體》,裡面很多本像什麼上廁所呀,打防疫針之類的,包括《小雞雞的故事》《乳房的故事》。日本的繪本有一個特點,我發現功能性的多,這個情感的外露的很少,他都是為了跟你說一個功能性,比如說《鱷魚怕怕牙醫怕怕》,讓孩子去關注牙齒,去正確的看待上牙醫那裡看牙的這個事情,對牙醫那種強烈的害怕是一種可笑的行為。所以說日本的繪本它是有一個這種功能性在。

反觀一些歐美的繪本,那歐美的繪本有一個特點,它不在功能性上過多的糾纏,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他在激發孩子的這種情感,通過情感促進認同,比如有個湯姆兔子系列,裡面湯姆住院,尿床,騎自行車,包括鄰居家離婚,湯姆的妹妹出生,湯姆在幼兒園打同學等等。

生活的事兒不是你不提,他就不發生,那麼歐美的繪本就是正視他,然後去思考,然後去理解。我覺得這也是歐美繪本種類繁多的一個原因,他們就是想辦法去勾起孩子的觀察和思考,畢竟社會現象是複雜的,我們不可能把種種現象都藏起來。

還有一套繪本,這個爭議是比較大的,就是這個《大衛不可以》《大衛上學去》《大衛惹麻煩》這個系列,這個系列在三歲之前我女兒是經常讀的,那麼我是給他營造的一個什麼氛圍呢?是一種調侃的氛圍,就是讓她覺得大衛是一個很可笑的孩子。

有的人說,我家孩子跟大衛都學壞了,我覺得,對於大衛這類否定式內容的繪本,絕對不能單純的機械的給孩子去唸,你應該是帶著一個傾向性的,因為否定式就是批判,這個繪本要的就是孩子的批判思維。咱們要讓孩子覺得大衛做的這些事兒都是傻事兒。

我們能說大衛是一個壞孩子嗎?我不認為大衛是壞孩子,為什麼呢?我看那個《窗邊的小豆豆》,也不能說小豆豆是一個壞孩子,因為小豆豆,她自己寫小豆豆的時候,她也說,她都不知道她為什麼要上那個窗邊兒去看那個鳥兒和天空,而不去跟著老師上課。大衛其實是美國版的小豆豆。

所以我覺得大衛咱們不能評價他是一個壞孩子。那麼我們怎麼通過大衛的行為來引導孩子呢?我認為就在於要讓孩子意識到大衛的行為是可笑的,而大衛的行為為什麼可笑?就是因為大衛他沒有按規則來,或者說他沒有界限感。

我覺得這是大衛系列主要的內涵,就是怎麼給孩子樹立一個界限感,讓他去知道這個事兒,他那樣是不行的。他那樣做是可笑的。說粗一點,大衛的形象是一個傻X,那麼我相信任何孩子如果他意識到大衛的可笑性的時候,他是不願意成為像大衛這樣的傻X的。

繪本,會讀才深刻!

說了這麼多,對於繪本,我不認為它不值,而且恰恰相反,我認為繪本就像詩歌一樣,它是一個高度精煉的語言和優美的圖畫相結合的一種形式,它對低齡兒童或者說幼兒非常適合。

可能有人覺得覺得幾十塊錢都能買一本兒《紅樓夢》了,他認為繪本和《紅樓夢》能比嗎?這個想法,我是不認同的,因為閱讀是分階段的,每個階段是不能相互否定的,為什麼?因為可能一個孩子未來讀《紅樓夢》的時候,《紅樓夢》給他的觸動是非常強的,我們成人覺得這個觸動才值得買單。但是同樣道理繪本對孩子的觸動也是很強的,只是我們不信罷了。而且將來孩子讀了更多的書,閱讀的層級越來越高了,比如說,過了經典典籍的階段,他可能讀一些哲學了,隨著他看書的層級的不斷的增長,當他回過頭再去看繪本的時候,其實它還可以讀出來繪本的經典性,因為你會發現繪本用精煉準確的語言和圖畫相結合,它所表達出來的意義,跟完全用文字去呈現,是不一樣的。

不是說它字兒少它就不深刻,不是說字兒多,就深刻。繪本一樣可以表現的很深刻。有一本書叫做《愛心樹》,還有一書叫《石頭湯》,不是不深刻。

那個愛心樹,一個人的那種無休止的索取。包括《石頭湯》,三顆石頭,最後全村人整個形成了一個村宴,打破了這個村子裡人和人之間的這種冷漠。所以繪本不是沒有深刻在。而且反而因為這種極精煉的語言,在表達這種深刻的時候,顯得更精準,比如說莊子說:夏蟲不可語冰;偃鼠飲河不過滿腹;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其實,有時候書里長篇大論的道理,我們體會出來了,但是我們反而沒有能力去精準的描述,但是莊子能。

莊子問,我們用屋子用的是什麼?我想來想去想不出來,然後接著看,我們用屋子用的是屋子的空間,是這個空,一個瓶子一個罐子,我們用的是這個空,沒有空,瓶子就不再是瓶子,屋子也不再是屋子。

所以繪本的價值是什麼?它的價值就在於它的語言精練,意思的精準。而它語言之所以可以精煉,是因為它有圖畫的幫扶。有的人可能說,我喜歡繪本,是喜歡它的圖畫,那好,為什麼很多人看不懂一幅畫?因為輸出方式的問題,圖畫如果有一個牛X的題目,那麼這個圖畫就有了靈魂,比如《吶喊》,比如《星空》,所以繪本的畫,每頁既是個體也是整體的一部分,那麼每頁的字,既與個體相關,有聯繫整個整體。所以繪本,它的價值可能恰恰在它的留白,不繁文累述,所以才精準,所以才直擊孩子的心智。

其實,說到底,我反而不認為繪本沒有《紅樓夢》深刻,我會認為這是兩種呈現方式。

我開篇提到的那個《一園青菜成了精》,這本書其實特別生動活潑,它講的是一個菜園兒裡邊兒的各種蔬菜的擬人化,互相打來打去鬧來鬧去,然後他用一種類似於京劇似的那種語言,鏗鏗鏘鏘的,把一個正在茂盛生長的菜園的情況表達出來,其實這也是一種培養觀察力的書,而且一些大一些的孩子還可以學習這本書的表達方式。

說了這麼多,我還想最後說一句,給孩子讀書,無需規定何時開始,只在於家長想不想給他讀。有人說,我家孩子大了,繪本不適合了,沒關係,認識字了,他反而可以讀更多的書,沒養成習慣不要緊,每天五頁不多吧,按部就班,總有一天,他被書裡的內容,徹底的吸引。

所以,開始讀書,就在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