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四牌楼,讲述合肥老故事~

说到“四牌楼”,不少人都以为是长江中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周围的四幢联式建筑,其实,那里并不是最早的四牌楼。

一座四牌楼,讲述合肥老故事~

历史上的四牌楼位于今天的长江路与宿州路交口处。旧时人们在这里建楼,取名奎星楼,希冀合肥文脉延续、文风昌盛、文运高扬。1928年重建的四牌楼曾名“马、王二公祠”,纪念为保卫合肥免受军阀和白俄骑兵蹂躏的马祥斌、王金韬两位将军。抗战初期不顾礼仪廉耻的日本侵略军炸毁了悬挂着“礼仪廉耻”牌匾的四牌楼。四牌楼作为当时合肥最高的建筑虽然在20世纪仅仅存在了十年,但四牌楼一带如今已成为老城区最繁华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根据《合肥县志》记载,合肥老四牌楼位于镇淮楼(今鼓楼十字街)南,明代这里为二层木楼,上奉奎星,但屡遭兵燹,破败不堪。

如同我国历史上诸多古老建筑的命运一样,600多年来,合肥的“四牌楼”也是饱经风霜、历经沧桑。据传在上个世纪初期,屹立于当时的小东门街与前大街交接处的“四牌楼”,是座砖木结构的三层亭楼,底层各有一门,均可通行马拉车。到了兵荒马乱的1927年,这座1803年重修的“四牌楼”毁于一炬。其失火的原因,当时就有“范家秉烛夜读蜡油燃火”与“范家炸油条碰翻油灯”二说。

翌年,合肥城中的各界人士纷纷捐款,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四牌楼”。当时,为纪念坚守合肥拒直鲁联军十万之敌于城外的马祥斌、王金韬两位阵亡的将军,便将“四牌楼”改作“马王二公祠”。此次重建的“四牌楼”,是一座亭阁式建筑,其底层的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扇洞开的城门,宽敞高大,可以顺利地通行卡车;二楼是祭祀马、王二将军的专祠。

一座四牌楼,讲述合肥老故事~

老合肥都知道这样一首民谣:“一人巷难走车轿;二郎庙无人把香烧;三孝口三子尽丧;四牌楼范家修造……”

为什么说四牌楼是范家修造,因为那里以前是范氏宗亲积聚的地方,俗称范巷口。范家最著名的是范大房,建于晚清,位于老省文联附近,是老合肥民居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四合院样式。

还有一种传说,当年庐州战乱,有人在此巷口设立粥棚,熬粥救济灾民,被称为“饭巷口”。范巷口历来是合肥热闹的地方,也是庐州小吃云集的地方之一。

比如有家饺面馆名叫复兴园,一到晚上就挤满了前来吃饺子、面条的人。那时合肥没有拉面,牛肉面用的是小刀面,揉功了得,入口筋道,和拉面相比是另一种风味。

还有一家卖元宵的,据老合肥吴运申先生回忆说,元宵店名曰美味斋,老板姓赵,肥东六家畈人氏。他选用长临河的黑壳糯,用东门大河的活水浸泡十日,然后用石磨碾磨,制作出的元宵吃进嘴里粘粘有丝,而且馅料花色繁多,有水晶、火腿、豆沙、枣泥和什锦。细瓷小碗盛上五味玉珠,吃得不亦乐乎。

一座四牌楼,讲述合肥老故事~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合肥城下烽烟迭起、战事纷繁,留下了许多历史遗存和战争遗迹。有些虽然盛极一时,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而相继淹没无闻。唯独“四牌楼”的名号始终流传及间,只要提起它,就像是打开了老合肥人的记忆闸门,立即唤起人们的怀旧情怀。

首先是文化记忆,当年人们建造的四牌楼,亦名魁楼,又叫奎星楼,供奉着文曲星,希望藉此让合肥的文脉延续、文风昌盛、文运高扬。时至今日,合肥老人中还流传着关于“四牌楼”的童谣:“和尚头(即小孩),打酱油,一打打到四牌楼,你烧香来我磕头。”这就是说,孩童们当年只要到了“四牌楼”,都要向文曲星神像磕头烧香,希望通过当时的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其次是地理记忆。“四牌楼”一带一直是合肥老城的中心。它的东西两侧,原先是叫小东门街、前大街。抗战胜利后,自小东门到大西门这条5华里的长街改名为“中山路”。解放后,这条路又截弯取直并拓宽,1955年更名为长江路。1956年初,合肥市曾经正式设立过城市中心点,其位置就在现在的长江中路与宿州路交叉口处,也就是当年的“四牌楼”所在地。今天,尽管城市已扩大了许多倍,现在的四牌楼周围依然是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市中心”。

最后是建筑记忆。说到建筑,如今的合肥地区三四十层的高楼都不鲜见了。而此前的漫长岁月里,合肥城中的最高建筑就是“四牌楼”。据说合肥刚刚解放之时,曾有人登上“威武门”城楼极目远眺,东边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南淝河蜿蜒流到远方;西边则是一片低矮的平房,多数是土墙草顶,也有少量的砖墙小瓦房,二、三层砖木结构的楼房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四牌楼”为古城合肥留下的历史文化记忆,远远不止这些。它曾经是记录合肥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曾经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它也曾经是城市与人情感沟通的一座精神桥梁。正如林徽因在其著文中所说:“无论哪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这座全中国绝无仅有的“四牌楼”,为合肥留下的记忆,是日臻弥新、经久不衰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