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秦惠文王对秦国是承上启下的?

芯疼比快乐真实


秦惠文王名叫赢驷,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国君。他在位期间,纵横捭阖,多次挫败六国合纵,使得秦国从各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安然无恙。而且,他更大的功绩是继续坚持商鞅变法,使得变法在秦国巩固下来。秦惠文王并巴蜀,伐义渠,出函谷,奠定了秦国吞并六国的基础条件。

杀商鞅而不废其法

赢驷继位后,秦国旧贵族对商鞅发动了攻击,诬称商鞅谋反。秦惠文王顺势利导,趁机铲除了商鞅和他的家族,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后来,查证商鞅谋反不足,秦惠文王趁机又处死自己的师傅公孙贾和公子虔,使得权力更加集中在自己手上。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秦惠文王也是十分腹黑,借力打力,最后好处却都落到了自己手里,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政治家。

但难能可贵的是,秦惠文王虽然车裂商鞅并灭其族,但对于商鞅的变法却能继续坚持下去。这就使得商鞅的变法,能够继续让秦国富国强兵,也使得变法在秦国彻底稳定下来。如果此时秦惠文王废除商鞅变法,那么前期秦孝公的努力便会白费,秦国也会和其他国家再跑回同一起跑线。但雄才大略的秦惠文王并没有这么做,杀商鞅而不灭其法,真的是非常高明。

大力重用人才

秦惠文王不仅对秦国人才重用,对其他国家的人才也是非常信任。公孙衍、张仪等人,都是在秦国大放光彩。尤其是张仪,他的连横政策,多次挽救秦国危险的局面,并击败伐秦联军。继秦孝公和商鞅后,秦惠文王和张仪之间的君臣合作,为后代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使得以后的秦国,能够对各国人才都大胆任用,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

但是秦惠文王对张仪也不是盲目的信任,而是综合其他大臣的意见,从中选出对秦国最有利的。比如当初司马错建议伐蜀而张仪反对,但秦惠文王最终认同司马错的意见,巴蜀得以纳入秦国版图。

奠定了统一六国的疆域条件

除了对变法的坚持和人才的任用,秦惠文王开疆拓土的成绩更是耀眼。而且通过秦惠文王的开拓土地,使得秦国在战略上占据了优势,想要讨伐别国的时候,便可以开关东进。等到对手强大的时候,便可以闭关自守,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动。

秦国从魏国不仅夺得黄河以西的土地,而且在黄河以东建立了前沿阵地,这就是以后东攻各国的桥头堡。吞并巴蜀,不仅解除了背后的威胁,还是得秦国有了稳定的后方支持以及对楚国更全方位的威胁。伐义渠后,秦国在此设县,使得秦国有了优质养马之地,战马的供应有了更大的保障。

综上所述,不论是文治武功,秦惠文王都是极为出色的。秦国历代君王吞并天下的雄心,在秦惠文王的手中,前进了一大步。为后世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说秦惠文王是秦国承上启下的的关键君主,是丝毫不过分的。


飞熊说历史


秦惠文王对秦国的重大贡献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起。

其一,政治经济上不因族灭商鞅而废其法,使得秦国政令得以顺畅延续,社会不因此产生不必要的动荡。

其二,战略上审时度势,不与东方六国强敌缠斗鏖战,把战争的矛头指向南方的蜀国,以及西北匈奴这些弱旅,从而占领大批的土地和人口。用这些掠夺来的土地,分封给从六国投奔过来的人,这样人口不断增加,各国贤能之士纷沓而至。这对秦国后来的统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三,用连横的方式,分化六国的合纵之势,让六国相互猜忌,再不能对秦国构成威胁。

其四,重用贤臣武将,用人不疑,不仅重用嬴华、异母弟公子疾等秦人,也重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

综上所述,秦惠文王对秦国的贡献,不仅仅是承上启下,而是开辟了新天地。


风正轻摇雨自飘


秦惠文王上承变法始强的秦孝公时代,下接六国无人能敌的秦昭襄王时代,确实称得上是承上启下。不仅如此,秦惠文王的许多策略也无不体现着这一点。

上承商鞅变法成果,只杀商鞅,不废法

战国时期,实行变法的不只是秦国,几乎各国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变法,但是只有秦国始终强大,其他国家都只是盛极一时。这不仅仅是因为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更是因为秦国的新法自实行日起,便没有断绝。以楚国为例,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以后,曾经强横一时,可是楚悼王一死,楚国贵族旧势力就群起而攻之,杀死了白起,而楚国的变法也就宣告了失败。《韩非子·问田》中便称: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

由此可见,变法不仅需要在当世得到施行,还要保证以后也能继续施行,这才能保证变法的效果。这一点,秦惠文王做的就很好。

秦惠文王即位后,被商鞅施了劓刑的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而秦惠文王并没有确定这件事的真实性便下令逮捕了商鞅。商鞅不得已只得在封地起兵攻打郑国以求一条生路,最后还是不敌秦军被五马分尸示众。

这里秦惠文王就处理得很巧妙,不管商鞅有罪没罪,先把他杀了,这样就能消了贵族们的怨气。同时也能抓住贵族们的把柄,毕竟商鞅其实没有谋反。而在秦惠文王继续施行新法的时候,贵族们就没有理由跳出来阻挠了。因为我给了你们面子杀了商鞅,那么在我施行新法的时候你们也没有理由不给我一个面子。

这就是秦惠文王起到的承上作用,保证商君之法的继续实施。

下给秦国一片巴蜀粮仓,用以支撑秦国的大规模征伐战争

秦惠文王九年,秦国为攻韩还是伐蜀议论纷纷。

以张仪为首的一派主张攻韩,因为蜀地落后,去和落后的国家争夺土地,去王业远矣。而如果攻韩,则可以逼近周室,图谋九鼎,这才是能够扬名天下的行为。

以司马错为首的一派则主张伐蜀,因为攻韩,师出无名,图谋九鼎,则会引起诸侯的不满,此时的秦国尚无灭一国之力,也不敢有灭一国之心。而如果伐蜀(狄戎首领),既可以侵占土地,又可以借驱赶狄戎,借机提高秦国的声望,何乐而不为。

这两边说的各有道理,因此攻韩还是伐蜀,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决定。最终,秦惠文王定了,伐蜀,而正是因为这个决定,使得秦国获得了巴蜀这个大粮仓。如果没有巴蜀,秦昭襄王未必能够和赵国在长平僵持3年之久,而如果长平之战失利,天下大势便将再次扑朔迷离起来。

因此,秦惠文王选择伐蜀,绝对是一个英明的决定,这就是秦惠文王起到的启下作用。

云轩君说

为何说秦惠文王对秦国是承上启下的?因为秦惠文王上承秦孝公商鞅变法,下启秦昭襄王无敌于六国。可以说,秦惠文王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秦国能否统一天下。

正是因为秦惠文王杀了商鞅之后依旧推行新法,才使得秦国越发强大,不至于像其他变法国家一样,富强犹如昙花一现。也正是因为秦惠文王在攻韩还是伐蜀问题上,选择了伐蜀,才能使得秦昭襄王可以发动数次大规模的战争,而不至于为粮草的问题担心。尤其是在奠定战国走向的长平之战中,巴蜀粮仓的作用更加显得重要。


云轩谈史


秦惠文王在位时,击败了宿敌魏国,并一举拿下了河西之地,为后来的吞并六国奠定了基础,同时攻占了蜀国,尽得巴蜀肥沃之地。他还重用张仪采取连横战略,扩大了秦国的疆土面积,秦惠文王一生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