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紫蘇”:散寒解表、理氣化痰、理氣和胃、治腹瀉

紫蘇最早見於《名醫別錄》,紫蘇葉質輕而偏於發散,所以治療感冒等表證時多用之;紫蘇梗則偏於理氣,對於胸悶胃脹等氣滯證,多選用之。一般認為,紫蘇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其味辛,既能發散,還能行氣。性溫則能散寒。因紫蘇能夠解表散寒,故歸肺經;又能理氣和胃,故歸脾胃經。

你不知道的“紫蘇”:散寒解表、理氣化痰、理氣和胃、治腹瀉

散寒解表

紫蘇是治療風寒感冒的常用藥物之一,歸功於紫蘇溫和的發散作用,其煎劑具有溫和的解熱作用。與麻黃相比,紫蘇發散作用遠較麻黃緩和,如果麻黃過量使用,可能會出現汗出亡陽的險象,而即便大劑量使用紫蘇也不會過汗。對於感冒風寒而出現的惡風、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諸症不甚時,可配伍生薑、蔥白、香薷、荊芥等,取微汗即愈。對於平素氣虛而感冒風寒者,可與人參、葛根等同用,即參蘇飲。

理氣化痰

紫蘇味辛,能夠理氣寬胸,多用於感冒或肺部的炎症所致的胸悶,與紫蘇葉相比,紫蘇梗更為常用。藥理研究發現,本品不僅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而且還有一定的止咳作用,所以,對於肺部炎症所致的胸悶、咳嗽、咯痰等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筆者治療急、慢性咽炎或感冒後出現的咳嗽,首選半夏厚朴湯加味,紫蘇梗的用量一般為10~20g,療效卓著。以前跟師學習抄方,該師善治呼吸系統疾病,對於感冒後出現的咳嗽,大多選用其協定方:紫蘇梗,桔梗,前胡,杏仁,炙桑白皮,炙百部,川貝母。在此方基礎上據症加味,療效很好。不難看出,紫蘇梗是其首選的藥物之一。

理氣和胃

紫蘇辛溫,含揮發油,對胃腸道具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夠促進消化液的分泌,也能夠促進胃腸平滑肌的蠕動,所以,對於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胃腸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偏寒者,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名醫別錄》認為紫蘇“主下氣”,《日華子本草》用於“開胃下食,並(治)一切冷氣”。中醫臨床上,凡見胃脘痞滿,納差不食,易於嘔惡,情志不暢等,均可選用半夏厚朴湯合四逆散來治療,這就是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最常用的八味解鬱湯。如果患者噁心、嘔吐等症狀明顯,此時不僅可以選用紫蘇梗,最好配伍生薑以增強療效。《溼熱病篇》載蘇葉黃連湯,治療溼熱阻滯所致的妊娠惡阻,方中黃連能夠清熱燥溼,紫蘇葉能夠和胃止嘔,是臨床常用方劑。

此外,教材多載紫蘇梗具有行氣安胎之功,實際上與紫蘇梗的止嘔作用有關,其安胎的藥理依據並不充分。

你不知道的“紫蘇”:散寒解表、理氣化痰、理氣和胃、治腹瀉

紫蘇葉,除了常用於治療感冒風寒,作為發散藥之外,還偏重於用來治療某些腹瀉(相當於過敏性結腸炎),而收良效。這種腹瀉,在急性發病後,往往餘“毒”未清,常因飲食不節,反覆發作,遷延日久,遂致釀成慢性。該藥的適應範圍:主要是病人有可追憶的食物過敏史,並曾有類似急性胃腸炎的發病過程。這些引起發病的食物,主要是海產品中的蝦、蟹、蛤類及某些魚。急性發病時,腸鳴,腹痛,腹瀉,嘔吐,並有惡寒發熱等。重用紫蘇葉莖,配陳皮,加焦山楂,焦麥芽,焦六曲,炒蒼朮,姜川樸,乾薑。本方以紫蘇葉莖為主藥,配陳皮,每方必用。一兩劑可獲顯效。但治療必須徹底,方可免於導致慢性。

到了慢性階段,腹瀉時發時止,一日數次,夾有黏液,腸鳴,腹痛綿綿,食慾減退。治療用藥,仍以紫蘇葉莖為主藥,配陳皮。並可因證選用溫中、補陽、理氣等藥。獲效後,仍要耐心服藥,以固療效。用青木香,玉桔梗,淮山藥,蓮子,炒白芍,乾薑,甘草,紫蘇葉莖,陳皮,服至症狀全部消失。

無論急、慢性腹瀉,紫蘇葉必須與莖同用,並須配陳皮。獲效後,必須忌口,由哪一種食物引起發病的,就忌哪一種食物。(《醫海拾貝——江蘇當代老中醫經驗選》)

你不知道的“紫蘇”:散寒解表、理氣化痰、理氣和胃、治腹瀉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私信或在文章的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