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

纵横国史


杀妻献媚的豪格,其智商属于抽搐型的,发挥极不稳定。因受莽古济牵连,豪格佯装大怒“吾岂可与谋害我父之女同处乎”,杀妻献媚皇太极,事实证明,他是此次事件中除皇太极外最大的赢家,被赐予八牛录,后续接手了经两黄旗洗牌整编后的正蓝旗。

同为莽古济女婿的岳托,则本着不信谣不传谣的原则,不相信冷僧机的攻讦,认为这纯属诬陷,令皇太极极为不满,而此时的豪格间歇性失去了智商,与连襟岳托过从甚密,不但包庇岳托,竟然还将皇太极私下对他所讲的“尔外家人不可轻信宜谨防之”的话,告诉了“外家人”岳托,这就令皇太极老尴尬了,于是把豪格从亲王撸为贝勒。

推敲了一下,总有豪格怎么躲和躲不开的感觉,陷于多尔衮的势力圈,脱套很难。

皇太极死后,豪格失去了唯一的依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虽然豪格的簇拥者看似颇多,实则各怀鬼胎,他的位置对两黄旗阵营来说虽然非常重要,但却并非不可或缺。

皇太极死后,夺位之争立刻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具有军、爵资格话事人不多,济尔哈朗早已打定主意,但他是出了名的不得罪人,虽然支持豪格,但也不愿招惹多尔衮,表面上的假象是骑墙派。可以说一开始,两黄、两红、两蓝旗都是支持豪格继位的,加上各位旗臣的势力,阵容极其强大。

利益攸关方包括代善、阿济格、多铎、多尔衮、豪格,主要是他们之间在较力,代善老矣,一辈子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折腾得没了脾气,心灰意冷,不会参与,他在此事中的作用就是-讲数可以,抄家伙不行,都别闹出圈。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一脉,自动过滤掉,阿济格出了名的脾气大没脑子外带没规矩,否则皇太极也不会整他失去旗主位置,多铎最小,资历尚浅,不具资格。

代善、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纷纷出局,皇位的“竞选人”只有豪格或者多尔衮(这种说法不大严谨,其实崇政殿之争前就有三个人选,请看下文)。

多尔衮早就和索尼通过气,而索尼在此之前也与图赖有过商量,所以才能在多尔衮询问的时候,当时交底,只要皇太极的子嗣登基即可。豪格和多尔衮是势同水火,尽人皆知,所以如果索尼硬捧豪格,无异于直接逼死多尔衮(“我等俱无生理”不是多尔衮说的,那是两白旗旗臣团队的意思),那么双方必定是你死我活,不会再留半点余地。

所以通气的时候,索尼让了一步,多尔衮的头脑哪能听不出话中的意思,放心之余不免遗憾,其实从那时候起,多尔衮已经基本预估出此次斗争的结果,所以在崇政殿上才一直犹豫不决,但基本放弃争夺,同时也不允许多铎竞争。

索尼和多尔衮通气的情况前文讲过,两黄旗给多尔衮准备的台阶(福临)早已备好,多铎没完没了的催催催,多尔衮却一直犹豫不决想想想,也是因为这个,他同样不会到达崇政殿才考虑底线和自身利益问题,他们所考虑的恐怕都是福临,而不是斗到差点抄家伙以后才开始寻思,那他们心也太大了。

多铎就说了,拥立多尔衮,多尔衮继续犹豫,他知道要面对什么情况。

多铎说,那就我登基,(努尔哈赤的)遗诏上有我的名字啊,意思是我有权利继承皇权,多尔衮则说,遗诏上还有人家豪格的名字呢,可不是光有你的名字。

多铎说,那就代善,代善表示睿亲王如果同意那就是大清之福,否则当立“皇子”,我老啦,不参合。

努尔哈赤遗诏,没能流传下来,其中内容肯定是有对皇太极不利的地方,否则这么重要的资料不会无人记录,即便满清不记录,素有包打听之称,拥有八卦之魂的朝鲜人也会记录上,显然这份遗诏还未公布,便已消失,都还没弄明白阿巴亥究竟是不是努尔哈赤要求殉葬的呢,不过已无意义,遗诏没写,遗嘱亦可,反正阿巴亥铁定是要死的。

整个过程中,不直豪格由何而来的优越感,论打仗确是骁勇善战的将才,比索尼他们差不了多少,但是政治素养、政治头脑、政治敏感性真是半点全无,对局势判断严重失误,过于自信,或说功课做得不够到位,两方阵营都已经相互摸清底牌,只有他傻傻的全然不知,还在期盼人家三请,三请就三请呗,你倒是站住脚和大伙客气客气,“福少德薄,非所堪当”的豪格竟然直接走了,果然是福少德薄。

两黄旗反倒因为豪格的离去集体送了一口气,因为如果豪格在场的话,他们要给多尔衮台阶下之前,首先要过豪格这一关,事情将会更加复杂化。台阶归台阶,虽然图赖的建议已经被索尼认可,但样子还是要装一装的,所以集体表示,“不立皇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索尼、鳌拜都是在大清门开了“誓师大会”才带兵包围崇政殿的,态度极其坚决,老狐狸代善一看,反正我不当,掺和这事干嘛呢,于是就找了个借口-我是皇太极他哥,不方便参与讨论,代善退场。(以退为进,代善当然是支持豪格的,但是多尔衮犹豫不决,多铎上蹿下跳的乱指派,那你们就找索尼这些横主说吧,给你们来点硬的,所谓“大清之福”只是说说而已,他可不想多尔衮上台)

阿济格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立场,恐怕是态势压力太大。多铎正在赌气,而且这态势搞不好真要玩命,虽然不怕,但是也不再言语刺激了。

多尔衮为什么一直在犹豫不决?

多尔衮没有选择困难症,也不是在犹豫,他要听清看全所有势力的声音与态度,现在一切都浮出水面,多尔衮就说,我没想当皇帝呀,你们看,豪格自己退出的呀,那不如小福临继位好了,多尔衮知道两黄旗的底线就是不能让自己上台,这点没商量,但是你们好歹有好处拿,把福临推上去去了,我有什么,所以提出来要与济尔哈朗共同摄政。

当初努尔哈赤把两黄旗全部散给了多尔衮哥仨,当时没人敢提意见,皇太极上台,正白旗整旗抬旗上来的,这么多年最好的待遇享受习惯了,如果让本来就很强的“老两黄”上来他们就没戏了,这是整个团队的利益,谁也不敢轻言放弃。

(即便豪格不走也无法继位、无法争取到辅政的权利,多尔衮豪格共同辅政,无异于猫狗大战,国家就完了,这一点所有人心知肚明,所以既然给了多尔衮权利,就不会再安排豪格,或者另外一个太过强势的人与多尔衮配合辅政。)

清兵入关前后,多尔衮排挤济尔哈朗、打击豪格的行动就已经开始了。

发觉态势危险的豪格想玩阴招自救,釜底抽薪,策反多铎,而多铎与多尔衮的关系并不像传闻和电视剧中演的那么亲密,多铎自荐登基,外人还没说什么,多尔衮就给否了(其实是出于对多铎的保护),多铎就开始心生怨恨“扬言恐吓,藐视亲王”,后来多铎抢了范文程的老婆,豪格出手包庇,以期与多铎拉近关系,没成想心愿达成,刚刚入关,豪格和多铎就同行去放鹰消遣,多日不归,“过从甚密”,多铎自发感言:

豪格当初曾经有机会成为君主,但是他的性子太过阴柔软弱,陷入那种争斗有心无力,其实呢,我当时也不同意豪格继位,但现在想来,好像是失算了,愿自现在起“效死于前”。这话被多尔衮听到不知会气成啥样子。

而打击豪格的进程是这样的,多尔衮安排何洛会揭发豪格曾经辱骂多尔衮(夺位之后)多病少福短命之人,“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

豪格说的倒是实话,多尔衮确实病的不轻,而且从小就这样,因为先天不足所以体弱多病,有短命之虞,也不算胡说,多尔衮也说自己病重,尤其是松锦大战期间,多尔衮自言已经瘦的不成人形了。为了治病,为了求几种朝鲜特有草药,多尔衮竟然对人质(朝鲜王子)用了“求”字,可见病痛给他带来的折磨。

但是,这话从豪格嘴里说出来就变味了,怎么听都像是辱骂诅咒,况且豪格后面还跟着一句“岂不能手裂若辈之颈而杀之乎”,这下不只多尔衮,连济尔哈朗和代善都主张坚决打击,绝不姑息,豪格算了犯了众怒,终于为自己的嘴付出了代价,他被幽禁了,支持他的部下全部被屠戮殆尽,豪格则被剥夺七牛录罚银5000两。

入关后满清人才奇缺,不得已,多尔衮还是让豪格随军出征,豪格急需摆脱自己在政治方面的颓势,又建新功,被顺治帝恢复爵位,帽子尚未扶稳就被派出去平定各地,击溃大西军,射死探头探脑的张献忠,这死法也是没谁了,和李自成一样,都喜欢亲力亲为,同属一代枭雄,却都光荣的死在了斥候的岗位上。

等到豪格班师回朝,此时朝廷形势已经大变,多铎与豪格的莫逆关系已经被多尔衮察觉,而且不止多铎,王公大臣们多与豪格亲密,多尔衮怒斥众人,当初你们不同意豪格继位,现在就不要假惺惺的修复关系。

在某人授意下,已经主动退居次位的(政务折子多尔衮先看、具名顺序多尔衮为先)济尔哈朗府邸逾制被捅了出来,不算什么大事,但多尔衮直接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权。

转年,一众贝子开始弹劾济尔哈朗,这又迁出了一档子事,就是皇太极死后,济尔哈朗曾经与豪格沟通,豪格当皇帝,福临当太子,两全其美,此外济尔哈朗偏心“分赃不均”也被捅了出来,于是济尔哈朗被贬为多罗郡王,彻底离开了核心权力圈。

后面的议题就是豪格部下希尔艮冒功事件和起用罪臣扬善之弟(为保豪格上位而被杀的将领之一),众议“拟死”,后改为幽禁,豪格在狱中以大无畏的精神,充分表现出各种不服,最终仅仅一个月后即自裁于狱中,牛录和妻子都被多尔衮所夺。(下图:崇政殿)

豪格一生,其一生纯粹是输在了智商、性格和嘴上:

私下泄密被皇太极贬为贝勒,私下诅咒多尔衮被贬为庶人。自身根基不稳竟不自知,还要玩三请三让那套,没有仔细分析当时的政治态势和两方的底线,造成与皇位失之交臂。

当然,不能否认,就算他做得非常完美,还是有极大概率会发生-不搞三请,不离开崇政殿,一样当不成皇帝的情况,因为多尔衮死也不会同意豪格登基的,哪怕福临是太子也不行,因为福临继位前的这段时间,足够豪格弄死多尔衮了。

豪格一生毫无疑问是位猛将,一个合格的将军,但是对于政治一途,实在是缺乏天赋和政治敏感性,造成与一切机会失之交臂,代善那套学会,好歹也能保命,还在搞小动作离间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的兄弟感情,居心叵测,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多尔衮必定除之后快。

缺点归缺点,某些事做的不够聪明也是事实,但其实处于豪格的位置,非常无奈,作也死,不作也死,他和多尔衮的矛盾不可调和,装熊装凶都没用,多尔衮重用多铎是为了让他累积军功当自己的接班人,重用豪格则多半是希望他死在外面,所以活着回来的下场只能更为不堪。


古今通史


多尔衮是如何整死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一山难容二虎!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用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的权力斗争来解读这两句谚语最合适不过了!

爱新觉罗·豪格

出生自带光环

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出生自带光环,自幼跟着父亲征讨蒙古、察哈尔、鄂尔多斯部落,17岁跟着大贝勒代善出征,亲手斩杀蒙古扎鲁特部首领,先后击败明军和蒙古军队,被晋封和硕贝勒,这都是实打实的战功。

皇太极称帝后,豪格封为和硕肃亲王,兼管户部,与多尔衮一起攻打锦州,与济尔哈朗一起攻克塔山,可谓战功卓著。

皇位争夺战

1643年八月初九夜,皇太极在盛京(沈阳)清宁宫猝死,由于未立皇储,一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和各旗将领闻风而动。

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图尔格、索尼、鳌拜与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支持皇长子、正蓝旗主豪格,皇太极二哥、礼亲王代善业认为“储嗣未定,当立长子!”,豪格占尽优势。

另一方是比豪格还小三岁的叔叔多尔衮,有两个兄弟两白旗旗主豫亲王多铎与英郡王阿济格大力支持。

夺位之战在叔侄之间展开,从9月21日到10月8日之间的17个日夜,代善主持会议,崇政殿外被各旗官兵重重包围,剑拔弩张,层层设防,一派如临大敌、兵戎相见的架势,殿内危机四伏、硝烟不断,叔侄斗法,抱团上阵,已经达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关键时刻,豪格优柔寡断,畏畏缩缩作女人状错失良机,也让一帮支持他的人感到失望。

最后,双方都意识到,如果长久僵持下去,必将被外人所乘,如若发生内乱,满清势必分崩离析,最后,代善、济尔哈朗建议6岁的福临即位,多尔衮、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豪格失败了,多尔衮成了摄政王,豪格庆幸自己生在帝王家,最后却被老爹皇太极坑了一把,作为皇八子的皇太极本来无缘帝位,因为权力平衡才当上皇帝,他一直在打击贵族共和制(只要是大汗的子、侄、兄弟都可以继承汗位),希望建立嫡子继承制,制度还没有确立,就一命归西,连皇储都来不及确立,结果把长子豪格给狠狠坑了一把。

豪格没有当上皇帝,反而贴了一个“前太子”的标签,福临登基后的孝庄一派绝对不可能让豪格这个前任继承人有任何染指中央权力的机会的。

多尔衮处心积虑,步步紧密,切香肠似的一步步整死了豪格。

多尔衮是个野心家,他深知孝庄的态度,打击起豪格一点都不客气。

先下手为强,除去靠山。

他知道豪格树大根深,要想连根拔除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首先除掉一贯支持豪格的济尔哈朗,顺治四年二月,多尔衮率先发难,暗示言官弹劾济尔哈朗建造府邸逾制擅用铜器,上书罢免了他的辅政职务,后来指示屯齐喀诬告济尔哈朗入关时,命令两蓝旗越序向前行走,依律当斩,顺治哭闹不依,才降为多罗郡王,除去心头大患,一家独大,自封摄政王。

削去官爵,瓦解阵营。

多尔衮利用何洛会和豪格之间的矛盾,怂恿他揭发豪格与扬善、俄莫克图、伊成格、罗硕等两黄旗大臣结党营私,暗中夺权,还常常恶毒攻击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召集大臣商议,将豪格的四个信服大将判处死刑(弃市),断了豪格的左膀右臂。本来豪格也是同罪,但7岁的顺治无论如何不答应对哥哥下手,不吃不喝、大哭大闹,无奈之下,多尔衮只好削去豪格的肃亲王爵位,免于死罪。

攻打强敌,借刀杀人。

定都北京,大封群臣,念在豪格平定中原有功,恢复豪格爵位。

多尔衮深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很快,他就找到一个整治豪格的机会,任命他位靖远大将军远征陕西四川,让他和张献忠火并,张献忠在四川经营多年,实力雄厚,豪格知道多尔衮打算用借张献忠的手要自己的命,就拼全力杀敌立功,谁知道张献忠不争气,一触即溃,被豪格打的落花流水,张献忠也被乱箭射死,豪格斩首数万,大胜而归,多尔衮绝不甘心。

搜罗罪证,离奇死去。

多尔衮果然埋有后手,派人一路跟着豪格,随时搜集罪证,果然发现豪格重用罪臣杨善的弟弟吉赛,同时又发现豪格的下属夸大战果,冒领军功,这也是部队的惯常做法,多尔衮小题大做,将豪格下入大狱,顺治三年,正当壮年的豪格被抓进监狱一个月就离奇死亡了,年仅四十岁。

多尔衮步步为营,一环套一环,让豪格从大悲到大喜再到大悲,一个堂堂的准太子、和硕肃亲王,被多尔衮整治的毫无还手之力,4年的时间里就像过山车一般,直至最后惨死在狱中。

这还不算完,豪格的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是多尔衮嫡福晋的妹妹,豪格死后,也被多尔衮抢走了,另外还有两个侧福晋,分别改嫁给了济尔哈朗、阿济格,逼死侄子,娶了侄儿媳妇,多尔衮可真够狠的。

豪格死后不到5年,多尔衮打猎时坠马受伤,不就病逝,年仅三十九岁,一生无子。

死后不久,顺治就开始翻案,宣布多尔衮十四条罪状,掘坟焚尸。

为豪格平反,重新封为和硕肃亲王,立碑追谥,入太庙。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葛大小姐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日夜,皇太极无端猝死盛京(沈阳)清宁宫,顿时震动了满清天地。

然而,皇太极死得蹊跷又未立储嗣,顿时让一班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与各旗将领闻风而动,其中此前由皇太极亲自掌管的两黄旗将领图尔格、索尼、鳌拜等与镶蓝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均欲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为储登基。豪格生就飞扬俊丽,戎马生涯,屡立军功,为皇太极九位皇子中最适合担当满清大任的人选,加上他身为正蓝旗主又有前面三旗拥护,就连皇太极二哥即六十一岁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也认为“储嗣未定,当立长子!”可以说豪格登基一时之间无论是实力与名分上都理所应当乃至顺理成章。


(皇太极)

同时,争锋相对的另一方以两白旗旗主豫亲王多铎与英郡王阿济格兄弟均欲立其兄睿亲王多尔衮为储登基。

多尔衮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自十四岁便成孤,虽为豪格叔父却比豪格小三岁,十六岁随哥哥皇太极戎马生涯,立下军功无数,据说努尔哈赤死时曾欲立其为储,但因为各种原因令其与帝位失之交臂,此次夺储,这是他的理由所在,势在必行。

会议由六十一岁满清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主持,从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十月八日,整整十七个日夜,崇政殿周围清兵护卫重重,卫士带刀守门,殿内议会更是危机四伏,硝烟不断。来自皇储核心之争的豪格与多尔衮互不让步,这让诸位大臣头疼不已又无可奈何,双方就差刀兵相见以武力见胜负。此时,不论是两黄旗将领还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甚至拥护多尔衮一方的将领都深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国不可一日无主,若是长久僵持不下,必然会动摇满清根基令有心之人有机可乘。

最终,两黄旗将领经过磋商并与代善、济尔哈朗商议认为豪格关键时刻性情柔弱缺少必争的帝王之心加上储君久空不立恐夜长梦多但生不测有负先帝遗德。于是只得将立豪格为储的计划作罢,转而提议在豪格与多尔衮之外另立一皇子为储登基,就这样,年仅六岁的福临被扶出来。



(爱新觉罗.福临)

1643年十月八日,以两黄旗将领为首的满清卫士带刀将崇政殿重重包围,两黄旗将领更是配剑入殿议会。意思很明显,已经到了最后立君关键时刻,措施已经折中,如果双方但有叛逆不服之举将被强行武力镇压,再无商榷余地。会上,济尔哈朗作为新君代言人明确提出立福临为君,豪格与多尔衮长久下来早已没有了当初势在必行的底气,如今立储立谁都好,只要名正言顺,出身正统,不是对方上去就好。

豪格见到底立的是自己弟弟最终松了口以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当!”便离席而去。而多尔衮深知自己名不正言不顺,只要不是豪格上位,怎么样都好。

会议因为豪格的提前退席,众议以幼帝年幼,拟定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为辅政大臣辅助幼帝料理国事直至其亲政。

就这样,拥有绝对优势的豪格在与多尔衮的第一次角逐中玩脱了。

就连他当初的政敌多铎在几年后都亲口告诉他“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豪格)

言下之意就是当初议会立君最终人选的宣告者打算立豪格为君,但是大家眼看他掌握如此大的优势,且不说有帝王卫旗两黄旗将领拥护就足够了,更有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力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舆论乃至宗室上来说他都占尽了优势,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他豪格也应该大胆的站出来对多尔衮方行雷霆之压,以雷霆之势强行登基,然后他的拥护者再作为他强有力的后盾,怎么着他豪格都能赢。人家黄旗军都带刀护卫控制崇政殿周围了,他还畏畏缩缩作女人状以致错失良机,实在令拥护他的那些亲王将臣失望透顶断定他绝无帝王之气这才转身另立他人。

说实话,我们今天来看,豪格的性格也确实优柔寡断了些。但是他的对手多尔衮却未必,我们可以断言,若当时两人易位而处,别说多尔衮自己能够荣登大宝,就是他豪格的坟头草恐怕也早已经几丈高了。

明显,多尔衮是野心家,深知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顺治四年即1647年二月,多尔衮率先发难,联合言官朝臣弹劾济尔哈朗建筑府邸逾制擅用铜器,上书罢免其辅政职务,先除掉了自己心头大患。从此顺治年幼,满清江山其一家独大,自封摄政王。

多尔衮自封摄政王后,唯我独尊,不止一次欲置豪格于死地,但无奈幼帝顺治与豪格兄弟情深,每日哭泣绝食抗议才无奈搁置,但这并不代表多尔衮有圣母之心,明的不行便来暗的。

(多尔衮)

多尔衮在顺治三年先以顺治名义借机派遣豪格出兵历时两年灭四川张献忠期间在顺治四年借机罢黜济尔哈朗辅政之职。顺治五年二月,豪格班师回朝,三月便被其勾陷削爵,四月被幽禁,然后莫名其妙死去,享年四十,死后其大福晋便被多尔衮笑纳。

从调离豪格离京平叛到罢济尔哈朗辅政再到勾销、幽禁暗杀豪格,多尔衮事情做的滴水不漏,机密圆滑,岂是那个性格柔弱的豪格能比的,豪格焉能不败?!


不书


爱新觉罗·豪格毓质名门,一生为后金(后改国号为清)征战沙场,战功赫赫,是清王朝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功臣,豪格在朝廷中有着众多的支持者,为何在与多尔衮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失败?为何在打败张献忠凯旋而归后暴毙?为何豪格去世后连遗孀会另嫁他人?豪格为何会有光辉的前半生和身败名裂的后半生?历史留给我们太多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

一、一帆风顺的年少时光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皇太极松了一口气,自己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长子,他的第二任大福晋乌拉那拉氏满怀慈爱的看着这个稚嫩的婴儿,期待这个婴儿以后建功立业、驰骋疆场。皇太极端详着自己的爱子,因为满族有以体貌特征来起名的传统,因为孩子的耳垂比较小,就给自己的长子其名为豪格。不得不说皇太极还是一个预言家,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耳垂比较大的人有福,豪格的名字有点暗示以后的悲惨命运,不过这都是笔者的戏说而已。实际上,豪格的童年时光是幸福的,至少是十分顺利的,满族当时是处在上升期,豪格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将领,豪格这一点是不负众望的。在其幼年就跟随父亲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等部落,豪格对作战从小就耳濡目染,在一次次的随父作战中表现英勇,被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爱新觉罗·皇太极

明天启六年(1626年),豪格跟从自己的二伯父代善等人征讨蒙古扎鲁特部,他在这一场战役中表现尤其突出,亲手斩杀了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豪格通过这一战在军中树立了威望,从此就开始逐渐积累自己的势力,那时豪格只有17岁。

从豪格出生到皇太极称帝的这一段时光他都是顺利的,都是在一步步地往上升的,在这期间豪格都是在为后金征战。明天启七年(1627年),豪格参与宁锦之战,在锦州击败明军,独立率军维护塔山粮运。明崇祯元年(1628年)协同济尔哈朗征讨蒙古古特塔部,大胜,尽收其部。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绕道蒙古突入内地,豪格与莽古尔泰等人通视通州,之后包围攻打北京城,击溃明军。后攻克香河。1632年,晋封和硕贝勒。

影视剧中的豪格形象

二、亲王之路

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并兼管户部。后因为岳讬流露出对皇太极有怨心,连坐被降为贝勒,解除户部的职务,罚银一千两。不过很快就又获得重用,和睿亲王多尔衮一起攻打锦州,仍然掌管户部。不过之后豪格的经历就开始起起伏伏,据《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传六》载:

四年四月,师还,赐马二、银万,复摄户部,复原封。又偕多铎败宁远兵,斩明将金国凤。五年六月,偕多尔衮屯田义州,刈锦州禾,克台九、小凌河西台二。明兵夜出袭镶蓝旗营,击败之。又击洪承畴杏山,偕多尔衮围锦州。坐离城远驻,复遣兵还家,降郡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豪格和济尔哈朗一起攻克塔山,取得了松锦大战的辉煌胜利。战后叙军功,豪格恢复原封,被赐马鞍一副、蟒缎百匹。

豪格的亲王之路走得磕磕绊绊,这与豪格心高气傲、缺少谋略有关,这一点在他即将到来的与多尔衮的皇位争夺战中显现出来。

三、夺位之争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崩逝于盛京后宫,生前未立下遗旨。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且豪格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但皇太极生前并未有立豪格为嗣的举动。当时的多尔衮由于功劳太大,支持者又多,势力也大,成为了豪格的最大的对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就以豪格和多尔衮为首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实际上他们支持的皇太极的儿子,按照当时的传统,两黄旗是在八旗中等级最高的,如果皇位换成别的旗主,他们就会换颜色,降低地位,所以,如果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两黄旗将不会换颜色,实际上他们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肃王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可见,拥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许是受汉族“立长”传统理念的影响造成的。在皇位争夺的天平上多尔衮与豪格难分伯仲。

《孝庄秘史》中豪格与多尔衮

但是,豪格失败了,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多尔衮和豪格是直接的竞争者,当二者协商失败时,就会付诸武力,而当时清军还肩负有入主中原的重任,夺位之战只能是造成国力的内耗,这显然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当时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就提出立皇太极的五子福临为帝的方法。这显然是折中的想法,在当豪格和多尔衮争执不下的时候,这显然是一个最好的方法。首先对这个想法支持的是多尔衮,因为代善提出了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担任摄政王,福临只有6岁,显然没有亲政能力,这样多尔衮只是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所以多尔衮是赞同的。再看看豪格一方,它的最有力的两黄旗的支持者是赞同福临继位的,因为只要是皇太极的儿子他们都会同意。济尔哈朗也是赞同的,福临继位他利益无损,所以实际上豪格的军事支持就倒向了福临一边。综上情况,福临在没有任何竞争的情况下成为了清王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豪格失败了。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他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打击曾经的竞争者呢?

四、豪格人生的谢幕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豪格因为语言中伤睿亲王多尔衮,被何洛会所告发,议罪被削爵。多尔衮对豪格的亲信采取分化的政策,逐渐地豪格就成为了孤家寡人。清军入关之时豪格率军随大军进入关内。十月,清廷定都北京,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帝大封诸王,念豪格跟从清军平定中原有功,恢复原封和硕肃亲王。

“杀人魔王”—张献忠

顺治三年(1646年),李自成的势力基本被消灭之后,四川的张献忠成为另一目标。故清廷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一起西征。大破张献忠的军队,豪格亲自射死了张献忠,攻破了张献忠的一百三十多所营寨,斩首数万级。捷报传至京师,顺治帝下诏嘉奖豪格。

《孝庄秘史》豪格班师后与多尔衮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大军班师回京,顺治帝亲自到太和殿设宴慰劳豪格。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素来存在嫌隙,不久就以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四月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

豪格的一生谢幕了,为清朝立下了赫赫军功却背着罪名离开了,政治的残酷令人唏嘘。不仅如此,在豪格去世之后,多尔衮将豪格的福晋收房,多尔衮对豪格的打压至此结束。直至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才为豪格昭雪,重新封为和硕肃亲王,并立碑。顺治十三年(1656年),豪格被追谥,成为清代第一个被追谥的亲王,称肃武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入太庙。

清初版图

文史君说

《清史稿》对豪格是这样评价的: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系诸王是庸。在笔者看来,豪格是一个成功的将军,但是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为大清征战四方,但是夺位失利而倒台,这是豪格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在清初政治局面复杂的情况之下也只有多尔衮这样的人才能够肩负起一统中国的重任。豪格缺少经略四方的眼界与胆识,可以说豪格夺位的失利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参考文献: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97年8月;

阎崇年:《清朝开国史》,中华书局2014年5月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正妻是多尔衮的妈妈阿巴亥。皇太极说,大汗(努尔哈赤)生前让阿巴亥殉葬。阿巴亥不愿意,说自己有孩子,而且小儿子多铎还很小,需要照顾。皇太极说,大汗的遗命不能违背,逼着阿巴亥殉葬。阿巴亥无奈,穿上盛装,自缢而死。



阿巴亥有三个儿子,阿奇格、多尔衮和多铎。当时多尔衮16岁,是皇太极最有力的汗位竞争对手,阿巴亥死了,多尔衮的竞争力也就没了。皇太极顺利登上汗位。

有儿子的汗王后妃殉葬没有先例,阿巴亥的死显然是皇太极逼的。皇太极不但是多尔衮的竞争对手,而且还是杀母仇人。多尔衮表面上和皇太极关系很好,实际上心里不知多恨皇太极。



皇太极突然驾崩,这时多尔衮31岁,正是好年龄,而且战功卓著,是接班人中最优秀人选。这时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出来与多尔衮争,多尔衮无奈只好妥协,让爱新觉罗.福临继位,他当摄政王。就这样他又与皇位失之交臂。

可以说,多尔衮与皇太极和豪格父子是有宿怨的。

顺治元年,何洛会向多尔衮告发豪格,说豪格私下议论多尔衮,命短福薄,要想寿终正寝,就得弃官回家,过粗茶淡饭的生活。像现在这样子,说不定哪天就死了。还说,后悔当初的退让,使多尔衮得势。多尔衮身边的大臣认为豪格这是有意谋反,需就地正法。



多尔衮要杀豪格,顺治不让,哭着闹着,不吃饭。多尔衮无奈,只好作罢。但是在多尔衮心里,这事儿他没放下。

顺治五年,豪格平叛张献忠凯旋归来,顺治嘉奖豪格。而多尔衮以部下冒功,和任用罪臣杨善之弟吉赛为由,把豪格治罪,关入大牢,不久死于狱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杀死豪格,多尔衮就是为解心头之恨。豪格死后,多尔衮纳了豪格的妻子。

多尔衮死后,顺治为豪格平反。

豪格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多尔衮其实也是。


豫有得


小时候看《孝庄秘史》,一度认为里面的多尔衮有勇有谋,重情重义,简直是大众情人的典范,但历史上真正的多尔衮不仅是个雄心勃勃的野心家,而且贪权好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争夺皇位,还下手杀死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毕竟是个皇子,多尔衮又是怎么置他于死地的呢?那就从多尔衮开始说起吧。

多尔衮究竟有厉害?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大妃阿巴亥所出。自小便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八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和硕额真,有权参与国事,可以说是赢在了起跑线上。十四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贝勒,十七岁的时候就跟随皇太极出征,四处征战,立下赫赫军功。

在征服蒙古察哈尔部时,多尔衮因为战功显赫,被赐号“墨尔根戴青”,这是一种殊荣,在满州受到这个封号的人,其他人必须喊他的封号,如果有人违反了,男的就要当众摘掉佩戴的刀剑,女的就要当众脱掉裙子,以示惩罚。此后几年,多尔衮又率兵收降了蒙古的额哲,并拿到了元朝的传国玉玺,献给皇太极。次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多尔衮的地位也水涨船高。

皇太极论功行赏,年仅二十四岁的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六王之中,位列第三。崇德三年,多尔衮奉皇太极之命南征明朝,大败明军,一年之间,攻陷了三十六座城池,招降了六座,俘获人畜26万,其骁勇善战,可见一斑。

多尔衮多年英勇征战,功绩卓越,深得皇太极的器重,皇太极便将吏部交给了多尔衮管理,此外文臣武将的调令升迁,各部的官员的任命都要经过多尔衮的审批,此时的多尔衮,在清廷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可小觑。

在打理朝政的过程中,多尔衮也日益感受到了权利带来的美妙之处,野心也更加膨胀,想要独揽大权,毕竟到手的肉谁想分出去一半呢?这也是他后来杀掉豪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皇太极死后,豪格最有机会继承皇位,为何最后却失之交臂?

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也是多尔衮的侄子。少年时就十分聪颖,而且善于骑射,武艺不凡。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皇太极征讨多个蒙古部落,因其战功,被祖父努尔哈赤封为“贝勒”。随后几年更是四处征战,攻克香河、讨伐察哈尔部、击败明军,为大清开疆扩土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豪格这个人一直不太受皇太极的喜欢,主要是因为豪格管不住自己那张嘴,说了皇太极的坏话,还常常口出怨言。

皇太极称帝后,豪格作为皇长子被加封为和硕肃亲王,掌管户部的事务。豪格受命讨伐明朝残余的兵力,在崇德七年,豪格带兵,趁夜偷袭,攻破松山,又和济尔哈朗一起攻下了塔山,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豪格也因此受到了奖赏。

但此时的皇太极已经是缠绵病榻,命不久矣。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留下遗诏。而皇长子豪格和皇弟多尔衮就成为了夺嫡的两大阵营,豪格多年征战,战功赫赫,作为皇长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但多尔衮掌管朝政,势力庞大,支持者众多,以皇太极生前没有立豪格的意愿为借口,反对豪格继位。

两人相持不下,动用武力也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只好僵持着,但国不能一日无君,经过多次协商,双方意见达成一致:由当时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为摄政大臣,辅佐新帝。不得不说一句,福临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六岁就当了皇帝,但却受多尔衮钳制多年。

豪格和多尔衮其实想法都差不多,只要不是对方继位,其他的都可以。但终究还是多尔衮棋高一着,豪格这一放手,与皇位基本无缘了。

多尔衮是如何设计除掉豪格的?

在军事实力上多尔衮与豪格可谓是旗鼓相当,而豪格却有一个多尔衮望尘莫及的优势,就是他是皇太极的长子,福临的兄长,是两黄旗眼中可以继承皇位的人,而且豪格政治与军事能力双优,正所谓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多尔衮与豪格之间必有一战,不死不休。

不久之后,多尔衮就以“纵容部下冒领军功,又任用罪人子弟”为由,将豪格逮捕关押,两个月之后,豪格死于狱中,死因不明。局面到了这个份上,到底是不是多尔衮下的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时人与后人都会把这笔账算在他头上,这个锅一定是他的!

其实多尔衮打击豪格是政治斗争,司空见惯也没什么好指责的,令人诟病的是,事后多尔衮还将豪格的的侧福晋、自己的侄媳妇,公然收房。于是便有人揣测,其实多尔衮早就与豪格的侧福晋有私情,嫌豪格碍事,挡着两人的路了,才下手杀了豪格。

值得一提的是,豪格是正蓝旗之主,手里有可调遣的军队,为什么会如此轻易的就被多尔衮扔进了监狱里,还死的不明不白呢?其实也简单,豪格是武将,顺治登基后,明朝残部依旧活跃,豪格要带兵出征,朝堂之上就是摄政王多尔衮一手遮天,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想整治豪格自然也是不费力气。


史论纵横


努尔哈赤当年一命呜呼的时候,由于他没有立遗诏指定继承人,导致八旗之中各种流言蜚语飞起,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皇太极截胡了多尔衮的皇位,让多尔衮对皇太极一直耿耿于怀,立誓要把皇位再夺回来。结果皇太极还真的给了多尔衮这么一个机会。



崇德八年,皇太极也蹬腿了。他在临死前和努尔哈赤一样没有留下关于任何立储的遗诏。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终究还是要选出一个头头来的。于是各方势力便粉墨登场,以多尔衮为代表的两白旗和以豪格为代表的两黄旗就差点要闹到了火拼的程度。

这里要先讲一下清朝的皇位继承规则。我们知道,清朝从雍正开始立了个规矩,就是生前不公布候选人,而将立储遗诏放在了正大光明匾后面,让皇位由此传承。虽然有清一代,这种传位方法也没有用上几次,但终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是在清朝初年,传位的规矩就比入关后要麻烦得多。

努尔哈赤当年定了一个规矩:大汗(后来改称皇帝)要跟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不仅是大汗的儿子有继承权,大汗的弟弟、甚至是大汗的侄子也都有权利继承权,后金的继承人原则上是择优选举。这种继承制,有助于选贤举能,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就是勾起了很多人对皇位的觊觎之心。简单点说,就是谁的胳膊粗,谁就是皇帝。但是如果两个人的胳膊一样粗,那就拔刀吧!很容易引起内斗。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的内讧就是这种情况。

皇太极蹬腿之前,满州八旗主要掌握在四大势力的手中。正黄旗和镶黄旗,由皇太极亲自执掌;正红旗和镶红旗,由代善和他儿子岳托执掌;正白旗和镶白旗,由多尔衮和他的同母弟弟多铎执掌;正蓝旗和镶蓝旗,由豪格和济尔哈朗执掌。

皇太极死后,原本由他直接掌控的正黄、镶黄两旗支持豪格;豪格自己统领的正蓝旗自然也是支持他的;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受过皇太极恩惠,也支持豪格。因此豪格有两黄和两蓝旗的势力支持他。再看多尔衮,他和多铎执掌的两白旗是明确支持他的,两红旗和镶蓝旗中也有部分人暗中支持他。不过两红旗的旗主代善和岳托保持了中立,没有明确支持谁。因此从实力上来说,豪格有绝对优势。但是多尔衮也不是吃素的,总体上说豪格吃不掉多尔衮。



从身体角度来说,多尔衮和豪格,一个是皇太极的十四弟,一个是皇太极的庶长子。虽说两人是叔侄关系,但多尔衮的年纪比豪格反而还要小三岁。两人当时都是三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皇位传给他俩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大清来说都是合适的。

但是,多尔衮的政治谋略比豪格强!虽说豪格的军功也很大,但多尔衮却是公认的继皇太极之后,满洲八旗中最有才能得人。他知道这样和豪格硬扛不是办法,于是想到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大清国的贵族们聚集在崇政殿(不包括汉人官员),准备选定皇位的继位人选。豪格事先做了准备,派兵包围了盛京宫殿。但多尔衮早就预料到了,他也有所准备。两黄旗和两白旗在皇宫外面剑拔弩张,随时都有火拼的可能性。而大殿内的双方也是就谁继承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会议陷入了僵局中。

所有人都明白,这样下去毫无意义的,甚至还会让满洲八旗陷入分裂。虽然豪格和多尔衮都是各怀鬼胎,但是总体目标还是一致的,就是带领清军入关。这个时候多尔衮站出来了,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由皇九子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辅政。对于这种建设性方案,大家的意见一下就被统一了。豪格非常不满,但是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表示赞同,最后豪格也只得同意了。


立福临这一招虽然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但是对于多尔衮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而对于豪格来说,虽然短时间之内对他没有影响,但从长远来看,他是必死无疑了。因为两黄旗和镶蓝旗支持豪格,是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想让多尔衮继位。这也就是说,只要皇太极的儿子当皇帝,那皇太极的儿子自然就会掌握两黄旗,那么两黄旗和镶蓝旗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但这样一来,占便宜的是福临,豪格的支持势力就只剩下他自己掌握的正蓝旗了,大大被削弱。并且多尔衮是摄政王啊,不仅是福临的辅政王,而且还是豪格的顶头上司。如果多尔衮以福临的名义命令豪格,那么豪格是听命还是不听命?

由此也看的出来,豪格在政治斗争方面没有经验。论斗心眼,他跟多尔衮不在一个水平。最后被多尔衮整死,也是意料之中的……



在选定了继承人之后,多尔衮这个新任摄政王被一个天大的蛋糕砸中了——李自成杀进了北京城,大明朝被一群流民给推翻了。结果清兵还没入关呢,豪格就跟多尔衮又一次搞掰了!

事情的起因非常吊诡,原来支持豪格的正黄旗固山额真何洛会突然倒戈,他揭发豪格背地里恶意辱骂、诋毁多尔衮。多尔衮以此为由,召集诸王和大臣们商议,最终决定处死了两黄旗的俄莫克图、扬善、伊成格、罗硕等大臣,这些人都是豪格的心腹。而豪格本人也原本要处死的,只因为福临用绝食的办法相威胁,多尔衮才免了豪格一死。但豪格当然爵位被削,贬为庶人。(没有剥夺兵权)

从这一次事件可以看出,多尔衮肯定在豪格身边安插了眼线,而豪格却一无所知。他的机警性与多尔衮相比,完全就是幼儿园水平。虽然多尔衮明摆的就是公报私仇,借机打压,但是谁也挑不出他的毛病来!而豪格虽然只是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话,但每一句牢骚都足以要了他的命。



在告密事件之后,豪格吃了大亏。但是多尔衮没有放过他,继续的痛打落水狗,任命他为靖远大将军,前往四川与张献忠开战。豪格心里非常不爽!因为四川当时已经是饿殍遍野,多尔衮让他打四川,明摆的就是挤兑他,给他穿小鞋。但人家是摄政王,以皇帝的名义给豪格下旨,豪格不服也不行。因此他在攻打四川的过程中,没少骂过多尔衮。这一下,又给多尔衮抓到把柄了。

等到豪格回京后,他原本以为自己立了很大的军功,多尔衮要重重的奖励他。结果没想到,等待他的居然是下大狱……

多尔衮这一次整豪格的办法,还是万年不变的公报私仇,只不过这一次比上次更狠一些。在豪格下狱之前,他的盟友,同为摄政王的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被多尔衮判了一个斩监侯,后来还是顺治皇帝出面求情,才重判轻罚,亲王贬为郡王。两黄旗见到多尔衮这么狠,选择了中立,默不作声。失去了所有支持的豪格,先是被多尔衮训斥伐蜀两年,无功而返;接着又指责他提拔罪人亲属,罪该万死。此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实权在握,虽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诸大臣对他只有服从,哪敢有任何反对?

众臣都知道多尔衮的心思,便纷纷进言,要立即给豪格定死罪。多尔衮这个时候倒是假装仁慈了,称其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就这样,远征而归的豪格直接被丢进了大牢之中。面对多尔衮的指控,豪格愤怒不已,在大牢里放狠话道:要是把我放了,什么事都没有,如果不放我,他多尔衮也别想活,别以为我会看在几个孩子的面上放他们一省,我会用石头把他们全家都砸死!没过多久,豪格在大牢中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关于豪格的死,说法很多。有人说他是被多尔衮谋杀的,也有人说是多尔衮故意让狱卒辱骂他,把他气死了。总之就是,豪格的死跟多尔衮有关系。

纵观多尔衮与豪格斗争的整个过程,豪格的表现真可谓是幼稚的不能再幼稚了。他这个人打仗还是可以的,但就是性格太直,远不如多尔衮的狡猾。在明知多尔衮是摄政王的前提下还敢跟他死磕,结果导致处处被打压,自己却无力反击,最后死得莫名其妙。

当然了,多尔衮也没好到哪去。虽说他活着的时候混得风声水起,照野史的记载还泡了顺治皇帝的妈。但是多尔衮也就比豪格多活了两年而已,在他病逝后仅仅两个月,就被顺治皇帝给清算了,连坟头都给他刨了!多尔衮的好亲哥哥阿济格也跟着遭了连坐,先是被削爵,后又判终生囚禁,最终死于幽禁之处。而多尔衮的亲弟弟多铎也被削爵处理。(当时多铎已经死了)



顺治在处理完多尔衮余党后,替他大哥豪格翻了案,算是替皇太极一脉报了仇。但是比较令人讽刺的是,一百多年后,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又替多尔衮、多铎、阿济格翻了案,给他们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不知道顺治皇帝知道后会不会气的从棺材里爬出来?


Mer86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十四子,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曾率军大败察哈尔林丹汗,以战功卓著受封睿亲王。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屡立战功,受封肃亲王。从辈分上来说,多尔衮是豪格的叔父,最后却成为不同戴天的仇人,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源自于那方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驾崩,由于临死前未曾留下遗诏,帝位之争由此爆发,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支持皇长子豪格继位,但多尔衮有两个弟弟多铎和阿济格的支持以及正白,镶白两旗拥戴,双方形成势均力敌的态势,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争执不下,不得已之下最后达成折衷条件,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支持豪格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任摄政王。自此,豪格在政治上的影响已经无法与多尔衮匹敌。

豪格骁勇善战,却为人粗放,在继位失败后对多尔衮恨之入骨,经常在背后痛骂不已,被人告发,多尔衮以言语中伤为由将他削爵,在迁都北京之后,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为其求情,多尔衮才不情愿地恢复了豪格的爵位。

清军入关以后,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等一起西征,攻克西安,击败大顺军,随后把目标转向了大西军张献忠。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豪格派鳌拜为先锋,在西充(今四川南充市境内)大败张献忠的大西军,豪格亲自射杀张献忠,大西政权顿时瓦解。

顺治五年(1648)二月,豪格班师回京,顺治帝亲临太和殿设宴慰劳豪格等将帅。多尔衮安排人罗织罪名,以杀良冒功和起用罪人之弟为名将豪格下入狱中,三月入狱,四月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不难想象,豪格在狱中一定经历了一场残酷的《监狱风云》。

更令人可恨的是,豪格死后,多尔衮没有善罢甘休,为了发泄心中怨恨,他不顾顺治帝和孝庄太后的强烈反对,强行纳豪格的福晋为妾。这也成为他死后仅仅两个月就遭清算,追夺一切恩典并被毁墓掘尸的一个原因。多尔衮被清算后,豪格的冤案被顺治帝平反,追封为和硕肃亲王并立碑著述其功绩。

历史茶坊,解密历史,畅谈奇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头条号!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历史茶坊


《豪格》他手握四旗兵马又是嫡长子?为何一败涂地最终死的如同草芥,老婆也被人霸占?

一句话:大是大非面前的谦虚和退让,都会被认为是不自信和软弱可欺。


豪格之死,他的死在于自己不能看清局势,皇太极死后,正黄旗和正红旗在商谈立新帝的朝廷会议上上提出立嫡长子豪格为新帝,可是这厮看不清局势,在此关键时刻居然假意推脱说自己不合适!于是被多尔衮一派抓住机会当庭反击,错失了登基为帝得机会,也让支持他的正红旗和正黄旗得许多将领认为他优柔寡断于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缺乏杀伐果断的气质,为日后埋下了众叛亲离的因!

多尔衮步步紧逼!豪格命将归西!


豪格此人做事儿志大才疏城府太浅,在政斗失败给多尔衮后,不知道卧薪尝胆图谋未来,再加上因为豪格犯了优柔寡断的错误让很多支持他的大臣对他失去了信心,他兄弟福林又是个傀儡皇帝,再来说豪格酒品极差,多次酒后侮辱此时身为皇父摄政王的多尔衮更说想要杀死多尔衮,此举动无疑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多尔衮一直视豪格为眼中钉,打算除之而后快,


第一步:在顺治四年的时候,在多尔衮的授意下,豪格被跟随自己多年的正黄旗旗主何洛会出卖,告发豪格图谋不轨意图谋反,豪格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抓捕差点被杀死, 顺治帝哭着绝食才能救了自己的哥哥一命!

第二步:其实侥幸保命的豪格那里知道,这一次只是多尔衮的试探,何洛会出卖豪格只是多尔衮杀他的第一步只是逼朝中大臣表态,让大家知道他多尔衮要杀豪格而已,多尔衮又授意朝中大臣揭发豪格横行霸道企图谋反按律当杀头,豪格又侥幸保命,顺治五年,多尔衮再次陷害豪格,将豪格给关了起来,无皇父摄政王允许不得出,关了不到半年,豪格就无声无息的死了,可怜自己的妻子也被多尔衮给霸占了!


老龙史社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本以为自己能够顺利继位,成为大清的皇帝,谁知半路杀出个豪格,多尔衮的皇帝梦再也做不成了。但是,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摄政王,管理军国大事,还可以代皇帝颁布政令。豪格就没那么幸运了,他虽然具有实力,但也只是正蓝旗的旗主而已。既然是与多尔衮有仇,那自然会没有好果子吃。

清兵入关之前,豪格对自己不能继位感到愤愤不平,经常流露出对多尔衮的不满,甚至是“中伤”,对多尔衮进行人身攻击。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多尔衮将豪格削爵,因顺治求情而得以复爵。清兵入关后,朝廷任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与衍禧郡王罗洛浑、贝勒尼堪一起进兵四川,征讨割据一方的大西皇帝张献忠。同年十一月,肃亲王豪格在西充战役中彻底击败大西军,并亲手射死张献忠。捷报传到北京,顺治下诏嘉奖;多尔衮也假意惺惺的为他设宴庆功,以示祝贺。但是,豪格回到北京仅仅一个月,多尔衮便唆使固山额真何洛会对他发起“文斗”,指责豪格在西征战争中隐瞒部下杀良冒功、起用罪人子弟为将,然后将其逮捕入狱,不久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死因成谜。豪格死后不久,多尔衮为了发泄心中之怨恨,不顾孝庄太后和顺治帝的极力反对,强行迎娶豪格福晋为妻,以示羞辱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