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三圣集并序

太极拳三圣集并序

伟哉,王武李论!大哉,王武李论!巍巍乎,莫测其高!荡荡乎,莫测其深!伏惟太极拳不知其始,迨清季以降,名家灿若群星,诸派流若百川,而靡不资始乎此,亦归极乎此,如群星而拱北辰,似百川而归大海。

先王武李而太极拳者,非王武李无以明;后王武李而太极拳者,非王武李无以法。实众豪杰之慧命,求真谛之所在,通神明之达道也。

其义其文,尽善尽美,不可增删一字;其功其德,至广至厚,足以泽被万世。曰三圣,人天共仰;集大成,文武何分;感妙应,巅峰平步。

是以向为诀中之诀,秘中之秘;秘而非私,知音难遇;有者寥寥,亦非全璧。洎岛夷入寇,东北沦陷,而技中亦有卖祖求荣,为虎作伥者,尤为国人痛心疾首者也。

李圣后人愤国势之衰微,慨民风之颓丧,首刋家藏秘本,分赠武林志士,得者宗之,咸以强种之至宝,御辱之神器,遂不胫而走,争相传抄,洛阳纸贵。

当是时,师祖应请抗敌,深入虎穴,拳打贼枭;设场沈阳,威震三省,练家莫不宾服,士气为之大振;方信国技独步天下,英雄所向无敌,洵非虚语,复何言哉!

今既传世,随处可得,顾诸书所载,多凭不同抄本以炫异,或藉屡经臆改而矜奇,乃至断章取义,改头换面,以假乱真,而今人弗辨,诚恐有辱先辈之盛德,误后学之苦志,亦可慨也!

固是集一仍李圣手订于光绪七年之旧,谨参诸善,慎加点校,今体敬印,而所解秉三圣之心传,聆近贤之口授,非不敏之臆说,虽未能尽诠圣意,亦跻于圣域之阶梯也。《庄子》曰:“唯止能止众止”,冀诸君手此宝鉴,日夕揣摩,自有妙应。甲午年孟春,李新方于德盛堂拜序。

注 [1]王武李: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太极拳之三圣也。[2]师祖: 霍梦魁师祖(1890~1962),河北清河县人,幼从李亦畬之高徒、姐丈葛显斋学,又经葛师引荐,先后两赴广府,受教于李亦畬之弟李启轩。东北沦陷后,应中共地下党员巩天民之请而赴东北,设场沈阳。

太极拳三圣集并序

一、王宗岳集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香。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太极拳释名

太极拳,一名“长挙”,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酒不绝也。十三势者,拥挤按,采捫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捌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

十三势行工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党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体。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遗叹惜。

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太极拳三圣集并序

二、武禹襄集

十三势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刻刻留心在腰间也。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虛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町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干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卜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落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极拳论要解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十三势说略

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将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

身法

提顶,吊裆,裹档,护肫,含胸,拔背,松肩,沉肘,腾挪,闪战。

器械论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太极拳四字不传秘诀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呑: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太极拳三圣集并序

三、李亦畬集

五字诀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之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得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在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騰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人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千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千斤。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入,庶日进有功矣。

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即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絲毫,趋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一一后跌,向后用力一一前跌。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可尽人而明矣。

撒放密诀

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者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敷字诀解

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白于余。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敷者,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

虚实图解

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上图(图略)举一身而言,虽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动,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虚实即是开合,走架打手著著留心,愈练愈精,功弥久技巧,尚矣!

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光绪辛巳中秋念六日,亦畬氏书。

太极拳三圣集并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