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拾遺:好勇鬥狠的廣東人,英軍在他們手裡也栽了

鴉片戰爭拾遺:好勇鬥狠的廣東人,英軍在他們手裡也栽了

廣東人有很多特點,其中最有名的大概是“好鬥”了。

據史記記載,早在秦漢時期的南越國,“粵人之俗,好相攻擊。”而且又“斷髮文身”,在皮膚上刻青龍白虎,看著令人恐懼。

後來連從來沒去過南越的劉邦,在評價南越王趙佗時也說,廣東人之前喜歡互相攻擊,趙佗去了之後,用詩書禮儀教化,已經好了很多了。

不過,好鬥的性格特徵已經深入了骨髓,嵌入了廣東人的基因,秦漢以後至清代,沒少發生過宗族之間大規模的械鬥,導致群死群傷的不在少數。

清代書籍上,總結了廣東人七大民俗特點:好械鬥、好名、好官爵、好貨財、好祈禱、好蓄妾、好多男。好械鬥排在第一位。

為了在械鬥中獲勝,廣東人苦心鑽研械鬥的技巧,由此開創了諸如南拳,洪拳,鐵線拳、詠春拳,周家拳、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蔡李佛拳.....

廣東人的這種彪悍的特徵,也曾經讓不可一世的英國人吃過虧。

鴉片戰爭拾遺:好勇鬥狠的廣東人,英軍在他們手裡也栽了

李小龍

英國人捅了馬蜂窩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憑藉“堅船炮利”,從珠江口虎門一直打到廣州,所向披靡,清軍潰不成軍,大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在此過程中,南粵人民做他的吃瓜群眾,在珠江兩岸看熱鬧,還時不時起鬨叫好,比過新年還熱鬧。

英軍佔據了廣州城北的四方炮臺,居高臨下,俯視廣州,只等英軍頭子義律一聲令下,便要炮擊廣州城牆。

英軍統帥臥烏古手握長長的指揮刀,站在高高的四方炮臺上,俯視著腳下的廣州城,意得志滿。此次出兵一切順利,5000年曆史的古老帝國又怎麼樣,還不是不堪一擊!他彷彿看到了自己帶著這5000士兵,凱旋而歸,英國女王為自己加官進爵的畫面!

可是,他忘記了一件事!

出兵遠征前,他的上司強調一件事:你們此行只針對清政府,千萬不要去惹廣州的老百姓!

不幸,由於約束不嚴,他的士兵還是捅了馬蜂窩!

一隊印度黑人僱傭兵跑到三元里附近,調戲種菜農民韋紹光的老婆,被韋紹光召集人手,殺死了8人,將屍體丟到糞坑裡。

為預防英軍報復,一柬飛傳,花都、從化、增城、南海、番禺人,帶著他們的鋤頭、菜刀、三杈齒,紛紛趕來支援,12小時內便聚集了2.5萬人。他們相約“旗進人進,旗退人退,打死無怨”。

三元里事件就此爆發!

鴉片戰爭拾遺:好勇鬥狠的廣東人,英軍在他們手裡也栽了

三元里抗英

庶民的勝利

據說,參與三元里抗英的鄉民中,有不少是蔡李佛、洪拳的習武之人。

在戰鬥過程中,粵人打死帶著洋槍洋炮的英軍10人,傷103人,雖然粵人也犧牲了22人,但相比一敗塗地的清軍,這已經算是戰果輝煌了。

1841年5月31日,在廣州知府餘純保的調停下,包圍英軍的粵人才極不情願的散開,英軍統帥臥烏古帶著他已經筋疲力盡的士兵,無比狼狽地撤出廣州城。

原來氣焰囂張的英軍,被搞得灰頭土臉,顏面掃地。沒多久,不知從哪兒又傳出英軍要報復鄉民的消息,於是,在英國人出入的十三行門口,不知誰貼出了“大字報”,把英國人一通辱罵,並“約期再戰”

英國人恐懼,6月5日,擬了一份照會,威脅清政府,如果不制止鄉民攻擊英人,將回國請更多英軍過來剿滅鄉民。

那時,清政府已經與英國人達成了《廣州停戰協定》,對英國人的任何要求只能唯唯而已。

這一紙照會,很快引起了粵人的注意。他們認為英國人打不過自己,只能欺負膽小怕事的清政府,一個個義憤填膺。於是,他們決定向英國人下戰書,請讀書人寫了一篇長長的檄文《全粵義民申諭英夷兵書》,針鋒相對。

鴉片戰爭拾遺:好勇鬥狠的廣東人,英軍在他們手裡也栽了

三元里古廟

看廣東老百姓如何教訓英國人

這篇《全粵義民申諭英夷兵書》充分展示了廣東人好勇鬥狠的性格特徵,特摘錄如下,並加以點評。

“盡忠報國全粵義民,諭逆夷犬羊知悉。查爾英夷素習,豺狼成性,搶奪為強,即前明倭寇之黨,我天朝曾經將爾誅滅,固大西洋各屬國,求我皇上準其通商,我皇上體天地好生之德,容爾畜邦,通商交易。”

點評:在廣東人眼裡,英國長得太醜,簡直不像人,像畜生,跟明朝的倭寇是同類人。我們中國對外貿易,並非因為自己缺吃少穿,而是可憐他們,才准許他們過來混口飯吃。大清國地大物博,自給自足,GDP佔當時全球30%,早就是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確不用貿易也能過得很好。

“爾不過貪利而來,有何知識。尓之貪利,猶畜生之貪食,不知法度,不知道理,而誠攬鏡自照,爾模樣與畜生何異,不過能言之禽獸而已,何知忠孝節義,何知禮義廉恥。”

點評:對英國人外貌進行攻擊,無非是英國人滿身長毛,沒有進化完全,又不懂禮義廉恥,他們不過是會說話的禽獸而已。古代不只是清政府看不上“蠻夷”,老百姓也一樣。

“爾雖有大呢羽毛,非我湖絲,焉能織造;雖有花邊鬼銀,非我紋銀白鉛,焉能鑄成。其餘各物,皆學我天朝法度,我天朝茶葉大黃各樣藥材,皆爾狗幫養命之物,我天朝若不發給,爾等性命何在,而不思報我天朝厚恩,反加仇害,用鴉片害我百姓,騙我銀錢,爾畜邦素不食此物,何以毒我天朝。”

點評:此處“大黃”是一種藥材。當時人們普遍認為,英國人吃的是牛羊肉餅,乾燥不易消化,需要吃茶葉和大黃通便,沒有這兩樣東西便要滯漲而死,連開眼看世界的欽差大臣林則徐都是這麼想的,“如茶葉大黃,外國所不可一日無也,中國若靳其利而不恤其害,則夷人何以為生?”所以後來禁止與英國進行茶葉交易,進行經濟制裁,鬧出來大笑話。

我天朝素行仁義,不忍製造狠毒之物,豈似爾畜邦專以搶奪為生,故而船隻堅固,炮火慘烈,火箭威猛。爾除此三物,更有何能。我天朝平素仁慈,不忍製造此等毒物,傷害爾等。如果狠心製造,何愁不誅盡爾等畜類,不知自量,妄稱強梁。”

點評:大清國不是造不出堅船利炮,是因為這東西太狠毒,不忍心製造去傷害你們。你們是畜生才製造這類東西出來。的確,這話粗看可笑,細思有理。西方人經濟的外向性,導致西方人具有很強的攻擊性,殺人武器多是西方人最先發明出來的。

“爾前日雖佔炮臺,而所用火箭等物,全不中用,可見爾等畜類,亦無才能。齊數百鄉村同時奮勇,滅盡爾等畜類,爾如果有能就不該轉求廣府苦勸我們義民,使之罷戰,今各鄉義民既饒爾等之命,爾又妄自尊大,出此不通告示。”

點評:鄉民在三元里打的還不夠痛快。

爾又賣弄能幹,以恐嚇我等。豈知爾之伎倆,我們早已盡知,爾既言戰法,既與爾陸戰,或陣戰,或馬戰,或步戰,爾仗炮火猛烈,則爾炮幾斤,我炮幾斤,兩下對放,看誰炮火厲害;其餘排槍刀劍等物,亦可兩下對仗,看是誰勝。若言水戰,則爾等將船退出虎門,候我百日後,造就船隻,與爾外海對戰,方為利害。爾一味花錢,勾買恐嚇,即算爾畜之能乎。”

點評:這牛吹大了,告示裡說廣東人人陸戰、陣戰、馬戰、步戰樣樣精通,不用我們大清軍隊幫忙,讓我們老百姓跟你們英國軍隊單挑,充分顯示粵人“好鬥”的性格特徵。不知道當時道光皇帝的侄兒奕山帶領的清軍看到這話有何感想。

鴉片戰爭拾遺:好勇鬥狠的廣東人,英軍在他們手裡也栽了

鴉片戰爭海戰

我天朝仁慈寬厚,不忍即誅,大將軍金枝玉葉。諸大臣厚德君子。眾官勇亦皆忠厚慈祥,非真無能也。特憐爾身同畜類,性本無知,豈有人與畜鬥之理。故任爾猖狂。

點評:“天朝”指道光皇帝;“大將軍”指吃了敗仗的奕山,他是皇帝的侄兒;“諸大臣”指鴉片戰爭中的大小官吏;“眾官勇”指清軍。表面上為清政府無能進行辯護,實看頗具諷刺意味。

“再今且不用官兵,專用鄉民,非我們鄉民不仁。因爾害我鄉村,傷我男婦,不得不與爾畜類同鬥,現在我全粵鄉商民,數千百萬之多,大村福厚者,接濟小村兵餉糧草。亦有義士捐資備辦器械,有熟悉水路陸路者,各數百萬之眾。志切同仇,恨聲載道。若不滅盡爾畜類,誓不俱生。”

“爾若不早退出虎門,或有千百燒船妙法。燒爾片帆不返。不但現在船上畜類,全行燒盡。並要滅爾狗邦。我義士不分男婦,每人出錢十文,便足以造船隻,修戰具,滅爾有餘矣。我們義士,受天朝二百年豢養之恩,今日若不誅盡英夷,便非人類。”

點評:滿清入關以來,由於自己外族的身份,自卑心理很嚴重,漢人不把自己視為大清子民,鴉片戰爭時擠在珠江邊看熱鬧,讓清政府很受傷。現在終於有人說“受天朝二百年豢養之恩”,皇帝看到這一句話,怕也會感動得不行。又說“今日若不誅盡英夷,便非人類”,廣東人儼然把自己視作清朝政府的保護人了。

“況且如今並不用驚動天神,即用我們義民,便足以滅盡爾等畜生,上為天神洩憤,下為冤鬼出氣,不用官兵,不用國幣,自己出幣,殺盡爾等豬狗,方消我各鄉慘毒之恨也。。”

點評:我們不用驚動天神,不用官兵,不用國家出錢,我們廣東人自己出錢出力,剿滅你們也綽綽有餘。充分展示了廣東人對自己力量的信心。

特先期示諭。爾義律,馬裡訓,顛地單等。及各無父無君之輩,漢奸知之。本應措辭雅練。因畜類不通文字,故用粗俗言語。淺淺告諭。畜類急宜悔罪自首。面縛跪求。庶分別首從。不忍全誅。如再挨延,後悔何及。特諭。”

點評:這篇文章通篇都是痛罵,這裡也做了解釋,本來應該寫的文雅一點,但對付畜生就不應該用文雅之語。廣東人的情緒可見一斑。

據說,當時清朝政府保看了戰書後,贊其通俗易懂,罵的痛快。道光皇帝對檄文裡頗具諷刺的話不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民心可用,重賞三元里抗英組織者何玉成“六品軍功”

鴉片戰爭拾遺:好勇鬥狠的廣東人,英軍在他們手裡也栽了

鴉片戰爭油畫

英國人想進城,沒門!

三元里事件後,雖然廣東老百姓取得局部勝利,可並不能扭轉大局。1842年,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即“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其他四口,都能按照條約要求,英國人在城中居住並可自由出入。

可是在廣州,由於廣東人擔心英國人入城之後,擾亂社會治安,於是群起反對,英國人也害怕再次激起民憤,還是像鴉片戰爭前一樣,只住在十三行附近,不能按條約約定,自由出入廣州城。

德庇時就任香港總督兼駐華公使以後,向兩廣總督耆英提出進入廣州城的要求。耆英左右為難,不同意吧,明顯違約,英國人那裡不好交代;同意吧,無法跟廣東老百姓交代。後來耆英乾脆借廣東老百姓來恫嚇英國人,他於1844年2至10月間,多次覆信德庇時,表示:

"入城一節,……並非本大臣別有意見","無如眾志甚堅,牢不可破","若強行勢迫,誠恐激起事端","此中為難之處,不獨上帝可以鑑察,貴公使應亦諒及苦衷也"。

兩廣總督乞求英國寬予時日,等他說服廣東人後,再行進城。當然這是拖延之辭,他也是不可能說服廣東人同意入城的。

1845年10月,德庇時邀耆英到香港,當面恫嚇:如再不許進城,英國"只可動兵",別無選擇。耆英夾在中間左右為難,無法,只得放出風聲,政府可能會讓英軍入城,再次利用廣東人在三元里的餘威壓英國人。

鴉片戰爭拾遺:好勇鬥狠的廣東人,英軍在他們手裡也栽了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現場

果然,聽到消息後,廣東人到處張貼布告,號召鄉民準備再次戰鬥:"內則斬誅醜類,外則焚燬其巢,同心合力,盡剿根株,以彰天討而申公憤"。德庇時懾於廣東人的強硬,縮回香港。入城企圖還是沒有得逞。

1847年4月3日,德庇時還沒死心,再次提出入城要求,並將軍艦闖入珠江,耆英趕快從中斡旋,與英方密約兩年後開放廣州,英國軍艦退了出去。耆英打的是自己如意算盤:英國入城兩邊不討好,為這事自己折騰的夠嗆,反正兩年後老子不幹了。

1849年4月,密約期滿,英國公使要求履約入城。那時候耆英已經調離廣州,繼任兩廣總督徐廣縉還是沒有膽量實行密約。英國人使用武力威脅,將兵船再次駛入珠江內河。

於是,廣東出現了蔚為壯觀的一幕,10萬人齊集珠江兩岸,面對珠江裡英國軍艦,舉手高呼抗議,聲威震天,英國公使文翰被抗議浪潮嚇到,只好再次放棄入城要求,入城之事最終不了了之。

“好鬥”的廣東人,終於給咱中國人爭了一口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