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未三大奇案之移宮案,魏忠賢為何能取勝?

李新仁


朱常洛是明神宗朱翊鈞的意外所得,一次偶然的臨幸宮女,偶然的產下了朱常洛,不過神宗並不怎麼喜歡他們母子,甚至都不承認這個兒子。

移宮風波之前奏。

萬曆四十三年,震驚朝堂內外的“梃擊案”發生,已經成為太子的朱常洛是此次事件的主角,一名叫張差的男子手持木棍闖入太子居住的慈慶宮,逢人便打。被捕後,張差供認是鄭貴妃手下太監命他所為,最後在神宗的干預之下,此事不了了之。

雖然不知道張差是誰主使,但這件事情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穩固了朱常洛的太子之位。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駕崩。次月,太子朱常洛即皇帝位,並宣佈次年改元泰昌。然而才十天的時間,剛當上皇帝的朱常洛就一病不起。又過十九日,鴻臚寺丞李可灼呈獻一顆紅丸,並稱此丸為仙丹,而重病的朱常洛服用過後果然感覺好了許多,於是召李可灼再獻一顆,結果服下第二顆仙丹的朱常洛在第二天突然暴斃,而此事最後也不了了之,這次事件也被稱為明末第二大案的“紅丸案”。

移宮。

上任僅一個月的朱常洛就這樣死了,他的兒子,由萬曆皇帝親封的皇太孫“朱由校”成為了帝國的新主人,而移宮的風波也在這裡開始。

光宗崩,李選侍猶居乾清宮,欲與熹宗同居,邀封后,垂簾稱制;而楊、左等以選侍素無德,又非生母、嫡母與養母,恐有武氏之禍,必欲令選侍出乾清宮,不與熹宗同居,豎議甚正,未免稍激,遂為群小所忌,而禍自此始矣。”

朱由校的生母在產下他不久就死掉了,所以朱由校一直由李選侍照顧著(光宗時期有兩個李選侍,住東邊的叫東李、住西邊的叫西李,而朱由校就由西李照顧著,下面一概稱為西李),而明光宗駕崩之後,朱由校這個接班人就成了板上釘釘的皇帝,而李選侍也看到這一點,她深知只要掌握了朱由校就可以掌握帝國最高的權利;另外還有一個人也看出這一點,那就是“李進忠”。

此時的李進忠還沒有改名魏忠賢,也沒有巴結到奉聖夫人,更沒有成為九千歲。但這時的他已經看到了機會,於是李進忠跑去找西李,並對她說:

“只要你把朱由校控制住,這個國家就會是你的,而我會幫助你的”。而西李在聽到這些後,表示一切都聽李進忠的,於是早該從乾清宮搬走的她繼續賴在裡面,藉口熹宗尚幼,還需要她這個養母繼續照顧。而朱由校從小受西李虐待,較懼怕她,也不敢多言。

但西李如此做法,朝中大臣也看出來她心懷不軌。

光宗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並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面。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萬歲,並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以本月六日舉行登基大典。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

而楊漣又上書道:“太子即將登基,李選侍為何還不搬離乾清宮?就算是生母也該搬走了,何況還只是養母,難道你想學武則天嗎?”

於是在朱由校登基前一日,九月初五,在楊漣的帶頭下,內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逼西李趕緊搬走,而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則入宮內趕她離開,至此,西李才搬離乾清宮。九月初六,朱由校即皇帝大位,並改元天啟。西李選侍的陰謀就此落空。

明末三大案的最後一案就此落幕,西李和李進忠的陰謀沒有得逞,至於李進忠改名魏忠賢成為九千歲,這是之後的事情了。但這一次,他是失敗了的。


無古無今


#泛文化寫作營#

移宮案作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另外兩案為梃擊案、紅丸案),被大家津津樂道,此案表面上以東林黨人勝利,魏忠賢等人敗北而結束,其實不然,明光宗去世後,李選侍和魏忠賢控制了乾清宮,企圖讓皇帝做傀儡,而自己把持朝政,群臣聯合上奏要求李選侍搬出乾清宮,在重重阻力下,李不得不移居噦鸞宮,最後,魏忠賢成為了最終勝者,那麼,魏忠賢為何能取勝,我想,關鍵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財政問題

當時,東林黨把持朝政之後,迅速迫使天啟帝廢除了各項工商雜稅,然而當時天啟朝可謂內憂外患,遼東戰事越來越吃緊,小冰河期帶來的天災也是頻繁爆發,導致國庫越來越空虛,為了滿足朝廷開支,東林黨人便提出對北方各省加徵遼稅,幸好朱由校比朱由檢要理智一些,他最終拒絕了這個提議,否則,我想明朝等不到崇禎朝恐怕就要滅亡了。

2、作風問題

東林黨人雖然整天說的好聽,但嘴皮子厲害的他們黨爭的確是一把好手,可在具體做事方面,卻實在不敢恭維。就在天啟朝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東林黨人卻依然在黨爭不斷,每天上朝除了吵架還是吵架,這自然令皇帝惱怒不已,《明熹宗實錄》中便對此多有記載,例如天啟二年(1622年),當時遼東正在打仗,可東林黨卻依舊為了一些小事吵作一團,天啟帝曾怒斥道,“不恤國家之急,臣誼何在?爾部院便傳與大小各官,以後務要虛心,協力共圖宗社大計。將當行事,務著實整理,毋事空言。再有仍前亂言,溷淆是非的,決不姑息”。然而即使面對指責,東林黨大臣完全不在意,繼續吵作一團,結果幾個月過去什麼事也沒做成,氣的天啟帝罵道,“新進後輩,遽司耳目,全無秉公,專行報復。逞意妄言,淆亂國政,本當杖褫。姑從輕薄懲,已後科道各官俱要虛心盡職,共襄國事。再有結黨排誣的,朕遵祖制憲章決不姑息”。

也許正是由於天啟帝對東林黨的失望,導致他最終開始重用雖然心狠手辣,但卻辦事效率極高的魏忠賢。魏忠賢上臺之後倒也的確不失所望,不僅迅速發展勢力對東林黨進行打壓,並立即恢復了對南方工商階層的稅收,使得財政壓力大減。與此同時,東林黨受到壓制之後,朝政的運轉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所以,雖然“移宮案”中東林黨短暫獲勝,但卻由於自己“不務正業”的行事作風,最終導致天啟帝轉而開始信任宦官,反而使得魏忠賢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照見人生


移宮案,晚明的三大疑案,只論事件發生到結束,其實就幾天時間,很短。朱常洛登上皇位後讓妃子李選侍照顧皇太子朱由校,兩人同住一宮,也就是乾清宮,李選侍先搬進去了,朱由校住在慈慶宮準備搬的時候,朱常洛就掛了,朱由校為新任皇帝,乾清宮是明朝歷任皇帝居住的寢宮,照規矩李選侍應該搬出乾清宮給朱由校讓位子,可李選侍心大,想把朱由校掐在手上,玩垂簾聽政,大臣們肯定不幹,於是朝臣們聯合太監把李選侍趕出乾清宮,朱由校順利入住乾清宮。

圖為乾清宮內景。

明熹宗朱由校,也就是著名的木匠皇帝,他有點懦弱,即位時16歲,遇事也拿不定主意,才讓一幫後宮女人趁虛而入,企圖把持朝政。朱由校從小沒母親,萬曆死前下旨朱由校為皇太孫,於是住進乾清宮,當儲君培養,然後光宗朱常洛調了個自己寵妃李選侍來照顧朱由校的生活,還沒等朱由校搬進去,李選侍就住進去了,速度之快,而且李選侍跟朱常洛談的條件是封自己為皇后,這樣可以名正言順的撫養皇太子了,結果朱常洛死的太快,李選侍目的沒達到。

圖為明熹宗朱由校畫像。

李選侍不甘心,認為只要把懦弱的朱由校掐在手裡,就可以大權在握,朱由校要即位時,李選侍與朝臣們談的條件是封自己為皇太后,被大臣們以無理取鬧拒絕,李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連妃都算不上,只是個地位低下的侍妃,還賴在乾清宮不走,想居正宮,當時的大學士劉一憬、吏部尚書周嘉謨、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聯合司禮秉筆太監王安等人,把李選侍攆走了,趕到噦鸞宮乖乖養老去了。

楊漣,官至左副都御史,東林六君子之一,圖為楊漣故里。

整個過程,主要角色裡,第一梯隊是李由校、李選侍,第二梯隊是鄭貴妃、太監王安,第三梯隊是劉一憬、楊漣等大臣,可能還有魏忠賢。當時的魏忠賢僅為小角色,是主管朱由校膳食的太監,還沒人把他看在眼裡,但他已和朱由校乳母客氏搞在一起,移宮案時,魏忠賢兩邊煽風點火,先是來李選侍來往,後來又對王安唯命是從。

圖為碧雲寺石翁仲,碧雲寺原魏忠賢生前為自己建的墓。

魏忠賢進宮時,先是認了同宗魏朝,兩人結拜,而魏朝正是大太監王安的人,於是介紹到朱由校生母王才人宮裡管膳食,魏忠賢認識了還是皇長孫的朱由校,王才人死後魏忠賢又在慈慶宮負責朱由校的膳食,其間認識了客氏,兩人對食為夫妻,靠著乳母客氏的關係,魏忠賢飛黃騰達了,先是一腳踢開魏朝,又除掉了恩人太監王安,成為司禮秉筆太監,這些事情都發生在移宮案以後1年的時間內,當然魏忠賢的崛起和移宮案沒有直接的關係。

李選侍非常扛活,明滅亡時,崇禎的周皇后、熹宗的張皇后都自盡殉國,而李選侍被清軍俘虜,和其它明朝遺妃一起被供養,康熙十三年才死,活了80多歲。

但4年後,專擅朝政的魏忠賢竟然為李選侍翻案了。當年移宮案結束時,朱由校在大臣的幫助下,下了道旨,痛數了李選侍的幾大罪行,趕到噦鸞宮養老,魏忠賢擅權後爆發了東林黨爭,為了打擊朝中的東林黨官員,閹黨們想盡辦法,當年主持移宮案的大臣們,有好幾位都是東林黨重要成員,比如左光斗、楊漣,為了打擊這幾位,於是替李選侍翻案,不僅進封她為康妃,還把楊漣、左光斗逮捕入獄,死的不明不白,還頒佈了《三朝要典》,顛倒三大疑案的是非。


圖文繪歷史


這個宮是乾清宮,這個乾清宮裡只允許皇帝和皇后住在裡面。此案主人公朱由校(就是那個歷史上天才木匠)和李選侍,這個李選侍最得朱由校他爹寵愛,而朱由校生母被冷落。所以,李選侍就把朱由校生母凌辱而死,更悲劇的是,後來李選侍還扶養了朱由校,同樣被李凌辱折磨,以至於看見李選侍就害怕。

後來,眼看朱由校要當皇帝了,卻被李選侍和魏忠賢控制住了乾清宮,想“垂簾聽政”,最後,在眾大臣的反對下,才沒得逞,失敗後,李選侍就被趕出了乾清宮,住在仁壽宮。

忽然一日,仁壽宮著火,於是,紛紛傳言是被朱由校趕出宮,才天降大火的。到後來,就變成了,朱由校逼養母移宮,虐待養母了。





是小波浪啊


作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另外兩案為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實際上最終以東林黨人勝利,魏忠賢等人敗北而結束。萬曆朝時,東林黨人始終未獲重用,而自此三大案後東林黨由於“從龍之功”才開始真正執掌朝政。那麼,天啟帝為何又從東林黨轉而重用閹黨,反而使得魏忠賢成為了最終勝者呢?

明光宗駕崩“移宮案”爆發,李選侍、魏忠賢等人敗北

所謂的“晚明三大疑案”,其實可以看作是內廷與外廷之爭。當時,萬曆帝駕崩之後,太子朱常洛繼位,然而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僅僅一月,便又因“紅丸案”駕崩,而“移宮案”便爆發於明光宗朱常洛駕崩之後,明熹宗朱由校繼位之前的這段時間。

△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有位寵妃李選侍(又稱李康妃、西李),在將朱由校的生母王氏欺辱而死後,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獲得了撫養王氏之子朱由校的資格。萬曆帝駕崩,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之後,李選侍便和太子朱由校也遷到了乾清宮居住。


一個月後,明光宗朱常洛駕崩,由於太子年幼,李選侍為了把持朝政,便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挾持朱由校,併為自己爭取到太后之位,進而執掌朝政。此舉立即引起了朝臣的極力反對,內廷與外廷之爭再度爆發。

朱常洛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便立即奔赴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卻遭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爭之下,李選侍這才同意,卻沒想到大臣們將朱由校帶離了乾清宮,並擬定於當月六日舉行登基大典。

李選侍眼看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過目,然後再交朱由校,想要以此插手朝政,結果再度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反而被要求退出乾清宮,遷居噦鸞宮,李選侍自然也是予以拒絕。

之後,李選侍又要求將自己奉為皇太后,卻再度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李選侍無奈之下只得賴在乾清宮不走,想要以此迫使大臣們退讓,結果沒等到大臣們退讓,反而被站在大臣一邊的太監王安等人驅離了乾清宮,倉促之下抱著自己所生的八公主離開了乾清宮,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李選侍的企圖最終落空。

從“移宮案”的最終結局來看,李選侍、魏忠賢等人插手朝政的計劃最終落空,顯然是敗北的一方。尤其是李選侍,遷居噦鸞宮之後不僅完全失勢,更是差點在之後的一場火災中喪命,直到朱由校站出來求情,這才作罷。不過,這位李選侍倒是足夠長壽,明朝滅亡了她還活著,而且一口氣活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年),竟然活了八十多歲。

“移宮案”東林黨大獲全勝,為何魏忠賢卻成最終贏家?

終萬曆一朝,東林黨人大部分時間都沒能掌握朝政,直到“移宮案”之後,憑藉著“從龍之功”,東林黨人這才開始受到重用。葉向高成為了內閣首輔,趙南星則以左都御史身份參與主持京察,並迅速將齊黨亓詩教、楚黨官應震等人排擠罷黜,從而迅速控制朝政。

或許是由於年齡過小,或許是即位之初執政經驗不足,天啟三年以前的朱由校基本選擇了“和光同塵”,朝政大權基本由東林黨掌握,然而這種現象卻在天啟三年(1623年)發生了劇烈的改變,天啟帝竟然迅速拋棄了擁立自己的東林黨,轉而開始重用魏忠賢,並對東林黨進行嚴厲打擊,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想,這其中應該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且均與天啟朝當時面臨的困難局面有關。

1、財政問題。東林黨把持朝政之後,迅速迫使天啟帝廢除了各項工商雜稅,然而當時天啟朝可謂內憂外患,遼東戰事越來越吃緊,小冰河期帶來的天災也是頻繁爆發,導致國庫越來越空虛。為了滿足朝廷開支,東林黨人便提出對北方各省加徵遼稅,幸好朱由校比朱由檢要理智一些,他最終拒絕了這個提議,否則明朝等不到崇禎朝恐怕就要滅亡了。

2、作風問題。東林黨人雖然整天說的好聽,但嘴皮子厲害的他們黨爭的確是一把好手,可在具體做事方面,卻實在不敢恭維。就在天啟朝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東林黨人卻依然在黨爭不斷,每天上朝除了吵架還是吵架,這自然令皇帝惱怒不已,《明熹宗實錄》中便對此多有記載,例如天啟二年(1622年),當時遼東正在打仗,可東林黨卻依舊為了一些小事吵作一團,天啟帝曾怒斥道,“不恤國家之急,臣誼何在?爾部院便傳與大小各官,以後務要虛心,協力共圖宗社大計。將當行事,務著實整理,毋事空言。再有仍前亂言,溷淆是非的,決不姑息”。然而即使面對指責,東林黨大臣完全不在意,繼續吵作一團,結果幾個月過去什麼事也沒做成,氣的天啟帝罵道,“新進後輩,遽司耳目,全無秉公,專行報復。逞意妄言,淆亂國政,本當杖褫。姑從輕薄懲,已後科道各官俱要虛心盡職,共襄國事。再有結黨排誣的,朕遵祖制憲章決不姑息”。

或許正是由於天啟帝對東林黨的失望,導致他最終開始重用雖然心狠手辣,但卻辦事效率極高的魏忠賢。魏忠賢上臺之後倒也的確不失所望,不僅迅速發展勢力對東林黨進行打壓,並立即恢復了對南方工商階層的稅收,使得財政壓力大減。與此同時,東林黨受到壓制之後,朝政的運轉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雖然“移宮案”中東林黨短暫獲勝,但卻由於自己“不務正業”的行事作風,最終導致天啟帝轉而開始信任宦官,反而使得魏忠賢成為了最後的贏家。


香茗史館


明未三大奇分別是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移宮案的主角李選侍,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養母,依照顧朱由校為由,長期霸佔乾清宮。“移宮”,字面意思就是從一個宮殿搬到另一個宮殿,“移宮案”,包括“避宮”、“移宮”兩個階段。

避宮

泰昌帝朱常洛登基後,其子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一月後,泰昌帝駕崩,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與太監李進忠(魏忠賢)密謀挾持朱由校,欲爭當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舉引起朝臣的極力反對。於是紛紛上書李選師不應與太子朱由校一同住在乾清宮,但是李選侍不肯移宮。

有一天,太監王安趁李選侍不注意,抱著朱由校奪門而出,魏忠賢跟小太監們趕緊出去追,朱由校的衣服都被追趕的太監扯破了。當時兩位內閣大臣接過朱由校,一左一右架著他登上攆輿,抬到文華殿。李選侍為控制朱由校,派人請他回乾清宮,大臣們又把朱由校轉移到慈慶宮。終於,朱由校擺脫李選侍和魏忠賢等人的控制,逃出了乾清宮,住進慈慶宮。這件事情史稱“避宮”。

移宮

等到朱由校快登基時,李選侍任然不願移宮。內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內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

魏忠賢李選侍的近侍太監,為人陰險毒辣,在移宮案中,扮演了一個冷血幕僚的角色,一直勸李選侍把帶頭鬧事的內閣官員騙入宮殺掉,然後挾持朱由校垂簾聽政。然而,李選侍貪心有餘,膽略不足,乃一庸常婦人,沒有聽取魏忠賢的話,最後在這起移宮案中成為輸家。


Simon3182616


首先更正一點,“移宮案”中魏忠賢一黨並沒有取勝,獲得最後勝利的是以楊漣,左光斗等維護大明朝政制度的大臣。移宮案”與“梃擊案”,“紅丸案”並稱晚明三大案,那麼“移宮案”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移宮案”的由來

要說“移宮案”得先從“紅丸案”說起,明光宗朱常洛在登基了十天之後就一病不起,滿朝御醫束手無策,於是朱常洛聽聞鴻臚寺丞李可灼有仙丹,就讓他獻丹服用,還別說,吃了一顆後,馬上精神抖擻,隔了幾天再來一顆,暴斃而亡,此事迷霧重重,這就是“紅丸案”。

皇宮釘子戶李選侍

明光宗朱常洛死了,問題就來了,原來朱常洛的寵妃李選侍本來在乾清宮照顧皇太子朱由校,那麼皇太子變皇上了,按理她應該搬出去了,但她在鄭貴妃跟魏忠賢的授意下,做起了釘子戶。那做釘子戶的目的何在呢。

在朱常洛還在世時曾許諾封李選侍為皇貴妃,但她不滿足,立志當皇后,但朱常洛沒同意,而此時朱常洛突然駕崩了,那麼李選侍就把志向改為了皇太后,想通過控制小皇帝朱由校,進而與魏忠賢等把持朝政,野心可謂不小。


最後的勝利

而這在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極度不滿與恐慌,這是對大明朝制度與權力的挑戰,其中以楊漣,左光斗等名臣為代表,開展了激烈的政治鬥爭,楊漣舌戰魏忠賢,左光斗暗示李選侍欲學武則天等,都讓朝廷輿論站在了他們這邊,自此勝利的天平開始傾斜。

而他們能獲得勝利最大的原因是獲得了皇帝朱由校的支持,本來這位小皇帝一直被李選侍虐待恐嚇,不敢發聲,後來時機成熟才出手。最後的結局是李選侍認輸,搬出了乾清宮,“移宮案”落下帷幕。


總結:晚明時期,朝政已經風雨飄搖,黨爭愈發激烈,因此各種疑案也是層出不窮,三大案接踵而至,也預示著大明朝的搖搖欲墜。楊漣等人雖然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也抵擋不住大明朝頹敗的趨勢了。


臨石觀海


事情還得回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那時陽光正好,微風不燥,(迴歸正題),鄭貴妃用美人計誘惑明光宗,上獻了八名絕色美女。

其中一位就是李選侍,真是自帶主角光環,她被明光宗寵幸,在宮裡的地位很快爬到了僅次於皇后的位子,並且替光宗撫養日後的皇太子朱由校,幾乎掌握了後宮的實權。

而且她還同鄭貴妃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因為這兩個女人各有所需,李選侍想當皇后,而鄭貴妃想當皇太后。真是臭味相投,互相利用。

鄭貴妃

二、權力真空時期

明光宗駕崩後,出現了權力真空,而他的兒子朱由校年齡尚小,誰控制住了皇帝就控制住了朝廷。

大臣們在商討明光宗善後事宜,都主張

把朱由校交給李選侍,讓他日常照顧小皇帝的衣食住行,這個觀點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事實上,反對者只有一個。

這個千鈞一髮之際,本場男一號站了出來,楊漣大呼:萬萬不可。

忠臣楊漣

在場的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靜靜地等待著他的發言,因為他是皇帝臨死前指定的召見者,他告訴所有的人,朱由校很幼稚,如果把他交給一個用心不良的女人,一旦被人脅迫,後果將不堪設想。

這時大臣們都想到了她的猙獰面目,而楊漣的計劃是:將少主趕緊“搶”過來,擺脫李選侍,帶出乾清宮。

《明史》記載:“宗社事大,李選侍非可託少主者,急宜請見嗣王,呼萬歲以定危疑……移住慈慶為是。”

三、真正的決戰

小皇帝

此刻,一場關乎大明命運的皇子爭奪戰打響了。

但大臣們去往乾清宮時,被太監們攔住了,說什麼也不讓走,這顯然是鄭貴妃的餿主意。

關鍵時刻,楊漣又神助攻,罵退了宦官們。

《明史》記載: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駕,若曹不聽入,欲何為!”

這是楊漣原話,吃硬不吃軟的太監閃開了,顧命大臣們終於到了皇太子的所在地,也見到了已經駕崩的皇上。

大臣們哭完後懵了:皇宮這麼大,上哪找皇太子? 楊漣一猜:準是李選侍把皇太子藏起來了。

大臣們急得團團轉,這時友情出演的王安站出來說:讓我試試,我去暖閣把皇太子叫出來。

正直的宦官王安

這個王安是個善良忠誠的老太監,他在明光宗時期勸說明光宗頒佈適宜的發令,起用正直大臣。滿朝官員對王安很是尊重。在此就不贅述了。

王安哄騙李選侍,這才把朱由校抱出來,眾人連忙叩頭,齊呼萬歲。群臣奏請小皇帝進詣文華殿。

這時,李選侍內侍李進忠三次奔來,召皇長子回宮,呵斥諸臣說:“汝輩挾之何往?”

楊漣怒叱李進忠,擁著皇長子登輿。

李進忠見識到了楊漣的實力,後來真是遺臭萬年,因為李進忠後來改名魏忠賢。

魏忠賢

四、李選侍(宦官派)的掙扎

進了文華殿,楊漣對隨行的太監們說,外事緩急有諸位大臣,調護聖躬卻在諸內臣,責任重大。朱由校畢竟還是個孩子,他不想封李選侍,但又下不了決心。

眼見皇帝下不了決心,貼身王安這時躬身跪倒說道:“皇上,可不能再這樣下去,陛下可立即下詔逼迫李娘娘搬出乾清宮。”小皇帝聽了,陷入沉思。

這時,東林黨的大佬們開始發力了。

東林黨根據地

①:吏部尚書周嘉謨又聯合眾臣合疏進奏,請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往別宮。

②:御史左光斗明白指出,殿下內有忠直老成的內官輔佐,外有朝中重臣輔佐,不需要外人摻和進來。

就怕到言官罵人,最狠的是,左光斗把李選妃當作武則天:如果李選侍借撫養之名而行專制之實,那武則天之禍就不會太遠了!

左光斗用武則天來比喻李選侍,一則不希望出現後宮專權的情形出現,二是擔心朱由校血氣未定,把持不住,墜入當初唐高宗納父親后妃武則天的事情中。

高人就是高!

這就讓小皇帝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五、皇帝的抉擇

皇帝朱由校

眼看好幾天沒有動靜,誰也弄不清楚是如何變局,皇帝是親近李選侍對付朝臣還是傾向於朝臣疏遠李選侍,大臣們一個個狐疑滿腹,一時間朝廷上下更是謠言四起,說什麼的都有。

楊漣最後的努力:

《明史》楊漣上書:臣寧使今日忤選侍,無寧使移宮不速,不幸而成女後獨覽文書、稱制垂簾之事。

楊漣後來又說服首輔方從哲,兩人統一了意見後,又去請求太子頒下嚴令。

六、最終的勝利

李選侍進冷宮

小皇帝登基時下令,命令李選侍移出乾清宮,移住仁壽殿。如此情形下,以李選侍、鄭貴妃、魏忠賢為首的宦官派終於敗下陣來。移宮已成定局。

最終,在東林黨大臣們的嚴詞逼迫下,李選侍終於無奈地決定移宮。

九月初五,她抱著自己的女兒,走向宮中宮妃養老處——仁壽殿噦鸞宮。

於是,這件震動宮闈的明朝三大疑案之一的“移宮案”終於落下了帷幕。

七、疑案後的不解謎團

“移宮案”以東林黨最後的勝利而結束,而李選侍之前賴在乾清宮不走是否是背後受鄭貴妃的挑唆?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李選侍早已有了垂簾聽政的野心和爭奪權力的慾望。

“每日章奏,必先奏看過,方與朕覽,即要垂簾聽政處分。”

從中可窺探一二,不管最後誰獲利更大,反正大明王朝在黨爭下日益衰落,不顧人民死活安樂,而只顧自己的利益,這樣的王朝人民會支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