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秋瑾珍贵老照片:牺牲后无人敢为其收尸,埋葬后坟墓多次被迁


鲁迅笔下的革命烈士夏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杭州西冷桥下,一做汉白玉的雕像屹立在岳飞墓的旁边。她手持一把长剑,深色凛然。她永远深情地凝视着祖国大地,她便是夏瑜的原型——秋瑾。时光飞逝,秋瑾怀着一腔热血为国捐躯的精神,永远存在我们心中。

图为女扮男装的秋瑾。秋瑾出生在绍兴的一个官僚家庭,她的爸爸曾是秋信侯,她的母亲祖辈是萧山望族。这样的家庭背景,让秋瑾有机会学习读书,她也非常喜欢文学。秋瑾15岁后,跟随父亲和兄长学习骑术,并且常赞花木兰并自比,还常常女扮男装。这样的成长经历最终促使她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女权家。秋瑾1986年与王廷钧成婚。秋瑾一直心系天下,常为国事和百姓担忧,也因此颇受尊敬。

王廷钧在光绪26年担任户部主事。适逢联军侵华,夫妻二人回乡躲避战乱,1904年王廷钧复任。王廷钧十分认同秋瑾勇于冲破封建旧社会思想的精神,并支持她赴日留学。秋瑾在日本加入了三合会,并组织发起共爱会,在《白话报》创办中也贡献了很大力量。图为在日本时候的秋瑾,为民主共和运动做出了很大贡献。


图为1905年秋瑾在绍兴明道女校的合影。秋瑾于光绪31年回国,之后加入光复会,同时加入的还有徐锡麟等。当时国内革命局势也逐渐明朗。同年夏天,秋瑾再赴日本,成为同盟会成员。翌年,她回到上海,参与学校的创办,还担任了浔溪女校的老师。秋瑾还曾协助参加研制炸药的实验,不慎被炸伤,差点被捕。

秋瑾早已做好了随时为革命献出生命的觉悟,她在那年秋天返回故乡,用仅有的时间和家人团聚。她还向丈夫寻求资金支持,创办了《中国女报》。为了不拖累家人,秋瑾对外宣称和家人断绝来往,最初饱受邻里乡人诟骂,直到她牺牲,她的真心才被人了解。

图为秋瑾在共爱会时的合照,后排左边第二个就是秋瑾。1907年,秋瑾时任大通学堂督办,她和徐锡麟分别担任了浙江和安徽起义的筹划工作。然而安庆起义被清政府成功镇压,徐锡麟的弟弟徐伟泄露了消息。当时有人劝秋瑾逃命,但她断然拒绝,并表示,革命的成功必然离不开流血。


清军很快前来捉补秋瑾。面对清廷的严刑拷打,秋瑾绝不服从,没有吐露任何消息,并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最后,在绍兴轩亭口,秋瑾英勇就义。碍于当时的形势,秋瑾死后,无人敢报道,无人敢收尸。后来,秋瑾的好友吕碧城、吴芝瑛将她的尸体偷出,后埋葬在西湖河畔。图为友人偷偷抬着秋瑾的灵柩通过跨虹桥。

清政府担心秋瑾在民众心中留下太大的影响,责令迁移秋瑾的墓。1909年后,秋瑾的儿子为其迁墓回王家祖坟。清朝瓦解后,民国政府官方下令将秋瑾的墓迁到岳飞墓旁,也就是开头所说之处。并用汉白玉雕刻秋瑾的雕像,永远铭记这位了不起的革命女烈士。时至今日,任然常有人前去祭奠秋瑾,表达对她的敬仰和缅怀。图为吴芝瑛在秋瑾墓前的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