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民国以前长沙的古地名主要有几种来源

一是,以姓为地名,如袁家岭、伍家井、杨家山等,因某大姓居住此地或是家族坟山所在地而得名。长沙这类地名很多,但这些大姓家族大多并不是湖南土著。这些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大多是江西人的聚居地,主要是明朝消灭元朝后江西填湖广所形成的。

二是,以地形地貌命名,如东塘、黄土岭、回龙山、坡子街等;三是,以标志建筑而得名,如斗姥阁、朱张渡、洪山庙等;四是,以行业聚集所在命名,如铜铺街、织机街、登隆街(灯笼街)等;五是,以官府衙门与达官贵人所在地而命名,如藩正街、府后街、文运街等。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除了这几大类外,另有一些奇特的命名方式和有趣的地名,如平地一声雷、一步两搭桥等,这里不一一赘述。长沙以司署府衙、权贵宅邸命名的街道名称甚多。今天就来讲讲因官府衙门所在地而得名的,有趣的地名。

长沙现在留存的古地名虽多为明清时期开始沿用,但究其历史主要来源于四个时期

最早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西汉建长沙国,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封其子吴芮为长沙王,后又除去。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置长沙国,次年封其子刘发为长沙王(定王)。与定王刘发有关的地名是“定王台”,传说定王思念母亲,每年都要挑选出上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长安孝敬母亲,然后用专人专骑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在城东高地上夯土筑台,常登台遥望长安,念恩亲,寄思情,而留下了这个地名。

这个传说当然无法考证,不过定王台确系长沙城东的一处高台,又称做定王冈,冈前建有定王庙,曾香火不绝。宋代时庙也废圮,建起了长沙学宫。清道光年间举人熊少牧有诗云“城东百尺倚崔嵬,迢递长安载土来。一片夕阳春树绿,慈乌飞绕凤凰台。”定王台当然早已倾废,现在闻名的是

定王台书市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图为浏城桥上看定王台,前方大楼即为定王台书市

与汉代有关的另一个地名是“太傅里”,是今太平街东侧的一条小巷。它是因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期间,居住于此而得名。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调出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贾谊在长沙创作了两首名作,《鹏鸟赋》是汉代第一篇散体赋,为后来汉代散体大赋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吊屈原赋》是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

十分有趣的是,贾谊居住之处也是屈原曾经下榻之所。旧志载,太傅里原名“濯锦坊”。古时城市居民聚居之区称为坊。相传屈原放逐时,曾在这一居民区内与百姓谈心,并在一口井旁洗涤染上灰尘的锦衣。屈原诗歌中也屡屡出现“濯发”、“濯缨”之类的词,濯锦坊于是得名。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位于太平街的贾谊故居

后人在呤咏濯锦坊时,都要和屈原连在一起。清道光年间诗人熊少牧《咏濯锦坊》诗云:“长沙自古离骚国,太傅忠贞继汨罗。大事疏陈拌泪尽,少年迁谪误才多。寒林戚戚风吹雨,故井沉沉水不波。礼乐承平关气数,明良知遇惜蹉跎”。

长沙还有很多与三国时期关公战长沙有关的地名,如南倒脱靴巷、捞刀河、落刀嘴、马栏山等等,长沙县的下马坑、抹鞍铺、洗马塘、饲马冲、洗马石、上马石、跳马涧、关刀铺,以及望城县的铜官、云母寺、半边山、勒马山、吊马墈、箭头冲、关山村、马龙港、惊马桥等一系列地名,多为传说故事,没有史料证实。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汉代以后,历代王朝又多封过长沙王,如西晋长沙厉王司马义;南朝时,宋长沙景王刘道怜、齐长沙威王萧晃、梁长沙宣武王萧懿、陈长沙王陈叔坚;唐朝长沙王李恪、党仁项、罗宏信等。甚至北朝时的北魏、北齐、北周等几个中原小朝廷也曾封有长沙王,有的仅食长沙租税,受封而不就国。有的则连长沙租税也不享有,仅仅遥取长沙之名而已。

这段时期留下的地名不多,只有磨盘湾和一步两搭桥勉强跟唐朝有点关系。磨盘湾系唐代护城河所经之地,因河道弯曲形似磨盘而得名。“一步两搭桥”也是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护城河上有两座并列的桥,间隔距离仅一步之遥,所以叫“一步两搭桥”。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长沙古城示意图中的“一步两搭桥”

直到五代十国时期才出了个马王,给长沙留下了几个地名。

马王是指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和他的儿子们。马楚王朝是一个对湖南产生重大影响的朝代,这个王朝存在了56年,是历史上唯一建都长沙的王朝。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混乱的时期(另一个是魏晋南北朝)之一,五代指唐朝灭亡后在中原地区存在的五个王朝,而十国是指同时存在的几个割据国。有的自立为帝,有的受五代册封为王。楚王马殷的楚国,就是表面上被后梁后唐册封,实际上是个独立王国,一般称为马楚。马楚全盛的时候,不但统一了湖南,而且广西、广东和贵州的部分地区都在楚国范围内,最后楚国被南唐所灭。

马楚王朝在长沙留下了马王堆、马王街、小瀛洲、碧湘街几个地名,不过前三个地名都没有史料可供考证。先说大名鼎鼎的马王堆,在未被发掘之前,人们根据清代《湖南通志》、《善化县志》的记载:“五代楚王马殷之墓,在省城东北”,认定马王堆必是马楚王朝古墓。结果发掘的结果让人大感意外,这其实是一座汉墓。因此有专家推断马王堆之名,应该是马鞍堆谐音而来,因为此座小山丘远看确实像马鞍。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而都正街附近的马王街因有个马王庙(修业学校旧址)而得名,据说是马楚王朝的遗迹,不过翻遍史料未有记载将马王庙与马楚遗迹联系在一起。清《善化县志》只说:“马王庙在东庆街,稻田前。”而清乾隆《长沙府治》则记载:“马王庙,在稻田,武职祭。”说明马王庙与军马有关,应该所祭之物为马神。

紧挨着马王街的一条巷子名为

小瀛洲,据说是马家的宫廷园林。史料查到的此处唐代时曾为潭州刺史杨凭的园林“东池”的一部分。清饶智园《十国杂事诗》注云:“城内玉带沟侧有小瀛洲……按马殷仿唐太宗十八学士登瀛洲故事,今城内马王街有马王庙祀殷。傍有方塘,塘中有小岛名小瀛洲,居人植柳,四面环碧,麓山送青,风景绝胜。”

长沙的马楚遗迹唯一有实证的地名是碧湘街,南门口西南侧的碧湘街,因楚王碧湘宫位于此处而得名。碧湘宫为五代时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营建。据史志载,在原长沙城南门之侧,即城墙的西南角还开有一门,因紧挨碧湘宫而名碧湘门。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改造前的上碧湘街

旧时此处有“古楼门”的街名,宋时碧湘宫遗址尚存。当时诗人陶弼有《咏碧湘宫》一诗云:“城中烟树绿漫漫,几方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元代碧湘宫废,碧湘宫一带居户渐多,遂改称碧湘街。

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据碧湘街攻长沙城。守城清兵架炮于城头将街面屋宇悉数轰倒。太平军撤退后,街坊才逐渐修复,碧湘街冒出多家酿酒作坊。《湖南方物志》云:“近日商贾以碧湘门外江水造酒,不减吴中佳酿。”可见那时的湘江水尚无污染。

到近代,碧湘街一带成为手工业发达之区,到处烟囱林立,灰煤蔽目,再也无复树影楼台的旧观了。另外楚湘街的得名应该也来自马楚时期。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长沙古城区变化示意图


明清两代王朝离现代不远,留下的地名也多,长沙目前还在使用的古地名大多始于明清。作为一个有过封王建国历史的名城和湖湘军政要地,长沙从明初开始就成了朱明帝胄的藩封之地,曾先后封有藩王4人,即太祖朱元璋子潭王朱梓和谷王朱橞、仁宗朱高炽子襄宪王朱瞻墡、英宗朱祁镇子吉简王朱见浚,其中吉王传续7代10王,就藩长沙计195年。

潭王朱梓为朱元璋第八子,1385年就藩长沙。他的王府建于长沙城正中,原元朝湖南元帅府旧址,占地广阔,城垣高耸,外有城门,内有王殿官署,颇有藩王的气派。

潭王死后,1402年谷王朱橞封到长沙,成了王府的新主人。朱橞为朱元璋第十九子,洪武年间就藩宣府(今河北宣化),因宣府为古上谷地,故称谷王。1402年,他以打开南京金川城门、投靠燕王朱棣有功,改封长沙。不过谷王就藩长沙的时间不长,因涉嫌谋反,1417年(永乐十五年)被废为庶人。

传说朱橞被废后,万念俱灰,乃避往长沙县西七十里一深山入寺为僧。其山灵谷深邃,有唐三藏大师所建宝宁禅寺,气势宏伟,此山后来也因此而被称为“

谷山”。位置在望城县与岳麓区交界处。宝宁禅寺也被称为谷山寺,民国时期,谷山寺为“长沙八大丛林”之一,“文革”中被拆毁。

谷王被废后,长沙王府又两换门庭。先是仁宗第八子襄宪王朱瞻墡,于1429年(宣德四年)就藩长沙近半个世纪后,又有英宗第七子吉简王朱见浚入主王府。吉简王朱见浚是明代长沙诸王中居国最久,也是唯一将王位传续了下来的一人。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1477年(成化十三年)时年20岁的朱见浚来到长沙。就藩伊始,他就对原有王府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工役浩繁,财费巨万”,修建起一座宏大的吉王府。据记载,吉王府“广袤若干里”,有城门4座,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门外有一座五檄石坊,其上端正中刻着4个赫然人目的大宇:“藩屏王城”。

4门都建有营房,居住甲士1769户以守护禁城。王城内有王殿承运殿和书院、祠庙、仓库,外有王府的长史司、仪卫司、审理所、纪善所等大大小小十数个官署,其宫阙台阁、亭榭池塘布满了长沙府城东北和北部的大片地方,以至“城内地方半属王府”。

而王府之地,不仅一般百姓不能进入,就是长沙府县官员、巡捕也“不得擅侵”。藩府倚仗权势自行其政,甚至干预地方政务,“以掣有司之肘”;“奸人出没其间”,地方官也不敢问津,“莫可究诘”。吉王府一时成了长沙的城中之城、城中之国。

到1636年(崇祯九年),第七代吉王朱慈煃即位。1643年(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军挺进湖南,一举攻克长沙。朱慈煃仓皇南逃,大西军抢完王府财物后放火焚烧王府,吉王府化为灰烬,令人惋惜不己。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藩城堤巷


今天长沙老城区的结构布局在明代就已经定型,长沙老城区的很多地名都是起源于那个时候。目前的一些明代地名都与吉王府有关,吉王府规模宏大,人称半城王府,确实占据了半个长沙。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吉王府在东牌楼和西牌楼之间,背靠湘江,东边到了浏城桥。

现在留下的长沙地名中,

东牌楼、西牌楼是吉王府的两个门。司门口是吉王府的仪卫司驻地,仪卫司就是充当仪仗护卫的。藩城堤巷得名于明朝的长沙藩王吉简王朱见浚,“藩城堤”其实是吉王府西北城墙的一段,由于这一段的城墙兼有防洪堤的作用,因此称藩城堤。

八角亭”是府内有两座八角形的亭子而得名,“走马楼”曾是王府大花园的一部分,花园内有一个长廊可以走马,所以叫走马楼。走马楼北端为小四方塘,20世纪50年代拆建时,于小四方塘遗址的淤泥中发现重逾千斤的铁灶一只,据考证为明王府御膳房的遗物。

走马楼与小四方塘之间有一小巷叫天灯巷,巷口曾有一砖砌拱门,门上题“龙骥腾骧”四字,据推测为当时通往长沙王府后宫的巷子。走马楼后面的“青石井”,因有一口青石古井而得名,相传曾是明吉王府汲水用井。东长街、西长街

是吉王府两个牌楼外面的两条长街。而“三王街”是指潭王朱梓、谷王朱橞、襄王朱瞻墡。“松桂园”以前是谷王朱櫘所建的园林。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西长街

黄兴中路与中山路交汇处有一条老街,叫“老照壁”。它的对面,隔着中山路就是青少年宫。青少年宫是清代巡抚衙门所在地,其前身为明吉王四将军府,此街即昔之四将军府大门前照壁所在地,《湘城访古路》亦载:“院署为四将军府,老照壁或其屏墙欤。”清初照壁拆除,建“护国佑民”坊,至于这位四将军是何许人物不得而知。

这些地名中唯一有疑问的是“凤凰台”,凤凰台是浏城桥附近一条窄窄弯弯的小巷,传说吉王为其女凤凰公主建凤凰台妆楼于此。照理说吉王的爱女应居于王府之内,不太可能在王府外另建妆楼,并没有相关史料证实。

清代留下的地名更多,如“藩正街”、“藩后街”因位于藩司(湖南布政司)之前后而得名;“府后街”是在长沙府署后侧,“粮道街”是因此街驻有粮道衙门,盐道署所设之地即称之为“盐道坪”“盐仓街”是官府的盐仓所在地,洪承畴经略湖广时所建贮藏军米之地谓之“皇仓湾”,而位于皇仓之后的街道顾名思义的是“仓后街”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藩后街


“稻谷仓”则是因为长沙县粮仓建在此。“臬后街”、“都正街”源于臬司、都司,“县正街”位于善化县署前,而“高正街”是通往县衙的便道,

“宝南街”因位于“宝南钱局”之南而得名。取“大修文治”之意命名的“修文街”是因临近长沙府学宫及学院衙门,取“文运昌隆”之意命名的“文运街”,是因其位于清“贡院”之前,而“顺星桥”也是因为临近贡院,来省考生多住此,取顺乎文星、得中高魁之意而命名的。

西文庙坪巷”因毗邻长沙府学宫遗迹而得名,1938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今仅存“道冠古今”牌坊,西文庙坪牌坊是长沙惟一保存完整的古牌坊。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西文庙坪牌坊

西文庙附近的学院街自然也因长沙学宫而得名,学院街北侧的二府坪、三府坪的得名,据李抱一《湖南省城古迹今释》载,学院衙门左边有一清军厅,原系同知署,同知称二府;学院衙门右边有一粮捕厅,原系通判署,通判称三府。

1904年创立的长沙府中学堂即位于三府坪,1912年改名为长郡中学。长郡中学内曾有东汉末长沙太守韩玄墓。二府坪、三府坪的南面为古登瀛桥所在地。《长沙地名赋》云:游人接贵,学士登瀛;三台并驾,二府连衡。

“出入是门”和“东文庙坪”都是因善化县学宫在此而留下的街名。出入是门和东文庙坪街可达原善化县学宫。学宫的南门外有条老巷通大古道巷,因学宫西门平时紧闭,出入必走此门,因而这条街就叫“出入是门”。

“出入是门”之街名语出《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 也寓意进入仕途,必出入是门。出入是门与东文庙坪接界处,尚存善化县学宫围墙、拱门遗迹位,为青砖灌斗墙, 墙顶砌有墙檐,长约20米,高约5米,右下部有砖砌拱门痕迹,疑即“出入是门”遗址。

出入是门东侧趣园巷曾有古井一口,因水质甘洌,四时不涸,故名甘露井。大古道巷西头还有一条南北向的小巷化龙池,也与善化县学宫有关。化龙池原先是善化县学宫的泮池(“泮池”一名源于西周时诸侯设立的大学“泮宫”。《诗·鲁颂·泮水》云:“既作泮宫。”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泮宫即学宫,泮水为学宫前的水池,后人把泮池作为文庙水池的专用名称)。明朝万历年间善化县知县唐源给泮池题词为“化龙”,希望学宫里的学生成才,变成“龙”。

长沙地名中的古代官府衙门留痕

化龙池街

另外校正街、巡道巷、游击坪、协操坪、炮队坪等地名不是通往练兵的校场,就是曾经驻扎过军队之所在。

长沙的这些以司署府衙、权贵宅邸命名的古地名见证着朝代的更替、兴衰,着实耐人寻味,可惜的是不少随着城市进程的发展,不少地名已经被历史所遗弃,留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所谓高大上的楼盘名。

不过我前些日子去坪塘,发现这里有几条路的路名颇有古意,如巡抚路、督抚路、学士路等。查了下资料,这些地名却不是古地名,而是近些年命名的。可能是因为坪塘曾是曾国藩训练湘军的地方,湘军的将领中又出过不少的巡抚、督抚,曾国藩又归葬于此地的伏龙山(今名大王山),为了配合坪塘要建个湘军纪念馆才改的名吧。

  • 文/枬子,长沙生活集优秀投稿作品。感谢作者的创作,为我们留下这些美好的生活记录!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关于长沙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稿件都行),我们一起记录长沙生活!投稿请加微信号:ms96218,或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