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雙十一是窮人的狂歡,你怎麼看?

江山如畫97658


自己真的是個窮人。這是雙十一帶給我最大的感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原本的“光棍節”就變成了一場購物狂歡。據說起初是因為“寬慰單身族”而設置的這個節日,可是商品打折的魅力是不分單身還是熱戀的。

總之這是場商家的狂歡,也是場買家的狂歡。商家爭取他們的營業額,買家則爭取他們的優惠。

馬雲爸爸今年又給了你五十多塊的紅包,省省省!

可到最後一分錢都沒省。

其實我一點都不想參加雙十一


光頭一點都不強


“雙十一是一年之中網商打折促銷力度最大的節日”,本能告訴我們在雙十一可以花平時較少的錢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然而複雜的雙十一規則已經把我弄的眼花繚亂,新的玩法層出不窮,摸清楚這場遊戲規則花費了我大量的精力,在天貓蓋樓和刷戰隊點讚的我,逐漸失去了對雙十一即將到來的熱度。我陷入的深深的思考,自己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換來每天不超過十元天貓紅包,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時間成本,這樣做自己真的值嗎?

(1)先來看看歷年的雙十一銷售額,今年會下降嗎?

資料來源:《回顧:10年雙11歷年數據盤點》一文


2009年的天貓還叫淘寶商城,雙11在全場五折包郵中登臺亮相。那一年的雙11,銷售額是5200萬,27個品牌參與了活動,原計劃一次促銷,卻不小心創造了歷史。

2010年,“雙11”平均每秒超過2萬元交易,181家店鋪銷售過百萬,總成交額9.36億,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香港一天的零售額。


2011年,“雙11”總成交額達到了33.6億。直到12月下旬,“雙11”的包裹才徹底發完。


2012年,淘寶商城正式更名為天貓,“雙11”正式被命名為“雙11購物狂歡節”。這一年,天貓“雙11”線上總成交額達到191億,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雙11”熱潮從線上覆蓋到線下,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也紛紛推出活動。


2013年天貓“雙11”的菜鳥物流第一次亮相,這一年的交易總額達到362億元。


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那一年天貓“雙11”開始後74秒交易額突破1個億,7小時17分突破200億,全天交易額達571億元。


2015年,天貓“雙11”最終的交易額達到912.17億元,移動端佔比68.67%,11日當天系統交易創建峰值達到每秒鐘14萬筆,支付寶最高峰值每秒8.59萬筆交易。


2016年,天貓“雙11”24小時總成交額達到1207億元,其中,線上佔比為82%,交易峰值達到了每秒17.5萬筆。


2017年天貓“雙11”高達1682億交易額。


2018年天貓雙11滾動了24小時的2018天貓“雙11”實時交易規模數據暫時定格在2135億元人民幣。這也是自“雙11”設立以來,阿里巴巴旗下平臺交易總額首度打破2000億元。


雙十一還沒到來,朋友圈就已經掀起了雙十一的浪潮,分享賺喵幣、組戰隊、蓋樓房,約好隊友在戰隊PK前十分鐘進行反擊,為了贏的戰隊勝利花錢買“樓”等等。

每天去食堂吃飯,電梯裡貼滿了雙十一的廣告,電梯門口的顯示屏裡播送著逼迫你消費的廣告。


上課玩手機,打開手機上每一款APP,那熟悉碩大的貓頭就會出現在開屏界面。

好吧,不玩手機好好學習,就不會接受互聯網的洗禮嗎?呵!自己還是太天真

“喂!在嗎,兄弟”

“嗯嗯在的”

“幫我點一下戰隊能量唄”

“額···”

以前好久未聯繫的朋友,全員“死人”的群聊,雙十一都給整“活”


想起三四年前,簡簡單單的雙十一的規則,逛商家店鋪,領個優惠券,下訂單,就完事,那有這麼複雜的遊戲規則,關鍵你還得花費時間去學習,類似打遊戲闖關,去網上搜攻略。結果是一通花裡胡哨的操作下來,最終領了一張五元優惠券。

自己智商完全受到打壓,買個東西有那麼費力嗎?後來想了想,歸根結底是自己窮啊!


站在商家的立場上,遊戲的複雜化無疑是一件好事,可以榨取更多的消費者剩餘。然而

對於消費者來講,是一種不公平對待。

在此要解釋一下兩個著名的經濟學名詞,一個消費者剩餘,一個價格歧視。(學過經濟學的同志就不需要看了)

消費者剩餘(Consumer’sSurplus)是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願意付出的代價與他實際付出的代價的差額。

打個比方說,當你餓的時候,你想去吃包子,當你買第一個包子的時候,你主觀上願意支付10元去買一個包子,商家明碼標價5元,簡單來說,這10元與5元的差額5元就是消費者剩餘。當你再去買第二個包子時,由於已經吃了一個包子,自己從餓到三分飽,主觀上可能不太願意花費10元,只願意花費8元,這個時候的差額就為3元。當你主觀和客觀上的價格一致時,自己就不再願意買包子吃,消費者剩餘為零。在此消費過程中,每個單位獲得的主觀和客觀差額總和即為消費者剩餘,圖中的陰影部分面積為消費者剩餘。即消費者剩餘是消費者的主觀心理評價,反映了消費者從商品的購買和消費中感受到的狀態的改善。(圖中的斜線為需求曲線)

當一個商品的價格下降,供給價格下降,消費者增加消費,消費者剩餘增加,從福利經濟學角度,消費者的福利也會增加。這也是雙十一打折促銷,消費者願意增加開支的原因。

再來說說價格歧視

價格歧視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壟斷廠商對生產成本相同的產品索取不同的價格。

價格歧視的類型

一級價格歧視,也稱完全價格歧視。完全壟斷廠商按照每一位消費者對每一單位商品願意並能夠支付的最高價格,逐一確定銷售價格的定價方式。

比如第一次買包子,商家知道你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就會直接把包子的價格定為10元,此時全部的消費者剩餘被廠家無情的壓榨!

二級價格歧視也稱非線性定價,因為每單位產品的價格取決於消費者購買的數量。例如數量折扣。

此時包子鋪會制定一個數量折扣方案,在你買第一、二個包子價格均為8元,當你買第三、四個包子價格均為5元,可以看出部分的消費者剩餘被包子鋪老闆娘榨取,轉化為自己的利潤。

三級價格歧視是指壟斷廠商把消費者分組,按組制定差別價格的方式。又稱市場歧視。

在這種情況下,包子鋪老闆娘便會對消費群體進行分類,農民群體一律五元一個包子,工人群體一律六元一個包子,上班族一律七元一個等等,也可以榨取消費者剩餘價值。我個人比較贊同第三種價格歧視。

(5)

價格歧視是一個商業中常見的老概念,如今在互聯網的世界裡,被玩出了更多花樣。

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每個人的隱私都不再成為秘密。各個消費者在淘寶上或其他購物APP上購物記錄以及日常支出,這些信息都會在大數據分析和數字化處理下,每個人會被劃分為消費能力水平不同的群體,甚至可以用來測算你的消費意願,預測你下一步的消費行動,這已經成為了常態。當然我們也樂於沉浸於其中,享受帶來的便利。

當賣方壟斷勢力比較強大且信息也比較靈通的情況下,賣方可以對每一單位商品都收取買方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將消費者剩餘全部收歸己有。

如今的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就能輕而易舉猜到消費者的心裡價位。在這場博弈中,只要消費者的心裡價位被商家猜到,就註定是弱勢方。

如前一段時間,有人爆出某東平臺對於某東會員實行不同的優惠力度,消費水平高人群優惠力度小,消費水平低人群發放大量優惠券。不只是某東,其他大的消費平臺也幹過此類事情。

再來看看雙十一遊戲,對於商家可謂是一舉兩得。

富人們的時間成本很高,這部分群體人數較少,往往不願意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一個商品的怎麼樣實現實惠,往往看到那個商品就直接入手,商品也會實現它的最大價值,商家可以通過遊戲複雜化,高價格實現最大利潤。

中產階層,偶爾會領一下消費券,當一個吃瓜群眾。

窮人們會想方設法來實現大的優惠力度,此時精明商家會讓消費者分享店鋪,逛店鋪等方式為自己造勢,廣告費就節省了,用這一部分錢來分發優惠券或者打折,用一種“以價帶量”的方式實現低層消費群體的擴大化,進而可以實現更多的利潤。

雙十一或許是窮人們的狂歡,一場窮人們的遊戲,我們費盡心思摸清雙十一複雜的活動規則,拉著親朋好友組建戰隊,最後還要為上百塊的優惠沾沾自喜,以為薅到了資本家的羊毛。

但仔細想想,那些耗費的時間真的只值這麼一點優惠嗎?


看物流


不只是窮人的,還有閒人的。

沒有攻擊的意思,只是闡述了一個事實,因為雙十一里面幾乎沒有推出任何限量版的產品,也沒有新品,打折的大多是之前已經推出但是人氣不高的產品。也許平時大家覺得太貴了,不值得這個價格,所以都等著雙十一買,這種精打細算也表現了資金的拮据。有錢人的購物是需要的時候購買,而不是在這個東西便宜了但是沒什麼用的時候瞎買。

另外這兩年雙十一規則越來越複雜,難以計算,有時間在這種複雜的規則中薅羊毛的玩家都是平時確實精力充沛時間充裕的人,有時間來研究規則篩選商品拼湊價格,而忙的人都在處理自己的事務,雙十一的規則能趕上用的就用,趕不上就不應好了。


榻榻米的榻榻


我覺得不一定吧,許多有錢人也會買東西,你這太絕對了,你要說幾千萬身價的人也是窮人的話那你說的對!


Lovesmile丶眼眸


不能這麼說哦,雙十一買東西也是根據自己的需求,有的東西確實算上優惠券津貼確實會比平時便宜些,但也有的不便宜靠自己個人咯


淘寶美工老申


雙十一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購物,不能毫無底線的剁手,從另一個角度再看雙十一的東西是真的便宜嗎?誰都不好說


大雨9835


你錯了 窮人就算雙11也買不起東西的 哪來的狂歡



It小胖


有錢人買東西會等待10元優惠券嗎


麥斯xu


雙十一是單身狗的狂歡


小末末


越窮越想買!覺得什麼都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