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白羊峪長城位於遷安市北部,為戰國時燕國所建,明朝時修復加固,其中城樓21座,保存完好的長城4552米。白羊峪口山雄關險,乃通往塞北之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白羊河水自北向南穿過關口,四季長流。關口東側有長達4華里的大理石長城堪稱萬里長城之一絕;關口西側有建築奇特雄偉的神威樓。 “神威樓”是白羊峪長城段一座“掛在”長城外面的敵樓,而其他敵樓都是騎在城牆上。“神威樓”是一座磚石結構的硬上頂建築,高三點八米,後外牆和左右兩側牆中間各開一箭窗,箭窗下部水漫以上左右兩側各有一雷石孔,箭窗與雷石孔成品字形排列。面向城牆開一拱券形門,門額上嵌有一石質門匾,匾上印刻楷書“神威樓”三個大字,左上款“遊擊將軍張世忠題”,右下款“萬曆丙申仲夏吉立”。 現在這座“神威樓”經過四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前簷門口和牆體已殘破,券門磚部分拆掉,其他三面牆上的箭窗及雷石孔都有程度不同的破壞,但保存到今天仍是中國長城史上的一個奇蹟。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神威樓建於城牆外側敵臺上,高約5.5米,長約6.6米,寬約5.6米,磚石仿木結構,硬山頂,東西走向。有一拱券形門,高2.1米,寬1.7米,有門框,內有門閂。門額上嵌有一塊長1.04米,寬0.35米的實質門匾,門匾上印刻楷書“神威樓”三個大字。左上款“遊擊將軍張世忠題”,右下款“萬曆丙申年夏吉立”。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神威樓位於遷安市大崔莊鎮白羊峪村西,神威樓屬敵臺類,建成於明朝萬曆丙申年(1596年),它是萬里長城裡面絕無僅有的一座仿木磚石結構敵臺,它建在高聳陡峭的長城牆臺上,高大雄渾,乃長城敵臺中的極品。

門口對面城牆上建有一長約6.65米,高0.5米的影壁牆,左右與長城垛口相連接。神威樓牆體用三層壘砌,四周牆體砌至簷椽,樓頂前簷採用預製磚做成飛簷,後簷封護,坡頂採用方磚封砌,磚縫用半圓磚封蓋。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神威樓歷盡滄桑四百餘年,如今這一古代建築藝術精品,仍然屹立在白羊關至上。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說它特殊,首先在於它建造式樣的特殊和建造質量的精緻。長城上一般的空心敵樓,樓頂是平頂的,而這座樓卻是人字形硬山頂。樓簷的簷磚分為6層,有橫砌的磚層,也有豎砌的磚層。有磚的大長面、小長面向外的,也有磚的短面向外的,向外的磚角都經過了磨製。磚層中間,隔設著木柱樣的磚飾。在側臥的兩層磚的上面,像寺廟露在外面的簷椽一樣,間隔均勻地擺放著磨製的、短面向外的條磚。最上面還有兩層磚:一層磚較薄,橫砌,小長面向外;一層較厚的磚縱砌,短面向外。這是一座以磚仿木建築的精心修飾的空心樓。如果不是在防禦敵人的長城上,真的會讓人產生錯覺。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這是一座軍官使用的指揮樓呢,還是供奉神位的祭拜樓?為什麼現在把這座樓叫“神威樓”呢?查資料知道,以前在樓門券頂的上方,鑲嵌著一塊石匾,上書“神威樓”三個大字,右款小字“遊擊將軍張世忠題”,左款小字“萬曆丙申仲夏吉立”。換算成公元紀年是1596年。張世忠:字顯甫,其祖籍山東日照人。明朝宣德年間,其祖先張俊調到山海關衛,始為山海關人。張俊無子,以猶子鳳襲,世忠其子也。張世忠生而神爽,氣質不凡,入衛學,通兵法,而兼文藝。嘉靖年間,會試武舉,參予軍機於薊鎮,襲祖職加武舉二級,授署指揮僉事。後被薦為石門(撫寧縣)提調。以後又調到黃花鎮,為都指揮右參將,分守大同中路,在太原保守戰中,英勇戰死。“神威樓”的題字,是張世忠在薊鎮中協任職遊擊將軍時所題。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詢問本地鄉親,原來前幾天幾個賊人看中了石匾,用鐵棍硬生生地撬下來,準備抬下山。幸運的是及時被人發現,盜石匾的人空手跑了,石匾被運到村部保護起來,這是不幸中的幸事吧。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走過的足跡之唐山遷安白羊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