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剧情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行事哲理,其中,开篇黄河发大水,四爷胤禛接下康熙吩咐的差使,和十三爷胤祥到江南去筹款赈灾,就彰显了一个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很多人都认为,不就是去筹款子吗,以一个皇子的身份,到江南富庶之地,谁不巴结张罗,这并不是什么难事。这让我想起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还在征收农特两税的事。那年有两个同时分到乡镇税务局的小伙子,被要求在年底必须收齐各村的农特税欠款。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一个小伙子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就做好了打硬战的准备,因为那个年代收税的难度是很大的,老百姓不太待见。他老老实实兢兢业业下到各个村组,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地去征收,结果经常受冻挨饿,遭人白眼,年底只收到了不足两成。

另一个小伙子则天天跑乡政府,因为他了解到,乡里正在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很多老百姓家里都有退耕还林补贴款,到年底就是兑现退耕还林资金的时候,他和村里的、乡里的领导以及在村里有名望的老百姓沟通协调好了,让大伙儿在兑现退耕还林资金的时候,代扣代缴了农特两税。当时的农特两税数额不大,他很快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没花几天。

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却彰显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在干事的时候,成功与否有时候并非由努力所决定,决定成事的因素,往往可能是视野和格局。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回到《雍正王朝》,即或是康熙皇帝的皇子,也并不都是人人买账,若四爷胤禛老老实实,如同前面所说的那个小伙子,挨家挨户的去筹款,这个几两,那个几钱,估计要筹足两百万两银子,只怕等到黄河水清,河床泛干的时候还完不成任务。到那个时候,莫说胤禛被人笑话无能,就连康熙皇帝,也得批评臭骂他了,如此不得力的皇子,怎么会传位于他呢?

那么,我们来看看作为皇四子的胤禛,是如何展示他干事成事的格局意识的。

1.谋事有计划:户部摸底调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是一句历史老话,自古也是一条教训,无论何时,老百姓没有衣穿不要紧,要是没有饭吃,那就麻烦了。没有饭吃,就会形成流民,流民成片,就会抢掠,继而演变成民变,民变则是历代皇帝都十分忌惮的事,因为很有可能颠覆皇帝的江山。故而,赈灾是历代王朝的民生大事之一。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黄河既滋养了华夏民族,但是也给华夏人民带来了灾难。黄河发大水,泛滥成灾常有,而赈济灾民的粮款却不常有。黄河水灾的问题不仅仅在康熙朝常有,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是常事。

拿什么赈灾?当然是钱粮。这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关键核心问题。抓住这个问题,就等于牵住了问题的“牛鼻子”。

计划当然始于“牛鼻子”。但是这个“牛鼻子”并不好抓,因为是胤禛的弟弟老八胤禩掌管着户部钱粮,“九子夺嫡”是大的政治环境,胤禛要想查户部的情况就等于戳老八的脊梁骨,在仅存不足五十万两库银的情况下,更是直接在摸笑面“老虎”的屁股。

但是,这个屁股摸也得摸,不摸也得摸。要是摸不准家底,胤禛的下一步计划就会丧失方向感。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四爷胤禛敢于独闯户部查账而八爷胤禩居然不知。这不过是四爷胤禛计划的一部分而已,大清朝的国库最终是归康熙皇帝掌管,只要知会了康熙皇帝,四爷胤禛哪里不能去?哪里不能查?所以,这不是问题。

可是,在乾清宫,康熙皇帝与诸皇子就黄河灾患如何救治进行讨论,寻找有效措施的时候,赈灾“有计划”与“无计划”的天壤之别便显现出来。

皇太子胤礽:“儿、儿臣以为,应该马上救灾、马上修、修河堤。”“这个……皇阿玛英明睿断,自有主张。”整个一个没头没脑没计划。

胤禩:“此次黄患忽发,不在人事,纯属天灾。”“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无非钱粮两项。第一,立刻降旨灾区邻近省份,命他们即刻调运粮米运往灾区;第二,立刻降旨户部,从国库拨款抢修河工。”有条不紊,思维活络,计划严密。

胤禛:“据查实,由于康熙四十三年黄河发大水,邻近黄泛区的直隶、两江以及湖广、四川早年存粮已调运一空,而这两年丰歉不一,各省存粮自保尚且不及,根本就拿不出粮食调往灾区。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再说国库存银,由于各省应缴的赋税连年积欠,而在京的王公官员又常年挪借库银,现在户部能拨出的银子已不足五十万两。又要赈灾,又要修堤,杯水车薪,至少缺银二百万两以上。

儿臣愚见,立刻拨出四十万两库银,在直隶一带像富户买粮急运灾区,以解眼下之急。其余不足之数,立刻钦差前往江南筹款购粮,赈济灾民过冬,抢修已坏的河堤。”有理有据,着实狠狠将了老八胤禩和太子胤礽一军。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比较之下,胤禛行事计划性强,而且颇具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就算老八胤禩和太子胤礽心里很不悦,但是皇太子毫无计划性,老八计划虽好,但是缺乏可执行性,漂浮无根,唯有老四胤禛,抓住了钱粮的“牛鼻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2.干事有手段:打劫江南官商。

胤禛接手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不仅仅是因为他心怀民生,而是他做出了一个可行性极强的赈灾计划。这也是康熙皇帝最为看重的地方。

计划必须配有强大的执行能力才能成事,而执行力的高低同样取决于执行者的视野格局。前面那个兢兢业业的小伙子不可谓没有执行力,但是缺乏眼界,故而难以成事,后一个小伙子因为视野开阔,所以事半功倍。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执行力有时候就是执行手段的变化。四爷胤禛都动用了什么样的手段来强化执行抓落实的呢?

一是配班子。要筹二百万两白银可不是小数,关键还是一边筹款一边赈灾,仅仅靠胤禛一人恐怕难以完成,所以,胤禛要配强筹款赈灾的班子,第一个便是十三爷胤祥,因为他“康熙四十三年,曾一道办理赈灾,做事勤勉,忠心可嘉。”第二个算是年羹尧,因为胤禛出发前写信与他,估计是为了本次筹款赈灾。第三个是田文镜。扬州知府车铭打击知县田文镜,胤禛利用田文镜与车铭的矛盾进行筹款赈灾,算是对车铭的回击。这三个人,都是胤禛后来当皇帝后的股肱之臣,能力不言而喻。

二是想点子。若真的是挨家挨户来筹款,只怕跟之前那个小伙子一样,结果就会违了康熙的任务,是要遭受弹劾的。盐道任伯安率领一众官员和盐商捐是捐了,可是杯水车薪,不是几十两,就只有百八两,要凑足二百万两,何年何月啊?田文镜筹不到粮食,苦闷得很,胤禛倒是给他出了个点子,给盐商们的大门前挂上“

有求必应”“乐善好施”的灯笼,让灾民往盐商的大门里面钻,弄得盐商们措手不及,只好捐粮施米,找任伯安想法子。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三是揪辫子。胤禛知道江南的盐商们腰膀粗大,还是八爷党的“小金库”,凑足二百万银子完全是没问题的,但是要他们出血,一个点子只怕不行,得揪辫子,就是揪官商们的把柄。经受不住灾民骚扰的盐商们只好写信向八爷党求救,愚蠢的老十胤䄉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掉链子,居然回信了,然后就被老四胤禛的人给逮住了,夺取了信件,作为 “打劫”江南官商最厉害的武器,筹足二百万两白银。本来誓与老四胤禛对抗到底的任伯安,也不得不捐了二十万以为表率,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胤禛团队不走寻常路,是源于二百万两这个不平常的数字,不是通过寻常路就能取得的,这是知己知彼的关键所在。干事者到底应该按部就班脚踏实地还是不走寻常路,取决于事件本身的特点或要害点,胤禛就是抓住了江南盐道,八爷党的“小金库”这个要害点,采取了以上手段,最终完成任务的。

3.成事有规矩:低头礼仪德化。

打劫了八爷党的“小金库”,黄河发大水的事解决了。可是八爷党不高兴了,八爷党下面的喽啰们更加不高兴了,他们一定会寻求报复。

这和四爷胤禛干大事有什么关系呢?有道是阎王好惹,小鬼难缠。胤禛动了江南盐道和八爷党的奶酪,他们就想着法子扳回败局。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江夏镇的出现不仅仅是后来《百官行述》的一个伏笔,同时,他还是交代胤禛终究会成大事的一个源头。即,干大事着必守规矩。这话怎么讲?

守规矩其实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能力,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守规矩,既是为人处世的原则,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境界。皇权社会,权大于法,也是一种规矩,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看胤禛是如何保持清醒,守住规矩的。

当刘八女抬出康熙皇帝所亲笔所赐“礼仪德化”的时候,面对任季安刘八女的丑恶嘴脸,十三爷胤祥怒了,年羹尧怒了,狗儿坎儿翠儿怒了,张五哥怒了,其实胤禛的心里也怒了。但是,胤禛却没有再生造次,低头走过了“礼仪德化”的匾额,这是对康熙皇权的尊重,皇权大于法令,这是封建帝国的规矩,唯有懂得守住这个规矩,才有翻盘清算的机会。如若像十三爷,撬翻了江夏镇,消灭了刘八女,就算没有打破“礼仪德化”的匾额,也必然受到来自朝野为维护皇权的弹劾,康熙皇帝否决了你,也就于夺嫡无望了,万事皆空。

《雍正王朝》:从胤禛江南筹款赈灾看成大事者的格局意识

《雍正王朝》剧照

胤禛以一“忍”,低头于江夏镇,是恪守皇权至上的规矩,这为他将来成大事奠定了基础。

谋事有计划,干事有手段,成事有规矩,是古往今来所有干大事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雍正王朝》的开篇一件事就将四爷胤禛的这种素质和格局体现出来,所谓“经典”,实至名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