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说话

经常听到有人说,“我家孩子内向”、“这孩子内向,不爱说话”...

说是内向,安静,说难听点就是胆小、怯懦。

有些孩子其实并不是出生后就内向的,很可能是为了适应环境后天才形成的,心理学家将这种情况称为“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

“这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说话

适应性儿童自我状态是什么?

心理学家托马斯•欧嘉瑞在《人际沟通分析学》中将“适应性儿童状态”定义为:人年幼时为了使自己的生存环境足够好,便以某种方式适应和顺从外界权威所规定的种种规则,以达到存活的目的,同时多方渴求别人的赞同以减少对外在世界的畏惧和焦虑感。

也就是指孩子在与父母或者和自己亲近的重要的人互动时的状态,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

  • 积极适应性

积极适应性状态是孩子在与人相处融洽,适应环境,对于父母提出的要求等欣然接受。

一次因周末加班,灵灵的妈妈带着她一起去公司,有同事阿姨给灵灵买食物吃,但灵灵就是不说谢谢。后来灵灵妈妈很严肃正式的告诉灵灵礼貌的重要性。之后灵灵妈妈带着灵灵出去见朋友,或者家里来客人,有人帮助灵灵时,灵灵都会说谢谢。

当孩子处于积极适应性状态时,她整个人是比较放松、开心的。

  • 消极适应性

消极适应性状态时指孩子适应环境失败后表现出来的状态,这时大多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听从父母的话,与父母的想法相悖,并且在父母面前失败,这时要么会出现服从或者讨好父母,要么是叛逆。

强强和小伙伴一起玩玩具,小伙伴想要玩,但强强就是不给,妈妈要劝他也不听,急的妈妈抢下玩具就扔了,强强也急了,上去就打小伙伴。

“这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说话

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的内在力量不足可能就会服从父母,会表现出自卑、怯懦等,但也会出现与父母抗争,显得急躁等等。

为什么有的孩子是积极适应性状态,有的孩子是消极适应性状态?

1、孩子对父母的要求的内心感受不同

虽然都是父母的要求,但孩子内心的感受却是不同的,有的会觉得自己是被接纳,可以有自己的主见,是积极的,但也有的会觉得是被压迫,被指责,是消极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是独立的,孩子也是一样,当感觉到自己被压迫时,更想自己做主,拿回主动权。

2、父母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方法不正确

父母反对孩子的要求,都是以为孩子好,希望孩子顺利,但这其中也会因过于想要得到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忽略了孩子的真正的感受,造成相反的结果。

当孩子想要和父母亲密时,如果父母用了不正确的方法,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变的委屈也害怕。

3、孩子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消极适应性的孩子,他的需求其实是变化的,有时可能是他想要玩,但妈妈的要求,就让他玩的需求变成了分享。

“这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说话

如果父母的要求与孩子自身的需求不冲突,那么几乎每个孩子都愿意听话。

如何减少消极适应

一、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想法会影响情绪,这样就会影响行为。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想法,多换位爱考,如果父母能够知道孩子为什么要,或者为什么不愿意,这样就会更理解孩子,也可以用另一种更好的方法去面对孩子,让孩子积极适应。

二、给孩子时间

父母要相信,孩子可以做到,他们有时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大多是因为她们不需要,或者没有看到之后的结果,接纳失去,克制冲动这都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过程,需要耐心。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行为有一点向积极方面转化,或者孩子的阻抗情绪变的少一些,这说明孩子正在改变,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内心。

三、可以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经常夸奖孩子,“你很好”、“我相信你”、“你可以的”等等,这样的积极情绪,除了可以孩子得到父母的尊重和鼓励,还可以从中汲取力量。

“这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不,他只是不敢外向,不敢说话


四、善用逻辑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中定义了逻辑结果,即父母人为安排,让孩子体验不良行为的后果。

当父母面对孩子不想做的事情时,可以用适当的逻辑,帮助孩子转变,但要慎用城府,否则很容易会让孩子和自己陷入争吵中。

著名学者朱光潜说道:“ 人一半是外力造成的,一半也是自己造成的”,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解读自己、解读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被称之为“性格”的东西。消极的性格与后天环境有关,也就是说,积极的性格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小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去帮助,去培养,有些事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但有些事也需要家长教会孩子,但不是每个孩子都愿意听,这时就需要家长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孩子,根据孩子的当下的情绪等,让孩子自身愿意主动接受,能不用惩罚就不要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