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于“内向”,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注意这两点,孩子更优秀

相信大家都曾见过这样一种场景:人们夸奖一些外向的孩子时,会说他们聪明伶俐,将来会有大出息;而对于内向的孩子,总会被下意识的定义为乖巧、听话、但却缺少灵气。我们经常也会听到有些家长,有这样的忧虑:“我们家孩子这么内向,不爱说话,可怎么办啊。”

一次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有位妈妈就向我诉说了心里的担忧,因为自己的孩子十分内向,腼腆怕生,所以,她很担心孩子以后的人际交往和发展。

孩子过于“内向”,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注意这两点,孩子更优秀

的确,在见到孩子的时候她确实是比较慢热的,总是话语很少,问一句就答一句,从不主动发言。后来我叫她和我一起做游戏,她也是慢吞吞的半天也不想参与其中。

我相信这类孩子生活中并不在少数,家长总是诚惶诚恐,想方设法的把孩子往“外向”的道路上推,“你看看你们家的xxx多爱说话,多好啊。”大人越来越喜欢强迫孩子“外向”,鼓励他们当众表演,建议他们逢人说话。

孩子过于“内向”,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注意这两点,孩子更优秀

渐渐的,仿佛 “外向”是称赞的标签,是好的品质。“内向”的孩子总是不如“外向”的好。

不得不说,这是多么大的偏见啊。多么没有格局的人,才会自以为是的给孩子贴上这些标签,不爱说话、性格懦弱、木讷胆小、不善交际……

相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是希望他们表现的勇敢、大方、活泼。但这些健康的品质并非是外向的孩子才具备的。勇敢不是流于表面,是遇到困难的坚定和不退缩;大方更不是表面的能说会道,而是稳妥自得,举止得体;活泼不是话多,是热情阳光,有兴趣爱好。

孩子过于“内向”,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注意这两点,孩子更优秀

哪一项是我们“内向”的孩子做不到的?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性格本就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是他们获得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每种性格有各自不同的魅力,有差别,但无优劣之分。“内向”并不代表不聪明,更不是性格缺陷,内向性格的人,更容易专注自己的事情,更容易独立思考,往往内心更容易强大,他们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代表他们没有想法,反倒往往比外向型的人,思虑更缜密周全。

“第一大投资原则,是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这是被称作股神的巴菲特曾说过的话。

巴菲特从小性格孤僻,总喜欢一个人。但他有许多的兴趣爱好,高尔夫、举重、乒乓球等等。他勇敢坚毅,参加帆船比赛总是独自练习最久。正是因为他这种独立思考的性格,与众不同的思考和行动才能取得与众不同的业绩。

孩子过于“内向”,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注意这两点,孩子更优秀

《爱因斯坦传》这本书中有一句话:“当内心沉静,思考不受外界影响时,想象力才能驱使他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所以,内向只是表面的东西,跟孩子将来的成就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内向更不是劣势和缺点,它有时可能是上天赐予孩子的礼物,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去爱护它,尊重它。

那么面对内向的孩子,家长应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呢?

记得小时候我也是一个内向的孩子,直至今日,我仍然会记得家人和朋友,推搡着我在陌生人面前,让我说话的场景。长辈们聊天时,总是一脸愁容的诉说着我在家是多么的内向。在某一个成长阶段,我以为只有外向的孩子才是受喜爱的。

孩子过于“内向”,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注意这两点,孩子更优秀

由此可见,家长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可能会给年幼的孩子留下不好的阴影,乃至自卑的种子,而正确的做法应当注意这几点。

1、不乱贴标签,贬低内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大人给“内向”贴上贬义的标签。内向约等于木讷、胆怯、懦弱、孤僻的失败型人格,而备受喜爱的往往是交友广泛的外向型人格。

但其实有相当多的人才自小就是内向的,如诺贝尔、比尔盖茨、巴菲特甚至是网红总统普京等等,他们的成就世界瞩目。有数据调查显示,世界上成功者甚至内向型比外向型还要多,所以家长根本不必担心自己内向的孩子不如别人,更不要给他们贴上子虚乌有的贬义标签。

孩子过于“内向”,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注意这两点,孩子更优秀

2、可以创造条件引导孩子表达自己,但不要强迫他们“外向”。

内向的孩子往往思考的更多,更敏感。家长平时要多关注他们,可以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要强求他们变得外向,因为内向不是病。就像有的孩子喜欢一起热热闹闹的玩,有的孩子则喜欢独自看书思考。

如果家长强行“改正”孩子内向这一“缺点”,只会不断消耗他们内在能量,让他们疲于应付找不到自己。甚至自我怀疑,在细腻敏感的心底产生自卑。

孩子过于“内向”,并不是一无是处,父母注意这两点,孩子更优秀

其实孩子们都没有错,人本就有不同的性格,内外向并不能代表情商、智商的高低,家长们千万不要偏激的看待“内向”,给无辜的孩子们带来伤害。每一个孩子都有他们各自的魅力和优点,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需要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而不是因为孩子是内向的,就给他贴上“腼腆”“害羞”或者“不懂礼貌”这类标签,更不能强迫孩子与陌生人交谈,在或者为了培养孩子外向的能力,让他当众在人面前表演,强制他们组织一些社交活动。

这些做法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成效,只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和反感的情绪,同时在心里深处都是满满的负能量,孩子又怎能健康的成长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