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一個永遠無法落葉歸根迴歸故鄉的皇帝

提起嘉靖皇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奸臣嚴嵩,他擔任首輔期間,殘害忠良,朝政汙濁;或是想到海瑞冒死向嘉靖皇帝上書,說他不上朝,導致天下汙吏橫行、民不聊生、水旱頻仍、盜賊遍地,氣得嘉靖皇帝連忙讓人去抓捕海瑞;或是想到“壬寅宮變”,嘉靖皇帝當時差點被幾個宮女勒死,可謂千古奇談。

嘉靖皇帝:一個永遠無法落葉歸根迴歸故鄉的皇帝

不同的史書對嘉靖皇帝的評價不同,甚至差異很大,有的認為他是中興之主,使得大明王朝的巨輪繼續前行;有的認為他埋下了大明王朝滅亡的種子,導致了明朝的衰亡。跳出這些不同的評價,我們可以從一些更加貼近嘉靖皇帝生活和思想的角度來看他,例如他的發跡歷程、他對故鄉的尊崇、他的鄉愁等等。

中國人重視鄉土,鄉土是自己年少時所在的地方。老百姓安土重遷,不願意遠距離遷徙,因為遷徙會遠離原本熟悉的環境;官員崇尚衣錦還鄉,做官離職之後,往往是榮歸故里並安享生活;一些皇帝也重視鄉土、思念家鄉,只是他們已不可能再過普通人的生活罷了,嘉靖皇帝便是如此。

一、龍飛湖廣:南方出了真天子

嘉靖皇帝其名為朱厚熜,諡號為明世宗,是明代實際在位的第十一位皇帝。他的父親叫朱祐杬,是明孝宗弘治皇帝的同父異母弟弟,同弘治皇帝的關係很好。成化二十三年,朱祐杬被封為興獻王;弘治七年就藩湖廣安陸州(現湖北省鍾祥市周邊);正德二年,嘉靖皇帝出生於安陸州的興王府。雖然朱祐杬共生了兩男四女,但大兒子和兩個大女兒都早夭,故嘉靖皇帝成為了獨兒子,也成為了長子。

據《皇明通紀法傳全錄》記載,嘉靖帝出生時,藩王府出現一道紅光,之後直衝天穹,同時黃河一下也變得清澈了,天上出現了很多祥雲。這些記錄聽起來荒誕不經,應是後人附會的,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嘉靖皇帝崇信道教、重視這些所謂的“祥瑞”(即好兆頭)。嘉靖皇帝從小就很聰慧,他父親教他背誦經典和學習義理,他很快就學會了。在父母呵護下,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在學習上頗有天賦的少年,將來也會成為藩王的繼承人,或許他的一生也就這樣了。但此後兩個事件的發生,使得他的命運出現了鉅變,改變了明朝的帝系繼承,也間接改變了明朝的國運。

正德十四年,嘉靖皇帝的父親去世了,王墓被選在了安陸州松林山,朱厚熜戴孝治理王府事宜,後來,他被破例允許提前繼承藩王之位。想來他的運氣已經很好了,然而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天下人最羨慕的事情竟然讓他遇見了。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南巡玩耍時不慎落水染疾,當年便駕崩了。正德皇帝膝下無子,這一情形是明朝建立以來從未遇到的,沒辦法,皇帝寶座總得有人去坐,於是內閣首輔楊廷和同正德皇帝生母張太后商量,決定讓年少的朱厚熜繼承皇位。他們把朱厚熜選為繼承人,是認為朱厚熜年齡比較小,會比較聽話,且他的父親已經去世了,朱厚熜當皇帝不會有後顧之憂。

很快,司禮監太監、內閣大學士等一波人來到了安陸州,迎接朱厚熜去北京當皇帝。但是根據要求,朱厚熜必須先去北京,之後朝廷再接他母親前往。朱厚熜淚流滿面,不得不辭別生母,啟程前往北京。

二、皇權至上:父母名號不容更改

到達北京,楊廷和等想讓朱厚熜(此時還未即位,故以真名指代)以太子的禮節進入紫禁城,朱厚熜雖然年幼,但是認為這樣並不合理,畢竟遺詔寫的是讓自己繼承皇帝,而不是成為太子。在朱厚熜的強烈抗議下,他以天子的禮節進入了紫禁城。後來,他的母親也來到了北京,朝臣又讓他母親以王妃的禮節進入紫禁城,朱厚熜再次提出了反對意見。

後來,朱厚熜終於明白大臣們為什麼會這樣了,因為張太后和大臣們希望朱厚熜過繼給弘治皇帝,以弘治皇帝兒子的身份繼承皇位,即繼續維持弘治皇帝這一帝系,而朱厚熜則不能再認自己的父母為父母了,只能稱呼自己父親為伯伯。這下徹底惹毛了朱厚熜,他直接告訴楊廷和,他不想當皇帝了,要跟母親一起回安陸州。

朱厚熜很聰明,他可不想放著皇帝不當,而是以退為進,逼得楊廷和等人讓步,果然不出所料,楊廷和等人後來還是逐漸讓步了,朱厚熜父母的名分也越來越隆重。

在楊廷和同嘉靖帝較量的過程中,嘉靖帝越來越感受到皇權的威嚴和強大了,越來越意識到自己是權力無邊的皇帝,可以決定他人的生死,意識到自己不必都按大臣們的意見去處理朝政,於是,嘉靖帝網羅了一幫親信大臣,如張璁、桂萼等人(議禮派),同楊廷和等大臣(護禮派)開展鬥爭,最終當然是嘉靖皇帝取得了勝利。

嘉靖皇帝:一個永遠無法落葉歸根迴歸故鄉的皇帝

楊廷和被迫退休後,站在楊廷和身後的大臣們也變成了一盤散沙。嘉靖三年,“議禮派”集聚在紫禁城左順門哭喊,讓嘉靖皇帝認弘治皇帝為父親,嘉靖皇帝絕不退讓,讓錦衣衛抓捕和杖責這些大臣,直接打死了十幾人,剩下的人全部負傷回家了。從此,再也沒有大臣可以集聚起來跟皇帝作對了。嘉靖皇帝也懂了,天下他最大,大臣不聽話就打屁股!

嘉靖七年六月,嘉靖帝命人頒佈《明倫大典》,對楊廷和等人強迫自己認弘治皇帝為父親的言行作了嚴厲批判,把自己的相關諭旨及支持自己大臣的奏疏彙集成冊,頒佈天下,讓全天下人知道自己對孝道的堅持,知道那些反對自己的大臣的言行是多麼的荒謬!

三、造福家鄉:明代“三都”變“四都”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他當了皇帝之後,把老家改名為鳳陽府,並在這裡建設中都,算上南京和北京,明朝有了“三都”:南都南京,北都北京,中都鳳陽。朱元璋給老家升格,合情合理,不給一些實惠,怎麼好意思說這裡出了皇帝?所以,朱厚熜當上皇帝之後,也開始複製明太祖的那一套,給自己的老家貼金加瓦。

知道嘉靖帝想給老家貼金,一些阿諛奉承的臣子便提議直接把京師遷移到安陸州,這算是學習永樂皇帝把京師遷到藩王府所在地。嘉靖帝不傻,遷都不是說說玩的,更何況那時明朝財政“囊中羞澀”,相比永樂皇帝時窮多了,哪裡有錢搬遷呢!不過,嘉靖帝硃筆一圈,把安陸州升格為了承天府,府城所在地為鍾祥縣,“鍾祥”二字為嘉靖帝賜名,即“祥瑞所鍾”之意,意指有福的地方。

看見嘉靖皇帝對家鄉的事情很重視,也很孝順生母蔣太后,廣平府教授張時亨這個小官想拍馬屁,嘉靖十一年,他建議說:“應該把嘉靖皇帝出生之後的年號全部改為鍾祥某年,廢止正德的年號,同時讓嘉靖皇帝的母親垂簾聽政,嘉靖皇帝在母親面前行太子禮。”前半部分的建議本來也沒啥,不採納即可,而後半部分的建議,讓皇帝改為太子,實在是犯了大忌,觸怒了龍顏,嘉靖皇帝立刻命人把他逮捕,嚴厲處分。

後來,嘉靖帝還是覺得自己家鄉級別不夠高,便在這裡設立了興都留守司,重兵駐紮以保護家鄉和他父親的陵寢。賜名“興都”,意味著嘉靖皇帝把承天府當作了陪都。參照陪都級別,承天府硬件、軟件全部大升級,不知不覺,明朝從“三都”變成了“四都”。此外,嘉靖皇帝還命大臣編撰了《興都志》和《承天大志》這兩部史書,詳細記載了興獻王和嘉靖帝在承天的言行事蹟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

四、衣錦還鄉:明代皇帝最後一次南巡

興獻王墓原本只是個藩王墓,隨著嘉靖皇帝皇權的鞏固,便逐漸被升格為帝王陵,後來被賜名為“顯陵”,如今被稱呼為明顯陵。據記載,顯陵前前後後修了四十多年,耗費了數十萬兩白銀。

嘉靖皇帝:一個永遠無法落葉歸根迴歸故鄉的皇帝

嘉靖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每逢清明節百姓祭祖之時,自己卻不能親臨拜謁明顯陵,因為實在離得太遠。既然自己已經是皇帝了,嘉靖帝心想:把生父陵寢遷到北京不就得了?嘉靖皇帝讓大臣們討論遷陵之事,當時為禮部尚書的夏言說:“興獻皇帝的體魄已經埋葬很久了,如果我們貿然打開陵墓,怕是洩了陵寢的靈氣,恐怕興獻皇帝也不願意這樣啊!”嘉靖帝怕自己好心還被冠不孝的名聲,便暫時放棄了遷陵。

嘉靖十七年底,嘉靖皇帝生母蔣太后去世了,太后生前說:“兒子啊,請你務必把我跟你父親葬在一起。”嘉靖皇帝謹記遺囑,便決定把明顯陵遷到北京大峪山。但是承天府那邊來報,說顯陵玄宮滲水被淹了,恐怕難以搬遷。嘉靖皇帝聽了十分傷心和驚訝,承天是自己的發跡地,顯陵是生父的陵墓,不能讓老父親黃泉之下安息心很不安,便不顧大臣們反對,決意帶領夏言、嚴嵩等文武百官南巡承天查看明顯陵情況。

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在承天府多次拜謁了明顯陵,還帶領文武百官舉行了多項禮儀活動,之後他還特地給當地官民下了一個白話詔書,他在詔書中說:“承天是我的家鄉,是我的發跡地,可惜我的父母都去世了,我心裡實在很苦啊。我很羨慕你們,畢竟還有父母在身邊。鄉親們,希望你們能夠珍惜父母在世的時候,好好孝順他們!”嘉靖皇帝臨走時,特地頒詔免去了承天府三年的田稅。回到京師後,嘉靖帝最終決定把蔣太后的梓宮放入承天的明顯陵同興獻王合葬。

嘉靖皇帝此次南巡承天,不小心成為了明代帝王最後一次南巡,雖然他的哥哥正德皇帝很喜歡南巡,去了好幾次,但嘉靖皇帝不愛遊山玩水、只愛修道齋醮,所以這次去了承天之後,他便沒有再去了,即便後來他曾多次想再去。可能是自己的後代遺傳了他的性格,他的孫子萬曆皇帝也不愛遠行去遊山玩水或體察民情。到了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時,後金已經崛起,且後金軍隊還時不時到北京周邊搶掠,所以這些皇帝即便想出來轉轉,也沒有機會了,周邊實在太不安全了。

五、身患重疾:欲落葉歸根而不得

嘉靖皇帝在南巡時寫了不少詩賦,他在詩賦中讚揚了家鄉的美景和風水,認為龍飛之地承天是自己的福地,希望家鄉能夠保佑自己。

世宗雖然貴為皇帝,但是他的內心其實是脆弱和孤獨的,他的母親在世時,他非常尊重母親,在精神上十分依賴。因為生母也在紫禁城,所以當時他還能把紫禁城當成家,一些言行多少會受到母親的監督。但是蔣太后去世之後,嘉靖帝似乎覺得紫禁城沒有了當年的溫暖,成為了冷冰冰的建築。按道理,母親去世了,還有妻子和孩子陪伴,可是,嘉靖帝跟好幾任皇后的關係處的不好,以至於被史家評價為“刻薄寡恩”,皇后一換再換,他對夫妻情誼不太有信心了。早年好不容易生了幾個兒子,但大部分早夭了,這些對他的打擊太大了。

嘉靖中期,雖然嘉靖帝身邊有幾個兒女陪伴,不過他的內心依然感到孤獨。後來他索性長期離開紫禁城,跑到北京西苑去“修道”和“靜攝”了。在那裡,他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那裡,他可以在宗教活動中寄託自己的精神,並祈求長生不老。

然而人終有去世的那天,嘉靖帝也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嘉靖帝的身體也越來越差了,到嘉靖四十五年,他得了重病,他似乎感覺到這次疾病的嚴重性,他覺得自己可能熬不過去了。御醫們急得焦頭爛額,然而嘉靖帝的病情並無好轉。嘉靖帝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熬過去,他忽然想到:“我出生和成長在承天,家鄉給自己帶來好運,使自己成為了皇帝,而且還做了四十多年,遠遠超過了他之前的皇帝。家鄉既然能給我帶來好運,也一定可以治癒自己的疾病,所以應該去一趟承天。”同時,他又想:“萬一自己好不了,還能到顯陵同自己的生父拜別,退一步講,即便自己在承天駕崩了,也算是落葉歸根,即便自己最終還是要葬在北京天壽山中。”

嘉靖皇帝:一個永遠無法落葉歸根迴歸故鄉的皇帝

為了給自己南巡承天找藉口,世宗也是費勁了腦汁,他說:“我的病老不好,說不準去明顯陵拜謁、在承天取藥、感受家鄉的水土就好了。”他還說:“這次我回去就不用勞師動眾了,大家也不用迎送我,準備一個可以臥躺的御轎,我躺著回去。”當時為內閣首輔的徐階說:“皇帝如果要取藥,我們可以差人去取。您現在身體太弱了,經不得路途的顛簸啊”。無可奈何,身體孱弱的嘉靖皇帝已經不能一意孤行決定南巡了。不久,嘉靖皇帝又找到了新的南巡藉口,他說:“承天地區遭受了洪災,聽說地方在維修王府的時候,搜刮百姓財物,搞得民怨沸騰,所以我要親自去看一下,說不準因此我的病就好了。”徐階再次勸阻說:“現在天下並不太平,北部邊疆也經常有戰爭,您現在身體又弱,可不能不顧江山社稷啊。”

嘉靖皇帝的心願最終沒有實現,所以他的心情也不好,時不時跟身邊的太監念起家鄉。沒過多久,嘉靖皇帝在想回故鄉卻回不去的遺憾中去世了。他的孫子萬曆皇帝等,雖然也知道自己的爺爺生長於承天府,也對承天府給予了關照,但是那裡畢竟不是自己生長的地方,北京才是自己的家,所以就沒有慾望去承天府這個龍飛之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