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华: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国家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现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语境中,生态环境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宗旨和任务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但不仅仅限于资源环境的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来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我们曾经历过人定胜天的豪放年代,也曾经历过生态失衡的痛心岁月,而今正在走向重构并演绎生态文明建设逻辑的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之一。

也就是说,在这一新时代,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总体布局和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贯穿性特征。

林建华: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方国家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现代化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态产品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红线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安全要有底线约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山水林田湖草”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建设要有系统性;生态制度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文明要依赖制度建设;生态时代理论,其核心要义是,生态建设决定文明,等等。

在生态文明建设逻辑重构的框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极其重要而坚实的支点。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在层层递进的逻辑演绎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抓手。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就是说,要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其重心在金山银山,在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说,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冲突时,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其重心在绿水青山,在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说,人类有生态需要,而绿水青山能够满足这一需要,其重心在和谐、在共生,其核心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绿水青山之于人类,具有无可替代且不能复制的重要地位。绿水青山是生态环境的浓缩性概念。要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在宏阔的逻辑演绎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在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探索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的现代化不应是也不会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走的人与自然对立斗争的现代化道路,而必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这是我们对现代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新认知。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在悠远的逻辑演绎中,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方向。其核心要义,就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协调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既保证当代人的发展权,又保证后代人的发展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还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中国共产党人重构的生态文明逻辑彰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和理性,旨在提升保障中国生态安全、全球生态安全的自觉和自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命共同体视域下的《资本论》生态思想研究”(批准号19BKS009)、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摘编于北京日报2019年09月30日《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监制:刘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