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禮葬”為“身後事”減負

獨家專稿

在各地農村,紅白喜事是“本家”展示經濟實力、道德水準的重要時刻,尤其是在喪事的操辦上,舉辦規模直接關係到當事人“盡孝”的程度。喪葬操辦形成了攀比之風,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山東省沂水縣推行“惠民禮葬”改革措施,將殯葬服務作為公益產品,當地群眾不花一分錢就能辦好逝者“身後事”,不僅為百姓減輕了經濟負擔,也節約了大量土地等社會資源,是利國利民的雙贏之舉。

農村70%-80%的陳規陋習,都集中在殯葬環節,“以前辦個喪事,需要三到七天時間,花費普遍在兩三萬元。”這是臨沂市辦喪事的基本標準,不少鄉鎮村民都暗自嘆息“死不起”。薄養厚葬、裝棺再葬、大操大辦、攀比炫富等現象屢見不鮮,既浪費了土地和木材,也耗盡了財力和精力,有的人為了辦一場所謂體面的葬禮耗盡了家財,甚至負債累累。殯葬費用已成為百姓一筆很大的經濟負擔,殯葬改革是擺在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沂水縣2017年推行“惠民禮葬”改革措施,實行“全免費”殯葬服務,把逝者“入土為安”的全部費用納入政府公共服務範疇,面向城鄉所有居民全部免費。有數據統計,這項改革,為沂水縣每戶家庭平均減負2.5萬元左右,節約土地600多畝、節地率90%以上,節省木材2萬多方,實現了惠民殯葬全鏈條覆蓋城鄉居民。可見,當地政府花錢既為百姓辦好了“身後事”,又節約了大量土地、木材等資源,一舉兩得,當然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沂水縣百姓普遍認為,政府主導殯葬方式好於過去,相互攀比之風被有效遏制。對於公墓安葬,大部分村民也都很支持。為讓這項改革暖人心,在“惠民禮葬”基礎上,沂水縣又順應鄉風民俗,增加儀式感,用舉辦“追思會”和逝者道別。“惠民禮葬”推行兩年來,沂水縣新去世人員全部進入公墓安葬,徹底杜絕了散埋亂葬,從根本上實現了綠色殯葬,效果十分明顯。可見,政府實實在在為百姓服務,不僅增強了傷害公信力,也為移風易俗奠定了良好基礎。

我國是人口大國,逐步邁入老齡化社會,年死亡人口的數量日益增大,喪葬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不但會成為綠色發展的短板,也會導致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沂水縣“惠民禮葬”改革做出了一個很好示範,值得各地借鑑和大力推廣。此外,對移風易俗選擇樹葬、草坪葬、花葬和海葬等生態葬的,政府部門還可以給予逝者親屬一定獎勵或補助,以激勵和倡導更多的民眾選擇不佔地或少佔地的生態葬方式。總之,期待各地政府通過推廣殯葬惠民改革,大力推行殯葬新風尚,真正為生者減負,讓逝者安息。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19年11月中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