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民眾猶未覺醒——《阿Q正傳》

曾經一度很喜歡魯迅先生的作品,喜歡他文字的戲謔,反諷,以及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調侃背後,深深刺痛人心的社會現實。

在他眾多的優秀作品中,《阿Q正傳》是我讀的次數最多的。早年接觸到它的時候,覺得有點晦澀難懂,甚至不知所云。然而不知不覺地讀過幾十遍之後,漸漸覺得越來越有趣味。

《阿Q正傳》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辛亥革命前後,雖然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以及上層社會已發生了顛覆性的改變,然而生活於最底層的普通民眾卻還茫茫然一無所知。

革命尚未成功,民眾猶未覺醒——《阿Q正傳》

阿Q這個小人物,是當時那個時代眾多底層民眾的代表,也是匯聚了眾多國民性格特點的一個角色,看似很特別,實則再普通不過。他身上體現著劣根性、奴隸性,他對革命心嚮往之,卻又不知何為革命,他在所有挫折面前,乃至最後被殺頭之前,都會用他慣用的精神勝利法來麻痺自己。這些阿Q身上體現出的林林總總,最終都在告訴我們,革命尚未成功,民眾猶未覺醒。

全書基本上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將一個完整的阿Q呈現在我們眼前,也藉此引導讀者漸漸感悟到作者想表達的核心思想。讓我們認識到了在革命的前提下,底層民眾是什麼模樣,革命離成功還有多遠。

接下來,讓我們從幾個方面來看看這個核心思想是怎麼一步一步體現出來的。

阿Q的生存狀態和他的精神勝利法

阿Q是一個連姓名都無從知道的,靠打短工維持生活的窮苦小人物。文中說,需要做工的時節,人們會想起他,但是想到的只是做工而已。到清閒的時節,人們甚至連阿Q這個人都記不得了。他就是這麼個存在感極低,雖然有時候被誇“真能做”,實則卻一無是處,甚至總被閒人戲弄的可憐人。

這樣的可憐人想要活下去,必須要有自己的法子。阿Q很自尊,但是卻得不到尊重,怎麼辦呢?和人打一架?吃虧的又總是他。漸漸的,他擁有了一種方法,可以讓自己快速的開心起來,那就是精神勝利法。

這是一種屢試不爽的好辦法,不論是阿Q被人揪住辮子磕頭,還是被假洋鬼子的哭喪棒暴打,或者是好不容易贏了錢卻莫名其妙一無所得……任何類似的讓阿Q不痛快很丟臉的情形,他都能利用這種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完勝,然後飄飄然開心的喝酒去了。

但是這種看似很神奇的精神勝利法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阿Q會將其運用的爐火純青?

其實,如果阿Q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得到基本的尊重,他的訴求能夠得到周圍人的重視,哪怕是能夠被平等的看做一個普通人,他也會活的更加正常一些。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他是個連姓氏都不配擁有的下等人。因此,他只能不斷的用精神勝利法麻痺自己,也只有這樣,他才能擁有活下去的力量。

革命尚未成功,民眾猶未覺醒——《阿Q正傳》

很可笑,也很可悲。像阿Q這樣的小人物其實並不是個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為什麼?

舊中國底層民眾生活的苦不是他們本身引起的,而是長久以來層層壓迫逐漸形成的。一重又一重的階級壓迫,把他們按到了最底層,一代一代的傳遞下去,讓這種奴隸性的心態根深蒂固的紮根在了他們心裡。最後演變成不是別人看底自己,而是自己本就是這麼低賤,不是別人不尊重自己,而是低賤至此的自己本就不配被人尊重。

但是被人打壓,被人瞧不起,被人不公平對待,這些情形無論如何都會造成人心裡的不痛快,久而久之,精神上的自我麻痺就變成了底層民眾活下去的一種基本技能,他們依靠精神勝利法讓自己快活起來,因為現實中不可能去反抗,也只能換個法子讓自己自尊起來。

阿Q就是這種人物中的一個典型案例,然而又因為他沒有家,沒有固定工作,他似乎比起那些打長工的,有家小的人們更加多了幾分低賤,因此,阿Q的處境更艱難,心態更不平。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他聽到革命黨來了,看到趙太爺這樣的大人物也怕起來的樣子,就心嚮往之,一心一意想要投身革命了。

阿Q眼裡的革命以及為何假洋鬼子不讓他革命

阿Q想要革命,並不是他突然長了見識,意識到了革命的意義。其實在他眼裡,革命是什麼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他總覺得,所有的人都怕,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事情,我阿Q也革命了,連趙太爺都會怕我,這樣想一想就會洋洋自得起來。

當阿Q決定要加入革命了,他就開始不自覺的幻想起來,他眼裡的革命就是去搶劫,心心念念惦記著各種他先前夢寐以求卻又求之不得的物件兒。他覺得革命了,就可以把它們都搶回來,革命就是理所應當的搶東西。

這當然是大錯特錯的,然而阿Q卻理所當然的這樣以為著。當我們覺得阿Q的想法愚蠢,見識淺薄的時候,再看看未莊其他的人,究竟有幾個能真正領會革命的意義的?又究竟有幾個是真正徹底又正義的投身革命的?

假洋鬼子和趙秀才算是未莊的文化人,然而他們所謂的的革命卻是建立在牟取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們相約去靜修庵的那次革命了,打碎了“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龍牌,搶走了觀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爐,暴打前來阻擋的老尼姑……他們的革命不過如此。

革命尚未成功,民眾猶未覺醒——《阿Q正傳》

阿Q知道了這件事,不但沒有覺察出任何不對的地方來,反而遺憾自己未能參加,於是便鼓足勇氣想要去找假洋鬼子,請他允許自己加入革命。然而受過教育留過洋的假洋鬼子,並沒有真正的讓頭腦充滿積極的現代思想,在他的腦海裡,階級地位貧富差距依然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像阿Q這樣的下等人怎麼配和他一起革命呢,必須要把他打出去才行。

阿Q參加革命的夢想破滅了,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他不知道革命會帶給他什麼,也不知道他加入革命會意味著什麼,他只是一直憑自己的想法去理解革命,甚至到他最後被抓捕,被審判,被殺頭,他也沒搞清楚怎麼回事。

阿Q死後一切照舊,革命的道路還很漫長

阿Q是被當做替死鬼抓走的,被抓的時候還在迷迷糊糊的睡覺,審他的時候不但沒有意識到要自保,反而憤憤不平的表明他要革命的立場,並抱怨那天的事件沒有叫上他。由於“證詞”的“合情合理”,阿Q在生平第一次拿筆畫押之後,就被拉去遊街、槍斃了。

阿Q是個十足的倒黴蛋,糊塗蟲,被人拿來當替死鬼,雖然的確很可憐,但也有他的必然性。畢竟,還有誰比阿Q更適合當這個替死鬼呢?每日裡自己口頭上叫囂著要革命,其實並沒有任何的實際行動,然而最終卻被真的抓去槍斃了。

遊街的時候,阿Q意識到自己快要被殺頭了,他可能是有點怕,然而剎那間,他便成功的使用精神勝利法使自己坦然起來。人群中,他看到了吳媽,想唱上幾句,然而最終卻還是沒有唱。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了半句話,引來了一陣喝彩,然而吳媽也並沒有注意他。

阿Q看著那群喝彩的人們,思緒卻回想起四年前見到的一隻餓狼,眼神裡又兇又怯,閃著鬼火。而這次他看見的卻是比餓狼還要可怕的眼神,可以咀嚼他的話,他的皮肉,以及皮肉以外的東西,甚至是靈魂。

阿Q感受到的這一切,才是作者最想闡述的東西,才是最可怕又最可悲的東西。最需要被拯救的這群看客們,卻是帶著怎樣的思想來觀賞這個美妙的殺戮現場的?所謂的革命,路人們又能理解幾分?

一個阿Q死去了,世界沒有絲毫的改變,只是舉人老爺沒有追到髒,趙秀才上城報官被剪了辮子……然而世人的看法呢?阿Q自然是壞的,被槍斃的怎麼可能不是壞人,然而槍斃並沒有殺頭好看,而且這個阿Q遊街的時候都不唱戲的,這個熱鬧看的不過癮。

革命尚未成功,民眾猶未覺醒——《阿Q正傳》

《阿Q正傳》對於我們的意義遠甚於小說表面所講述的這個故事,阿Q是個特例,但也具有廣泛的影射作用。革命的過程就是思想不斷深化的過程,廣大的民眾不理解不接受,革命就不會是成功的。

小說所講述的時間線是辛亥革命前後發生的事情。載有舉人老爺箱子的那條船半夜裡到了未莊,這個時間正是武昌起義後不久的時候。按道理說,這個歷史事件對當時的中國是有著天翻地覆的影響的。然而去到未莊這樣的小地方,看看阿Q這樣的小人物,竟覺得於他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魯迅先生也是深深地發現了這個問題,革命的不徹底,民眾的意識還停留在舊社會,革命的思想並沒有波及到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然而這群人才是最巨大的群體,才是被壓迫的最痛苦的階層,才是最需要被拯救的那群人。

《阿Q正傳》無疑是一部有價值的好作品,雖然時過境遷,如今的我們已經遠離了書中所描寫的那個混亂時期,但是和平年代仍需自省,歷史像是一面鏡子,透過對歷史事件的反思,對書中人物性格的考量,能夠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不盲目樂觀,也不妄自菲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