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供给侧改革

2015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糟糕的局面之一。

中国经济的管理,一直有宏观调控一说,而宏观调控主要面对的局面是经济过热,也就是说,是总需求过大而供给相对不足。

但是2015年开始,中国面临着新问题,就是经济增速换档导致总需求不足而总供给较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产能过剩。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015年增速快速下行,CPI甚至在2015年出现单月低于1%的情况,PPI则在负区间里运行快两年了。

需求的惨淡使得经济发展增速下行,15年GDP增速从7入6,更重要的是,上游行业(煤炭、钢铁等)的行业亏损已经让企业不堪重负,这时候,需要调整宏观调控的思路,非常之时需非常之策,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

从根本上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供给结构,减少无效供给,使之符合当前经济的需求结构。

供给侧改革主要在三个方向上寻求突破:

制造业、房地产和金融业。

而在这三个方向上,灵活的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最终呈现了不同的结果。

在制造业,主要是针对煤炭钢铁等偏上游的行业,采取了行政限制供应的措施。本来正常的供需曲线是这样。

回望供给侧改革

在人为的压低供应之后,变成这样。

回望供给侧改革

所以,你应该明白,即使是需求相对稳定甚至变低,在供应大幅受限的情况下,价格也会大涨。当然这种政策性改变供需曲线的能力,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具备。

这就是上一轮煤炭钢铁等黑色系行情的原因。

但是这样做有一个后果,那就是上游的价格,其实对应的是下游的成本。所以你会看到这一轮供给侧改革一个非常直观的情况:上游的大型企业(主要是国企)的行业集中度和话语权快速提升,直接导致的,是下游企业盈利的快速恶化。这些下游企业不仅仅是民企,也包括国资的发电企业和机械制造。

所以你会看到:16年以来,股票市场上核心资产涨的最好,中小盘股跌跌不休,而债券市场的违约主体(主要是中小民企)数量快速上升,就是这种效应的直接体现。这些牺牲是不是值得,目前还很难说。

而且这轮供给侧改革产生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导致了16年以来工业品价格走过了一轮周期。

为什么现在PPI同比一直在负区间,是因为前期涨的太快太凶导致的高基数,使得现在工业品的价格看起来并不低,但是同比涨幅一直起不来。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未来两年的CPI,现在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这么高,当然会导致目前的CPI快速上行,但是2020年下半年、2021年的情况会恰恰相反,此时的高基数会让彼时的CPI很低甚至有转负的可能。

小煤窑小钢厂能贡献税收,能吸收就业,但是不代表正确的方向,只能被淘汰,这种改革的阵痛是我们必须经历的。

因为15年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前提下,供给的全面过剩,所带来的是整体制造业的亏损程度和幅度不断加深。

在最坏和很坏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

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房地产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015年底已经接近负区间了,上一次接近转负还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

考虑到房地产及其关联的上下游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乃至国民经济的影响,必须有所改变。

但是解决房地产处理的方式又不一样,如果说制造业的方式是压制供应,房地产的解决方式是扩大需求。

具体方式是压制一二线的需求,释放三四线的供应,并且通过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方式,让三四线具备购买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轮房地产周期持续这么时间,目前仍然看不到结束的迹象,主要是由于三四线的房地产持续高烧不退。

现在房地产的问题基本解决,市场整体平稳而且去化周期很短,但是代价是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恶化,所以居民消费增速下行的趋势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而这轮房地产景气周期持续时间越长,接下来的下行周期就越煎熬。

在制造业和房地产的问题基本解决以后,金融供给侧改革隆重登场。

金融供给侧改革,其实是和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是相反的。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结果是整个产业链的利润逐步向上游集中,把成本向下游转移,上游舒服下游难受,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将金融体系的利润,向实体经济转移,让金融机构难受。

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及地方政府的债务化解问题。

这个过程,一定是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非常难受的问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的负债端成本逐渐增高并且不稳定,资产端的收益又逐步下行,这种利差收窄的过程,是金融机构很多年没有经历过的。

躺着赚钱的日光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我们看到,现在处理问题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的步伐逐步加快,金融机构的行业集中度也会逐步上升,中小金融机构的日子,可能只会越来越难过。

回望这轮供给侧改革,抓大放小仍然是主旋律,只不过换了方式,得与失有目共睹。

经过这轮改革,有些企业确实是变大了,但是有没有变强,还有待时间验证。

巧合的是,日本在上个世纪70年代也搞过供给侧改革,在经济增速换档期选择转型,并逐步崛起为制造业强国。

日本当时面临的背景竟然和我们惊人的相似:房地产长周期出现、刘易斯拐点出现、滞胀阴云密布、低端制造业盛行,最终日本政府选择供给侧改革,结果是成功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供给侧改革还在持续,对于投资者来说,能做的只有顺势而已。

广告:解析投资APP,一个很好的投资学习平台,各位朋友有兴趣可以下载,感谢!

回望供给侧改革

回望供给侧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