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套方案可改写阿登战役结局?失去利用价值的德军无人能救

1944年12月10日,希特勒在拥簇者的欢呼中登上了前往西线的火车。那会儿,德国的日子已经很不好过,柏林已在盟军和苏军的双重夹击下变成对手的囊中之物,德国许多重要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军事部门已经开始转移,因此,元首在这个节骨眼上外出,自然会带给人一种“出逃”的感觉。然而,此时的希特勒仍幻想着能够扭转局势,他叫嚣“要重走条顿骑士走过的路”,承诺“会同将士们一起站在前线”。

另一套方案可改写阿登战役结局?失去利用价值的德军无人能救

虽说当时德军的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国防军的将军们大都不抱希望了,但普通民众还是很吃这一套,数以万计的德国青年奋勇参军,全国上下的士气再一次变得高涨起来。就在奔赴西线的途中,希特勒给手下60多位高级军官发出密令:立即到“鹰巢”中报道。将军们以为接下来将面对的事情会和往常一样,忍受着元首无休止的埋怨和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当他们到达掩体后,立即察觉到情况有些不太对劲儿。

这次会议的气氛与以往截然不同,负责警戒的党卫军官兵们神色严肃,面对进进出出的元帅和将军们,他们的脸上非但没有多少尊敬,反而还一本正经地要求诸位解除武装。随后,将军们被领到一个会议室里,这个房间的布局也很奇怪,它并不像是一间作战指挥室,长椅被整整齐齐地摆成一排又一排,乍一看像是一间教室。彼此间还没来得及寒暄,希特勒便走了进来。

另一套方案可改写阿登战役结局?失去利用价值的德军无人能救

元首的状态看上去十分不妙,他的双手抖个不停,看上去病恹恹的;语气中充满疲惫,昔日那个演讲时充满激情、目光锐利的战争狂热分子消失了,只剩下一名目光空洞的普通老人。然而,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希特勒策划了一场一旦成功则很可能改写历史进程的军事行动,它被称为“莱茵河卫兵”作战计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阿登反击战。

阿登战役身上有许多光环,其中最耀眼的一顶莫过于“二战德军精锐的谢幕演出”;人们对这场分量极重的战役大概都颇为熟悉,也常常讨论“一旦成功,德军是否能够翻盘”这样的话题。简单地将,这套作战计划的核心就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突破盟军防线,强渡马斯河,夺取盟军的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把盟军一分为二,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然后再转头来对付苏联。

若在二战德国的鼎盛时期,这一计划恐怕能够造就经典一幕,然而,此时的德军俨然已成强弩之末,一鼓作气后便很难再维持高强度攻势。咱们今天暂且不谈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入手,看看“莱茵河卫兵”计划究竟有多少可行性。

另一套方案可改写阿登战役结局?失去利用价值的德军无人能救

据与会者后来回忆,在咱们刚才提到的那场会议上,元首变得语无伦次,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絮絮叨叨地重复着自己昔日的辉煌。虽然将军们听得一头雾水,但谁也不敢做哪怕一点小动作;会场的气氛已经压抑到了极点,人们生怕挠痒擦汗这样的小动作,都会让紧张的卫兵掏出枪顶到自己的脑门上。直到会议尾声,希特勒才在漫长的停顿后说:“我已做出决定,我们将在西线采取进攻。”

这句话如晴天霹雳,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以龙德施泰特为首的一批国防军老将。

龙德施泰特曾这样评价阿登战役:“这种极具雄心的计划在当时是不切实际的,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另外,我们的士兵也不相信自己能够到达安特卫普港。但我们无法与元首争论,因为那根本没用。”实际上,“莱茵河卫兵”计划一直被视为曼施坦因1940年计划的小翻版,元首也没指望这场战役能获得多大的军事胜利,而是希望以惨痛的伤亡和一次规模足够大的合围,令盟军不得不寻找机会同德国停火;一旦失去了来自西线的压力,德国工厂的生产力将会极大恢复,德军也能够腾出手来继续同苏军纠缠。希特勒甚至幻想,美英说不定会把德国当对付红色势力的枪,彼此暗中媾和,这对德国而言岂不是重大利好?然而,许多因素注定了他的种种打算必定不会实现。

另一套方案可改写阿登战役结局?失去利用价值的德军无人能救

首先,国防军将领们对这次攻势的态度大多比较消极,就拿龙德施泰特和莫德尔来说,这两位是“莱茵河卫兵”计划的头号唱衰者。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将领都认为这样贪婪的计划不但不能扭转局势,反而会加速德国的败亡;与其浪费有限的兵力和资源搞如此不切实际的冒险,不如做点更实在的。因此,一个被称为“小解决方案”的作战计划应运而生。在这套方案中,诸多将领提出让德军优势兵力迂回马斯河,在列日地区对盟军20个师形成合围,以此为筹码迫使盟军停战。不过,希特勒认为这样的计划一是震慑力不够大,二是无法彻底改写战局,仅能延缓德国失败,这与他的野心背道而驰,于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如今,有人认为“小解决方案”比“莱茵河卫兵”计划看上去更有可行性;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前者一早就在盟军的防备中,一旦发起便注定失败。

在理想状态下,两套方案孰强孰弱还有讨论的余地,然而当时的德军兵力和补给都十分有限,装甲部队的燃料更是得省着用。在这种情况下,不是德军选择怎样的局势,而是局势反过来替德军选择结局。其实,即便是阿登地区的美军一度吃瘪,局势岌岌可危,但美英手中仍牢牢掌握着主动权,甚至可以说是“选择权”:盟军当然可以选择暂时同德军休战,但这要取决于德军的“利用价值”。此时,东线的苏军正大兵压境,当希特勒四处抽调部队和物资支援西线时,古德里安曾向前者汇报了苏军兵力,甚至连有哪些部队都标出来了。谁知面对手下将领的劝说,他非但不作任何考虑,反而大骂对方“肆意散播失败主义情绪”,指责“夸大苏军攻势是自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虚张声势”。

另一套方案可改写阿登战役结局?失去利用价值的德军无人能救

在盟军这边,所有将领都清楚,拿下柏林时迟早的事情,真正的威胁是苏联。此时苏军不但规模大得可怕,官兵作战素养更是大幅提升。倘若德军仍能同苏军缠斗,留住德国坐看二虎相争,自己最后捡个便宜也并非不可。问题是,盟军高层认为此时的德军已经彻底失去了制约苏军的实力,不趁早消灭纳粹德国便是给苏军继续西扩留时间;拖得越长,苏联的威胁便越大。因此,“趁早消灭德国”符合美英利益,这也是后来盟军不惜一切代价支援阿登地区的原因;在绝对的实力差距之下,任何技巧都是空谈,希特勒以为自己吃准了美英的弱点,他实际上大大低估了对方的决心,这也注定了德军两套作战方案都必将失败。

不过客观地讲,德军在阿登战役中玩弄的手段还是相当令人佩服。

另一套方案可改写阿登战役结局?失去利用价值的德军无人能救

在战役前夕,德军就派了超过2000名间谍渗透到敌军后方大搞破坏,剪断电话线、弄乱路标、到处埋雷,搞得美军草木皆兵。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小国,德军不但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还想出了“用干草铺路以消除坦克噪音”的法子。在行动开始前,德军虚构了一个“第25集团军”,并以其名义不断发出和接收“停止进攻,守卫帝国”的假情报。德军的自导自然可谓是以假乱真,盟军对破获敌人情报还欣喜不已,调兵遣将试图一举歼灭“第25集团军”。与之相对的是,约25万德军蠢蠢欲动,阿等地区的美军只有4个师的兵力,还没有任何防备。

为了增大胜算,希特勒把他手头仅剩的党卫军精锐都拉到前线,包括“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帝国师”、“霍亨斯陶芬”装甲师等大名鼎鼎的德军王牌。虽说陆军只前进了约32公里,离既定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但他们的表现已足够惊艳。有趣的是,空军在此役中又一次充当了“猪队友”:戈林曾承诺过凑出3000架战机支援陆军,然而他最后也才兑现了800架而已。

另一套方案可改写阿登战役结局?失去利用价值的德军无人能救

“莱茵河卫兵”计划究竟是一次自杀还是一场奇袭,这个话题至今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丘吉尔对此显然研究得更深一些。他在自己的著作《二战回忆录》中提到:“德军的行为颇像‘我们明知危险而又甘冒这种危险’……这一行动除规模较大和速度与武器不同以外,很像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突袭普拉岑高地,切断和破坏奥俄联军的迂回运动,并突破其中央阵地。”他认为,虽然连不少德军统帅都怀疑“莱茵河卫兵”计划的可行性,德军最后也输得很狼狈,但它确实称得上是一份“天才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