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做人吃透“敬恕”二字,子孫興盛百年

曾國藩:做人吃透“敬恕”二字,子孫興盛百年

今曰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凌我,凌我之子孫。

有人說,按照立功、立德、立言這“三不朽”標準,中國5000年曆史,一共產生了2個半聖人。

前面兩個聖人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而最後半個聖人則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的曾國藩。

但是,比起個人的功名榮辱,曾國藩更加為世人稱道的是其傳承百年的治家之道。

曾氏兄弟五人的家庭,綿延至今將近200年,傳至第八代孫,共走出有名望的人才240多人

曾國藩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曾紀澤是著名外交家,二兒子曾紀鴻是著名數學家。

孫輩中,曾廣鈞23歲即中進士。

第四代,曾約農、曾寶蓀均是大學校長、教育家。

第五、六代遍佈海內外,大都學有所成。

香火延續至今已是第八代,期間沒出過一個廢人,更沒出過一個紈絝子弟。

其中的秘訣,無非曾國藩在其誡子書中留下的兩個字:

作人之道,聖賢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曾國藩:做人吃透“敬恕”二字,子孫興盛百年

01

一曰敬

曾國藩在《挺經》中,曾經和孩子們說過一個故事。

老家的荷葉塘住著一位老人,一天,家裡要邀請貴客,老人便讓兒子到街上買些酒菜。

可兒子挑著一擔空籮筐出去,一直到日落西山還不見回來。

老人心急自己出門去找,卻在半路的一丘水田田埂上看到奇怪的一幕:

兒子擔著一擔東西站在那裡,在他對面也站著一個挑擔子的人。

兩人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一動不動。

老人一陣氣急,連聲呵斥兒子:

“家裡等你的酒菜,你卻像個死人一樣地站在這裡,到底要做什麼?”

兒子委屈地說:“他不讓我過去。”

老人馬上對那人笑說:“兄弟,你放他過來吧!”

那人怒道:“你好偏心,你為什麼不叫你兒子下田,放我先過去呢?”

老人耐心地回到:

“兄弟,你人高,他人矮,再說你是雜貨,他是吃的東西,你的貨可以沾水,他的貨不能沾水。”

這一番解釋,對面那人不僅沒有接受,反倒是越發生氣了:

“他小我大,他應該要讓我,我不能讓他。”

老人見狀無可奈何,只能自己脫去鞋襪道:

“罷,罷,只有我下田了。”

那個人見老人這麼做,心裡過意不去了,連忙喊:

“既然老丈這麼費事,我就下到水田裡,讓你把擔子挑過去。”

說完便立刻下到水田,讓出路來。

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尊重是相互的。

人就是這樣,你對我態度傲慢,那我也絕不能吃虧。

但是一方若是表現出敬意,對方一定會以敬意回報。

《曾國藩家書中》曾言:“富家子弟多驕,貴家子弟多傲。”

官宦人家子女容易沾染上驕矜的習氣,生出傲驕的心理,輕視別人。

曾國藩強調“敬”在治家中的重要性,就是因為他深知驕矜之氣在導致一個家庭敗落上的影響,而敬畏之心,正是戒除驕躁的成家之本。

曾國藩教育子弟:“修身以道,修道以人,修人以孝,修孝以敬。”

對待親人時敬愛,才能家庭和睦。

對待他人時敬重,才不招惹禍端。

對待事業時敬畏,才能穩步提高。

曾國藩在《誡子書》中寫:

“主敬則身強,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

將心比心,一個人懂得尊敬他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所以,“敬”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家族的成家之基。

曾國藩:做人吃透“敬恕”二字,子孫興盛百年

02

二曰恕

曾國藩常言:“善莫大於恕。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

一個人,以寬恕自己的心態去寬恕別人,則與他人的交情會越來越深,朋友也會越來越多。

以責備他人的心態來責備自己,則可以使自己過錯越來越少。

做好“恕”字功夫,朋友多,人緣好,路也會越走越寬。

曾國藩為官一向求才若渴,因此也有被人忽悠的時候。

一次,一人冒充校官,上門拜見。

曾國藩見這個人言詞伶俐,中間論及用人須杜絕欺騙事,也說得頭頭是道。

於是大喜,對他說:“你可到軍營中,觀我所用之人。”

第二天見了一眾將領,此人煞行介事地對曾國藩說:

“軍中多豪傑俊雄之士,但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

曾國藩急忙問是何人?

此人立馬推舉出塗宗瀛和郭遠堂。

這兩個人都是軍中翹楚,曾國藩認為此人頗有眼光,便待為上賓。

不過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職位給他,就暫時派他督造船炮。

沒想到幾天後,此人竟然攜帶鉅款,逃之夭夭。

貪汙公款可是大案,屬下建議立即通緝此犯,曾國藩默然良久,嘆口氣,擺擺手,說:

“算了,算了,由他去罷。”

眾人不解,曾國藩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

過了幾天,手下人追問他為什麼不發兵追捕。

曾國藩道:“此人不過是為了區區錢財,若是追捕得緊,必然逃到太平軍中,反為不美。這事就算了吧。”

蘇東坡言,進退自如,寵辱不驚。

其實指的是一種做事的策略,話不說盡,事不做絕,凡事留有餘地。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誡語中說:

“今日我處順境,預想他日也有處逆境之時;

今曰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以盛氣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孫。

常以‘恕’字自惕,常留餘地處人,則艱難少矣。”

做人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後路。

誰都有難唸的經,誰也不會完美無缺,都有無奈,沒有人保證一生得意,說不定有一天,拉你一把的,正是你嘲笑的人。

史學家錢大昕說過一句話:

“誹謗自己而不真實的付之一笑,不用辯解。誹謗確有原因的,不靠自已的修養進步是不能制止的。”

器量闊宏,使我們能檢點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種智慧。

不但是對自己缺點的正視,也是對自身力量的自信。

相交以誠,大度寬容,遇事不走極端,不僅使曾國藩提升了人格魅力,還減少了樹敵。

更重要的是和諧的人際關係,也使得世人對曾氏一族的支持和真心相助。

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歷史的關鍵時刻,曾家都能逢凶化吉、綿延發達的重要原因。

曾國藩:做人吃透“敬恕”二字,子孫興盛百年

道光二十九年(1849),身在京城十多年,在事業上高歌猛進的曾國藩,內心卻沒有表面看上去那麼風光。

在當年寫給弟弟們的家書中,他流露出關於家族傳承的無限焦慮:

“吾細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

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充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

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

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

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

家族傳承最重要的不是財富,不是知識,而是德行。

“敬恕”兩個字是曾國藩留給後世子孫的作人之道,更是曾氏一族立德、立業,人才輩出,傳承不絕的基礎。

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化的社會,願我們亦能謹守“敬恕”二字,從修身成人開始,成為自己和家人積攢行走世間的底氣。

與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