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鋒:有中國質感的管理

  • 本文為《激盪2019:“羅馬廣場”上空的雲——“華夏基石e洞察”2019年度管理大師文選》序
  •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彭劍鋒:有中國質感的管理


一、持續成功的企業皆贏在尊重常識

華為贏在哪裡?華為的成功沒有秘密,我認為華為贏在長期價值主義導向,贏在對常識的尊重。

所謂長期價值主義,就是摒棄短期投機、撈浮財的思維,堅持以客戶價值為中心,追求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具體體現在:

1.具有長期目標價值追求,追求可持續盈利能力,堅持自己堅信的,相信自己相信的;

2.做好產品與服務,致力於贏得客戶忠誠,追求品牌長期價值增長;

3.安然踏實耕耘的長期主義心態,等得及,耐得住寂寞,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耐心;

4.為未來長期發展捨得投入,捨得在人才、技術、管理等軟實力上加大投入;

5.創造陽光利潤、享受坦蕩生活,願意付出守法與規則成本;

6.構建利他共生的產業生態,承擔相應社會責任;

7.尊重人性,追求人的發展績效,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

8.變革創新的文化,不斷自我批判,實現自我超越。

所謂贏在常識,就是尊重常識,將常識做到位。常識看上去簡單,似乎誰都懂,但做起來很難。華為的成功,某種意義上是尊重常識的成功,但更重要的是華為將常識進行到底、做到底。比如,做企業要產品領先,這是一個常識。而要產品領先,就要加大研發的投入,華為就每年從銷售收入裡拿出10%以上的份額砸在研發上。近10年華為研發投入4800多億,從而實現了華為產品與技術的全球領先。再如,做企業要專注、要聚焦,要將核心產品做到足夠規模,才會有規模優勢,這也是常識。但許多企業就是死在盲目多元、不專注、過度投機上,而華為就是專注於通信領域,不做投機生意,堅持長期價值主義。又如,老闆要捨得分錢分權才能聚天下人才為我所用,這也是一個常識。但很多企業家真到分錢分權時,就心疼錢,捨不得分權,而任正非的成功就在於捨得讓利,善於分權,分錢分到人才心跳,分到員工心疼老闆、感恩老闆。常識有時會反人性和考驗人性,所以許多人恰恰難以按常識去做。很多企業的失敗,其實都是犯了常識性錯誤,沒有將常識做到位。我們不否認許多失敗企業並不是敗在沒有追風口,沒有模式創新,而是敗在違背經營管理的基本常識與規律上。

二、過去30年有兩種力量推動中國企業成長

客觀來說,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企業創造的增長奇蹟讓世界驚歎和敬畏,但在軟實力上,尤其是在技術與管理水平上,我們與世界仍有相當差距。中國到現在還沒有形成系統化的獨創管理理論與方法體系。我們基本上完成了單一的模仿創新,進入了結構化融合創新階段,正向原創創新階段邁進。管理學更是如此,但我們欣喜的看到,在中國企業的成長實踐過程中,已積累了一些獨具中國特色的管理最優實踐,如華為的“灰度管理”與價值管理循環,阿里“六脈神劍”文化與政委制,海爾的“人單合一”自主經營體。這些在中國企業實踐中創造的理念、工具和方法,既具有前瞻性,又具中國特色。

管理學對中國企業的推動,我認為主要來自兩種力量。第一是來自中國學者對西方管理知識的翻譯與介紹,以及中國企業家本土化的管理實踐。第二種力量來自西方諮詢公司。西方的諮詢公司是真正把西方成熟的工具、方法引入到了中國。國外諮詢公司全面進入中國是從90年代開始的,尤其1997年以後,最早來的有麥肯錫戰略諮詢、Hay(合益)等,華為1997、1998年引進了合益的任職資格體系。還有一些人力資源公司如Mercer(美世),及90年代末進來的IBM和埃森哲諮詢,還有五大會計事務所。它們實實在在地把很多系統的工具、方法介紹到了中國,從組織到戰略,教會了中國企業家很多現在耳熟能詳的東西,如任職資格、IPE職位評估、KPI、綜合平衡積分卡,以及波士頓矩陣、波特的競爭戰略、矩陣式管理、事業部、集團管控等等,這些都是國外諮詢公司帶進來的。

三、失敗企業的經驗教訓是管理學的富礦

成功企業的優秀實踐固然豐富了中國的管理學實踐和理論,我們也要重視研究失敗的企業,它們的經驗教訓也豐富了中國管理學實踐和理論。改革開放中,值得深入研究的失敗企業,我認為第一個就是年廣久的傻子瓜子,它從七八十年代就開始經營,僱傭的員工達到上百人,而且最早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最早做了渠道建設,應該說中國當代私營企業的品牌之父是傻子瓜子。

失敗的國有企業和代表人物,還要說到石家莊造紙廠的馬勝利,他是國企的第一個承包者。回溯到80年代,那時國企改革有“三制”——股份制、租賃制、承包制。當時石家莊造紙廠瀕臨破產,馬勝利貼出一份承諾書,保證承包經營後,每年能給廠裡賺多少錢。

在失敗者當中,牟其中是一個很突出的人物,老牟現在也七八十歲了。他最早是搞貿易的,以物易物,他應該說是開拓了“走出去”國際化道路的先行者。在改革開放進程中,馬勝利和牟其中還開創了收購兼併的經營模式,馬勝利就是因為收購兼併的國企太多了,他最大的瓶頸是敗在了組織能力上,敗在管理上。牟其中我認為也是敗在管理上,雖然很多管理理念他是有的,但是他沒有團隊,內部管理混亂,這樣的企業做不大,而且肯定會出問題。

失敗的企業家中,在做產業價值鏈整合上最有思想的是德隆集團的唐萬新,唐萬新最早提出了從農場到餐桌全產業價值鏈整合的思想。中國的營銷體系建設,離不開做保健品——三株口服液的吳炳新,他最早搞深度分銷,最早自建了龐大的滲透到終端的營銷網絡體系。還有紅桃K的謝聖明,他們都對中國的營銷體系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他們的企業後來做失敗了,但他們是中國式管理實踐與理論的先行者,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有功之臣。失敗企業家對中國管理也是有很大的貢獻。大家對他們不要只是批判,他們的經驗教訓能夠為企業實踐提供鮮活深刻的教材。管理學的一個特點就是,經驗教訓本身也是財富。管理學的創新是漸進式創新,不是顛覆式的,改良和進步是建立在豐富實踐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的。


彭劍鋒:有中國質感的管理


四、量子思維帶來認知變革與管理模式創新

雖然我們說優秀的企業往往贏在對常識的尊重,但在不確定的質變時代,做企業的常識也在發生變化,尤其到了物聯網時代,我們需要“認知革命”。未來社會不是簡單的物聯網,而是以人為核心,以人的價值創造為核心的價值物聯網。人與物、物與物之間實現無縫鏈接,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一個價值創造者,而且在信息對稱以後,對每個人、每個價值鏈接結點、每個價值創造過程,都會做出精準的核算。

我認為首先在管理上,未來不會再有能偷懶的人,不會再有能搭便車的人,因為那時候每個價值過程都能精準地記錄、核算,在未來社會,人的信用無價,價值創造過程可追溯,非價值創造者會被識別出來。

未來的社會中,人不再受組織的約束,你只要有能力,別人就會來找你,尋求與你的能力和價值進行鏈接,如果你沒能力,就沒有人跟你鏈接。未來是一個價值社會,每個人都將成為個體化勞動者、個體化價值創造者。

價值創造能力越強的人,來與你鏈接、協同的人就越多,你的價值能量越大,周邊匯聚的價值和能量也就越大,整個社會由此實現個人價值創造和輸出的最大化

過去我們認為企業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未來這個過程可能出現斷點,不再是一條連續、平滑的曲線,會出現突變,優秀企業會呈現指數型的成長,商業模式會出現顛覆式創新。這就對企業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家必須具有創新思維。

線性思維正在被生態思維取代,生態思維的特點是跨界、融合,它是灰度思維,是量子力學所說的態疊加思維,企業與所有利益相關方、與整個社會是融為一體的。如果用量子思維來認識世界,用量子原理來認知新事物,你會有一種腦洞大開的感覺。人類已經進入了全新的量子認知和量子技術應用時代,在應用層面,現在已經有了量子計算、量子工具、量子通信、量子衛星、量子材料、量子隱身等。

怎樣去理解世界的複雜性與多重性?量子力學態疊加理論告訴我們:A狀態與B狀態的相加,也是物質世界的常態。從這個理論視角,就很容易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尤其是當今這個不確定時代的特點:不確定性與確定性並存,傳統與現代交融,創新與守恆並行,野蠻與文明交織,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混序。

量子物理學認為,相關性才是宇宙真正存在的本質,關係造就現實,關係是這個世界真正的本體。這是具有革命意義的當代思想發現,是對大千世界極為深刻的洞察。

在知識經濟與互聯網時代,人的價值創造能量更為強大,逐漸成為可與貨幣資本相匹敵的企業價值創造的主導要素,其重要性與日俱增,由此引發組織與個體關係的強烈碰撞。今天企業管理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員工的能力、意願與組織發展需求不匹配,價值創造活力不足,激勵效果下降,價值觀難統一,員工忠誠度低等,究其根源,問題都在於工業文明時代形成的組織與人的關係已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

不同的能量之間會產生難以預測的組合變化,會發出各種新事物,蘊含強大的潛在力量。從亞洲到全球,在高科技和新商業模式的推動下,人類社會正處在風雲際會、瞬息萬變的特殊歷史階段,中國企業需要新的量子管理思維:重視每一個成員,將每個員工看作獨特的能量球,激勵員工在互動和協作中發揮創意,對知識型員工的激勵,要從外向性激勵(薪酬與約束)轉向內向性激勵(自主與成就感),同時要敏於傾聽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優化和調整產品與服務。

我們需要有新語言體系和新思維來認知變革的企業管理模式,解讀新的商業模式,真正洞察消費者新的需求。未來的管理哲學應該是基於量子原理的管理思維。對於量子思維我曾總結了這樣八個原理:態疊加原理、測不準原理、量子糾纏原理、波粒二象性原理、對稱性資源配置原理、能級躍遷原理、能量球聚集原理、小熵原理。這些原理對於我們思考企業的文化與戰略、產品與市場、組織與人,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模式與方法論。量子思維可以給我們一種新的想法、新的動力,幫助我們學會提問、深入認識自我,教會我們尊重去多樣化,多中心,用堅韌而謙卑的態度領導企業,做到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用量子管理思想經營的企業。

在量子管理思維下,企業推崇變革與創新,構建動態有序的開放式組織,尊重個體力量和話語權,注重自我驅動、使命驅動,強調組織自身的生命力,倡導利他的商業模式與利他文化。

五、禪宗思想或許可成為後工業時代認知變革的智慧之源

我曾試圖梳理中國禪宗智慧與現代管理的契合之處,我認為,中國先秦文化與禪宗智慧與後工業文明的管理認知是十分契合的。禪宗思想可成為後工業時代“人是組織的核心”管理哲學的文化之源,禪的精神、禪的智慧可為企業突破傳統管理的困境闢出一條光明大道,為變革找到破解之方。如禪宗的整體觀、系統觀,生死一體觀,活在當下、與時俱進的生存智慧,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利他共生的生態思維,追求專注、簡單、極致的工匠精神,對後工業文明的新管理思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

未來企業組織的發展趨勢,一方面是組織運行越來越精準與理性,另一方面越來越富有人性化特點。禪宗思想正是關注內向性價值的。禪強調清淨自性,重視修煉內心世界,以實現人生的超脫之境。禪崇尚簡單、直接,奉行自然法則大於人為法則。禪的精神灌注於器物,實現了細節的極致與整體簡潔的完美融合,宋代藝術品至今難以超越,無論是瓷器、書畫,還是木製傢俱,細節簡約而極致,流動著寧靜、透徹的禪意,蘊含著細膩的情懷。企業的經營管理也如此,如果過度強調製度、規則,過度強調他律,就會離人性越來越遠,日益失去內在的動力與執行力。所以我們提出,要把握規律,抓住關鍵,化繁為簡,簡中求變,以“人才價值本位”替代“官本位”“資本本位”,使人與人、人與組織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切直接,使組織協同更加高效順暢。

在生態經濟時代,我們強調利他取勢,強調人性的尊重,禪宗就是講“心”的,講自我超越。禪宗講“放下”,這個放下不是無為,而是有為的放下。有些企業家對“放下”二字讀偏了,放下不是什麼都不幹,不是你放下企業去遊玩,這是庸俗化的解讀。禪宗的放下是放下遮蔽本心的執念,頓悟明性,實現自我超越,不是讓你不做事,而是依從潔淨的本心去做事,在更高的精神層面上幹事業。

在日本,禪極為深刻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和經濟發展進程。企業經營最核心的工作是經營人,經營人最難的是心性的修煉,最高層次的管理是對人心智的開發,最長遠、有效的激勵方式是對人超越性的心理層次——成就感的激勵。日本當代企業精神的奠基人鈴木正三(1579-1655),結合當時日本社會由混亂走向秩序的過渡時期的特點,提出“心知佛”的概念,即佛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人”,“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大人之覺’”,鈴木以此喚醒了日本民眾對自我心靈的認知、對充實內在的渴求。

“工作坊就是道場”,禪賦予了工作以神聖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最高層面的對人性、人心的經營和開發。禪的文化、禪的精神其實一直都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生產生活中,它早已是中國人精神底蘊中極為核心的一個部分。今天大家常說的“工匠精神”,並不是日本民族文化中原有的東西,中國早在2300年前就有對“工匠精神”的描述,中國也曾經是世界聞名的擁有頂尖技術與極致工匠精神的工藝藝術品大國。

“禪的真理在於實修”,它源於中國人所具有的實踐精神與知行合一的心學理念。我們也一直強調,管理就是實踐,實踐是最偉大的老師。禪對管理學的意義在於它強調實踐,超越了二元對立的理論學說,這都與管理學的問題導向、實踐導向相通。我們說管理是一盤永遠下不完的棋,就是說管理的問題產生於實踐,解決辦法同樣產生於實踐,離開實踐,別無解脫管理困惑之法。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禪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管理智慧之學。

鈴木大拙在《禪學入門》裡對“禪是什麼”有一段精妙的描述。他說:“禪打開人的心眼而得見那周行不息的偉大奧秘;它打開人的心量,在一彈指間領受時間的永恆和空間的無限;它讓俗世生活猶如在伊甸園裡漫步一般,而一切靈性的造就皆不假任何教義,直指那蘊藏在我們自性裡的真理”。蘋果、Google都特別推崇禪文化,它們的企業精神都強調自我超越,從而超越時代,創造世界,而禪的本質也是要人超越一切成規的羈絆,回到生命實相,從內在去生活和感知世界,踐行更高層次的心靈追求。

工匠精神、敬業精神、淡我利他精神在中華文化中從來不曾湮滅,它一直都在那裡,猶如在歷史的深處散發溫潤光澤的珍貴古器,等待著人們在重商社會的物慾喧囂中靜下身心,去親近它,在有質感、有溫度的生活實踐中去體會人對勞作的恭敬,對本真價值的迴歸。

—————————

華夏基石e洞察(微信號ID:chnstonewx):由我國人力資源管理泰斗、諮詢業開拓者、《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的彭劍鋒教授領銜,資深媒體人及企業文化諮詢專家宋勁松先生聯合創辦,我們努力提供最具原創性、思想性和實踐意義的管理文章,是中國頂尖管理智庫平臺和原創中國管理思想策源地。權威、理性、睿見,高級管理者必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