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榕樹和沙灘寫自然筆記!大鵬“自然課堂”秋季班開班啦

11月9日

2019年美麗大鵬“自然課堂”秋季行活動

走進大亞灣核電基地

來自大鵬華僑中學、大鵬中心小學

一群“愛畫畫”的學生

在百年古榕樹下和長灣沙灘上

以“大亞灣核電基地之秋天自然筆記”為主題

展開了樂趣盎然的

生物多樣性探秘之旅

在榕树和沙滩写自然笔记!大鹏“自然课堂”秋季班开班啦

大鵬啟動特色公眾自然教育行動

“自然課堂”系大鵬特色公眾自然教育行動之一,旨在提升了市民生態文明素養,展示美麗大鵬生態文化的培育成果,為深圳創建自然教育之城作出大鵬探索。

大亞灣核電基地是大鵬新區首批生態文明宣教體驗中心(自然學校),2019年8月7日,全國核電行業首份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大亞灣核電基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報告》發佈。報告稱:大亞灣核電基地動植物物種超過200餘種,其中陸地上發現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植物8種,包括變色樹蜥、白鷺、牛背鷺、鳳頭鷹、普通鵟、領角鴞、蟒蛇、禾雀花等,周邊海域發現國家二級保護的石珊瑚種類7種。

在榕树和沙滩写自然笔记!大鹏“自然课堂”秋季班开班啦

活動首先參觀了核電科學館,瞭解中國核電事業的“大亞灣故事”。在公關中心門口,大家還認識了一塊有故事的石頭——大亞灣核電站奠基石:1987年8月7日,大亞灣核電主體開工奠基,奠基石取自大亞灣核電 站核島底部的基岩,上有李鵬的題字。如今,這塊奠基石還留著當年勘探時鑽井打的孔,成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歷史的重要見證。

自然“筆記”核電“百年榕光”

這支自然探秘隊伍登上了觀海亭,一覽大亞灣核電基地的山海美景,與大亞灣核電站合影。

一路認識簕杜鵑如何“智慧”地用亮麗的葉子“招蜂引蝶”,感受桉樹的葉子像風油精般的味道。

在榕树和沙滩写自然笔记!大鹏“自然课堂”秋季班开班啦

接著,自然課堂設在古榕樹下。這棵有著150多年的榕樹,是基地年長的原住民,原為大坑村村口的風水樹,從它樹枝上向下生長的垂掛“氣根”,落地入土後成為“支柱根”,柱根相連,根深葉茂,形成遮天蔽日、獨木成林的奇觀,成為基地景點“百年榕光”。為感謝村民對核電站建設的支持,為他們留下美麗鄉愁,每年重陽節前後,大亞灣核電運營有限公司會邀請村民前來探望,一起拍拍照,與榕樹敘敘舊。

圍坐在樹下,當老師指導大家通過觀察古榕樹的葉子、氣生根、樹皮,分享了榕果與榕小蜂共生的故事,之後指導大家從時間、地點、天氣、記錄人等要素進行科學記錄。“到戶外做自然筆記,並不等同於純粹的寫生。我們不要是要把它畫得很美,而是要客觀反映你看到的自然事物。”

當大家都紛紛拿起筆時,自稱不會畫畫的大鵬中心小學的王宇豪,仔細地觀察和觸摸著樹幹和氣根,並將觀察記錄下來:葉子聞起來有一股巧克力味帶著清香。而他的同學謝雨欣則機智地將榕樹葉塗上綠色,拓印在紙上,完成了一份獨特的自然筆記。

隨行的大鵬中心小學教師曾偉霞表示,自己作為老師還是家長,都被自然課堂吸引了,它通過聽、看、觸摸、聞等多角度,帶著孩子們認識大自然,喜歡上大自然,這是與孩子天性很一致,以後自己會多帶學生和女兒走進大自然,感受它的美與快樂!

長灣海灘“潮間帶”課堂

中午1時,大潮退出,長灣海灘的潮間帶露出水面。在深圳大學客座教授、“潛愛大鵬”專家王炳老師和志願講師呂慶梅的指導下,一起探秘“潮間帶”神奇而隱秘的生物多樣性。

長灣海灘珊瑚石比較多,大家很快便發現有蜂巢珊瑚、濱珊瑚、鹿角珊瑚、薔薇珊瑚、刺柄珊瑚等。潮間帶是大氣、水和岩土圈的三圈交匯點,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這裡大大小小的潮池裡、礁石間生長著豐富的貝類和螺類,有著各式斑紋的奧萊彩螺,藏在珊瑚石裡的寬額大額蟹及各類寄居蟹,像小蚯蚓的刺沙蠶,還有被切斷還能再生的渦蟲……

在榕树和沙滩写自然笔记!大鹏“自然课堂”秋季班开班啦

“它是什麼,能吃嗎?”走灘中,這群好學的“吃貨”總是問。對此,王炳老師笑著回答:大多數都是能吃的,只是它們這麼可愛、這麼美,我們忍心吃嗎。”觀察中,一隻扇蟹吸引了大家,王炳老師給大家科普,這是季節性的毒蟹,從安全的角度最好不要吃它。

不過,根據大亞灣核電基地生物多樣性報告,基地堅持定期對該海域的魚、藻類、貝類等海洋生物進行跟蹤取樣檢測,目前均未發現人工放射性核素。

草地自然筆記分享

嫁戚是礁石的清道夫,經它“清洗”乾淨之後,珊瑚、牡蠣就可以在附著在上面。青梅老師將一隻發現的嫁戚放在一名同學手上,讓她感受它的蠕動。同時,還通過“色卡海灘尋寶遊戲”,讓大家在觀察中瞭解到海灘不只有生物多樣性,同時也是多彩的世界。

“石螺趴在石頭上……”用心的觀察讓大家的自然筆記迅速“進階”,在最後的草地自然筆記分享環節,大家通過遊戲,傳閱和欣賞了每個人的作品,加深對當天自然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大鵬華僑中學初一級的蘇綺雯說,自己以前只知道有珊瑚、貝殼、螺,不知道其實他們還有那麼多不同品種和名稱,老師說因為海洋的汙染,珊瑚每年都在減少,所以我們行動起來保護海洋,從自已做起,不要將沙灘上的貝殼、螺帶走,即使他們有的死去了,但它們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的家,也可以變成養分迴歸海洋。

【記者】陶清清

【通訊員】陳碧霞 劉寧寧

【作者】 陶清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