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上的“劇團”,探祕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一口道盡千古事

十指操弄百萬兵

八弦寰宇集一藝

袖裡乾坤日月升

扁擔上的“劇團”,探秘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說起布袋戲,邵陽人一定不陌生

每逢節慶、婚嫁、祈豐收、保平安等風俗活動時

都能看到布袋戲的身影

扁擔上的“劇團”,探秘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藝人挑著戲擔在鄉村演出

一塊土色土香的藍色印花布

一張普普通通的方桌

時而出現在村口

時而出現在碼頭

時而又在渡船上

時而又來到家裡

扁擔上的“劇團”,探秘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解放初布袋戲在船上演出場景

邵陽布袋戲

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個四平方尺內的藝術

到底有何瑰麗之處?

走近這個扁擔上的“劇團”

出邵陽古城往南走30裡,有條山溝叫東田衝,東田衝的深處有座小山村叫燕窩嶺。燕窩嶺四周群山環抱,山溪潺潺,鳥鳴蝶舞,林密花豔。小山村土磚青瓦,民風古樸。全村百十來戶人家,清一色姓劉。就是在這個與世隔絕,景色迷人的世外桃源裡,世世代代傳承著一種稱為“布袋戲”的古老藝術。

布袋戲古稱“傀儡子”,學名“布袋木偶戲”,它是中國古老木偶戲的一個重要分支,因表演藝人藏身於布袋圍成的戲臺內,用雙手錶演套戴在手指上的小木偶表演戲文而得名。其最大的特點是:“圍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運三寸傀儡,金鼓喧闐,詞白則用叫顙子,均一人為之”(引自清初文人李鬥《揚州畫航錄》),所以,民間又稱“布袋戲”為“獨角木偶戲”或“指頭木偶戲”。“布袋戲”歷史悠久,源流長。據前人考證:源出於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衰於民國。

扁擔上的“劇團”,探秘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在古戲臺上表演“布袋戲”

邵陽“布袋戲”因留存傳承於湖南省邵陽市而得名,至今已有350年的歷史,它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特殊的戲劇表演形式,它集木偶技巧、戲劇形式、表演技藝於一體,充分顯示了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的豐富多彩和民間藝人的智慧才藝。作為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民間藝術,邵陽布袋戲包括了木偶的雕刻、戲臺的製作、曲目曲譜的創作和表演技巧的傳承等諸多元素。

扁擔上的“劇團”,探秘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邵陽布袋戲的劇目以目連戲、武打戲、鬼怪戲、滑稽戲居多,在傳承的過程中,大量吸收當地祁劇、桂劇、花鼓戲等地方劇種的劇目,由藝人根據演出的需要和布袋木偶戲演出的特點進行改編和伸縮,信手捻來,隨心所欲。邵陽布袋戲現在保留的傳統曲目有:西遊記系列、封神演義系列、目連救母系列、三國演義系列、水滸系列、隋唐演義、徵東征西、三俠五義、白蛇傳、滾繡球、討學錢等。

扁擔上的“劇團”,探秘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邵陽布袋戲的音樂唱腔早期以山歌、小調、散曲為主,後來吸取地方戲音樂,以祁劇、桂劇唱腔為主,有彈腔、高腔、弋陽腔、快板、慢板、數板,由藝人根據劇情表現的需要而變化,幽婉轉曲,斷金滾玉,充分展現了邵陽布袋戲藝人的演唱功底和表演才能。

邵陽“布袋戲”以木偶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古樸純真,風格清新,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很高的人文價值,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珍品。

歷經350年風雨,傳承18代,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著350年前一個藝人一副戲擔的表演方法和藝術特色。融木偶、戲劇、雜耍、技巧於一身,集唱、唸、做、打、耍於一體的藝術形式,完整地保留和再現了宋明時期古代布袋戲的演出技巧,。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民族民間藝術和戲劇文化的演變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

邵陽布袋戲在其350多年傳承過程中,與邵陽本地的民歌、山歌、小調、雜耍、籤子木偶、花鼓戲、桂劇、祁劇相揉合,吸取營養,豐富布袋戲的劇目和唱腔。

扁擔上的“劇團”,探秘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到清代中晚期,它主要學習當地流傳甚廣的祁劇劇目,以祁劇的彈腔、高腔、弋陽腔音樂為布袋戲的基本音樂,加以改造變化,雜以民間小調和花鼓戲曲牌,用布袋木偶祁劇大戲,給人耳目清新、豐富多彩的新奇感覺,對研究地方民族民間文化的特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邵陽布袋戲在其350多年傳承過程中,與邵陽本地的民歌、山歌、小調、雜耍、籤子木偶、花鼓戲、桂劇、祁劇相揉合,吸取營養,豐富布袋戲的劇目和唱腔。到清代中晚期,它主要學習當地流傳甚廣的祁劇劇目,以祁劇的彈腔、高腔、弋陽腔音樂為布袋戲的基本音樂,加以改造變化,雜以民間小調和花鼓戲曲牌,用布袋木偶祁劇大戲,給人耳目清新、豐富多彩的新奇感覺,對研究地方民族民間文化的特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扁擔上的“劇團”,探秘古老的戲劇表演——邵陽布袋戲

邵陽布袋戲雖然只是一個特定地區的民間戲劇形式,但它能在燕窩嶺這個大山深處的貧窮山村裡歷經350年風雨而不滅,傳承19代而不絕,原汁原味,根植民間,廣為流傳,充分說明了民間藝術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

邵陽布袋戲的表演形式、傳統曲目、唱腔音樂,多方面承載了勞動人民在自然、社會、歷史變遷中的種種感悟,反映了中華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諧,完善的理想,其文化內涵、審美情趣、價值取向,不但是中華民族祖先聰明才智的結晶,更是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力和審美情趣的具體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