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一口道尽千古事

十指操弄百万兵

八弦寰宇集一艺

袖里乾坤日月升

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说起布袋戏,邵阳人一定不陌生

每逢节庆、婚嫁、祈丰收、保平安等风俗活动时

都能看到布袋戏的身影

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艺人挑着戏担在乡村演出

一块土色土香的蓝色印花布

一张普普通通的方桌

时而出现在村口

时而出现在码头

时而又在渡船上

时而又来到家里

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解放初布袋戏在船上演出场景

邵阳布袋戏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个四平方尺内的艺术

到底有何瑰丽之处?

走近这个扁担上的“剧团”

出邵阳古城往南走30里,有条山沟叫东田冲,东田冲的深处有座小山村叫燕窝岭。燕窝岭四周群山环抱,山溪潺潺,鸟鸣蝶舞,林密花艳。小山村土砖青瓦,民风古朴。全村百十来户人家,清一色姓刘。就是在这个与世隔绝,景色迷人的世外桃源里,世世代代传承着一种称为“布袋戏”的古老艺术。

布袋戏古称“傀儡子”,学名“布袋木偶戏”,它是中国古老木偶戏的一个重要分支,因表演艺人藏身于布袋围成的戏台内,用双手表演套戴在手指上的小木偶表演戏文而得名。其最大的特点是:“围布作房,支以一木,以五指运三寸傀儡,金鼓喧阗,词白则用叫颡子,均一人为之”(引自清初文人李斗《扬州画航录》),所以,民间又称“布袋戏”为“独角木偶戏”或“指头木偶戏”。“布袋戏”历史悠久,源流长。据前人考证:源出于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

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在古戏台上表演“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因留存传承于湖南省邵阳市而得名,至今已有350年的历史,它是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特殊的戏剧表演形式,它集木偶技巧、戏剧形式、表演技艺于一体,充分显示了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和民间艺人的智慧才艺。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民间艺术,邵阳布袋戏包括了木偶的雕刻、戏台的制作、曲目曲谱的创作和表演技巧的传承等诸多元素。

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的剧目以目连戏、武打戏、鬼怪戏、滑稽戏居多,在传承的过程中,大量吸收当地祁剧、桂剧、花鼓戏等地方剧种的剧目,由艺人根据演出的需要和布袋木偶戏演出的特点进行改编和伸缩,信手捻来,随心所欲。邵阳布袋戏现在保留的传统曲目有:西游记系列、封神演义系列、目连救母系列、三国演义系列、水浒系列、隋唐演义、征东征西、三侠五义、白蛇传、滚绣球、讨学钱等。

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的音乐唱腔早期以山歌、小调、散曲为主,后来吸取地方戏音乐,以祁剧、桂剧唱腔为主,有弹腔、高腔、弋阳腔、快板、慢板、数板,由艺人根据剧情表现的需要而变化,幽婉转曲,断金滚玉,充分展现了邵阳布袋戏艺人的演唱功底和表演才能。

邵阳“布袋戏”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古朴纯真,风格清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很高的人文价值,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珍品。

历经350年风雨,传承18代,至今仍原汁原味地保留着350年前一个艺人一副戏担的表演方法和艺术特色。融木偶、戏剧、杂耍、技巧于一身,集唱、唸、做、打、耍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完整地保留和再现了宋明时期古代布袋戏的演出技巧,。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民间艺术和戏剧文化的演变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邵阳布袋戏在其350多年传承过程中,与邵阳本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杂耍、签子木偶、花鼓戏、桂剧、祁剧相揉合,吸取营养,丰富布袋戏的剧目和唱腔。

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到清代中晚期,它主要学习当地流传甚广的祁剧剧目,以祁剧的弹腔、高腔、弋阳腔音乐为布袋戏的基本音乐,加以改造变化,杂以民间小调和花鼓戏曲牌,用布袋木偶祁剧大戏,给人耳目清新、丰富多彩的新奇感觉,对研究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邵阳布袋戏在其350多年传承过程中,与邵阳本地的民歌、山歌、小调、杂耍、签子木偶、花鼓戏、桂剧、祁剧相揉合,吸取营养,丰富布袋戏的剧目和唱腔。到清代中晚期,它主要学习当地流传甚广的祁剧剧目,以祁剧的弹腔、高腔、弋阳腔音乐为布袋戏的基本音乐,加以改造变化,杂以民间小调和花鼓戏曲牌,用布袋木偶祁剧大戏,给人耳目清新、丰富多彩的新奇感觉,对研究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扁担上的“剧团”,探秘古老的戏剧表演——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虽然只是一个特定地区的民间戏剧形式,但它能在燕窝岭这个大山深处的贫穷山村里历经350年风雨而不灭,传承19代而不绝,原汁原味,根植民间,广为流传,充分说明了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邵阳布袋戏的表演形式、传统曲目、唱腔音乐,多方面承载了劳动人民在自然、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种种感悟,反映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完善的理想,其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不但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才智的结晶,更是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