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烽火戏诸侯",这锅我不背

烽火戏诸侯"这事儿,《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中是这样记载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悦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话说周宣王死了以后,儿子姬宫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是一位极其昏庸的君王,周朝子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苦不堪言,而此时的周幽王的心思却不在赈灾上,不想着挽救周朝,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乐,剥削百姓。还打发人四处找美女。有个大臣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姒:

褒珦足足被周幽王关押了三年,褒族人想尽办法想把褒珦救出来,但是都没有结果。后来,听闻周幽王喜欢美色,从褒城征得一美女,精心教养,能歌善舞,并为其重新起名为褒姒,进贡给周幽王。

褒姒:

周幽王见了褒姒极为喜爱,立其为妃子,一高兴就下令将褒珦给放了。褒姒虽说长得艳如桃李,却是位冷面美人,从进宫以来就没笑过,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就是不笑,周幽王下悬赏以求一计,谁能搏得褒姒一笑,便赏金千两。

这时候佞臣虢石父为周幽王献上一计,提议点燃烽火台,让诸侯白跑一趟。便可引褒姒一笑。他们胆子可这够肥的,这等玩笑也敢开。上了骊山,就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

烽火台是古代报敌情用的,从国都再到边塞沿途设立烽火台,如果敌军进犯,首先发现的哨兵便会点燃烽火台,以此来报警,告诉附近的诸侯有敌军来犯。

周幽王点燃烽火台后,诸侯第一时间发现,以为是有敌军来犯,诸侯们带着兵马马不停蹄的赶到骊山脚下,但是却未见敌军的影子,而周幽王和褒姒却在城中饮酒作乐,大伙儿都愣住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大家了,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 诸侯知道上了当,憋了一肚子气回去了。

褒姒见千军万马挥之即来,挥之即去,觉得十分有趣,忍不住嫣然一笑。

褒姒:

周幽王宠着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

周幽王原来的老丈人来头不小,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勾结犬戎进攻镐京。 幽王惊慌失措,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心说谁还陪你们玩儿? 各自按兵不动。 犬戎兵一到,镐京的兵马不多,勉强抵挡了一阵,被犬戎兵打得落花流水。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伯服都被杀了。那个不开笑脸的褒姒,也给抢走了,不知所终。

 到这时候,诸侯们才知道犬戎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犬戎人马把周朝多少年聚敛起来的宝贝财物一抢而空,放了一把火溜了。 中原诸侯拥立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戎又打过来,周朝西边大多数土地都被犬戎占了去。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洛邑去,史称“东周”。

 但是,后经考证,"烽火戏诸侯"根本是无稽之谈。

首先,西周时期传递消息主要靠击鼓,烽火台是在秦汉时期才被用作作战时传递消息的。

其次,当时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而距离都城最近的诸侯国晋国,在山西临汾附近,两地之间相距370多公里。而当时的骑兵,一天最多也只能走75公里左右,所以最少得5天才能赶到。而至于比较远的诸侯国,估计得一个月才能到达,褒姒不可能天天在城楼上去等诸侯们率兵前来。

褒姒:

最后,翻阅先秦时期的史料,我们只能看到周幽王如何昏庸,如何宠幸褒姒的记载,却没有任何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记载。

《竹书纪年》记载:"幽王三年嬖褒姒,八年立褒姒之子伯盘为太子"。

2012年初,北京清华大学整理获赠的战国竹简时,发现竹简上的记述与"烽火戏诸侯"相左。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原来的申后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

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断言:此委巷小人之谈。而质疑者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各诸侯距离周王室的路程远近不一,不能同至,如最远的齐、鲁、燕等诸侯,至少得几个月才能赶至宗周地区(关中)。周幽王不可能为演此一出"好戏",而让褒姒在烽火台上等上好几个月。

世俗都说红颜祸水,凡是古代君王为了哪个女子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大臣们都会将矛头指向女子。怎么不说君王贪恋美色呢?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前,各国都是在暗地理自己发展,慢慢的扩大领土,在当时,西周已经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国家,烽火戏诸侯这个闹剧只是一个引子,它加快了西周灭亡的脚步。即使周幽王没有烽火戏诸侯,还是会有其他因素导致西周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