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背锅千年,根本没有烽火戏诸侯!

一、龙的传人—褒姒

西周的灭亡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版本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在《国语》和《史记》当中都有记载。褒姒因为美貌而引得周幽王为博其一笑自毁江山。

史书中记载的好看女人一般都不是凡人,这帮文人士大夫们总要绞尽脑汁的杜撰一个厉害的出身,来烘托她们异于常人的美貌,以此来强调这个女子有着足以毁灭国家的能力。就如商朝的妲己为九尾狐一般,“褒姒”是名副其实的“龙的传人”。

褒姒:背锅千年,根本没有烽火戏诸侯!

在夏朝的末年的一天晚上,有两条龙落在了夏朝的宫殿当中,声称自己是褒国的君主。次日,周天子不知该如何处理,便请人为此事占卜预测凶吉。

方案一“杀龙”,预测结果不吉!

方案二“请走”,预测结果依旧不吉!

方案三“请龙走,留下它的唾液”,预测结果大吉!

周天子命人将龙的唾液存于锦盒当中供奉保存。从夏朝到西周,上千年的时光当中没有一位君主敢打开这个匣子。到了西周末年,出现了离经叛道的周厉王,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打开了那个装有龙的唾液的匣子,瞬间龙的唾液流满了整个大殿,无论众人如何清扫都无济于事。最终这些唾液幻化成为一只巨鼋(鳖)。

这只巨鼋在宫中游荡,最后爬至内廷遇到了一个五六岁的小宫女,小宫女碰到这只巨鼋之后竟然离奇的怀孕了,并在周宣王时期生下来一个小女孩。孩子由于身世离奇被认为不详,一出生便成为了弃婴。但上天垂怜,这个女婴被一对卖弓箭的夫妇收养并长大。

这个女婴就是褒姒。

褒姒:背锅千年,根本没有烽火戏诸侯!

同时周朝流传着一首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句话的意思桑木与箕木做的弓箭会灭掉周国。周幽王一听那还得了,赶紧派人去查。这一查就查到了褒姒的父母,这对夫妻正是靠卖桑木弓和箕木箭为生的。

褒姒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褒姒准确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名字,因为褒是氏,姒是姓(姒是夏朝的国姓),意思是姒姓褒氏里的一位姑娘。

周幽王此人好色,他手下的大臣就投其所好的去四处给他搜寻美女。结果他这一做法引起了叔带的不满,叔带直言进谏指责周幽王好色误国。周幽王听后十分生气,剥夺了他的官位与爵位,并将他驱逐。叔带也是硬骨头,一看周幽王这个态度,立刻带着他的族人直奔晋国而去,叔带带走的这个家族便是十二曾经介绍过的“赢姓赵氏”,也便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晋的故事。

与叔带同样直言的还有褒国的国君褒姁,毫无疑问这位国君的下场也是被抓。褒姁的儿子为了把自己的父亲救出来,便四处搜寻美女,想要对周幽王投其所好。而他找到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褒姒。

这个褒姒到底有多好看呢?好看到足以灭国的那种。《诗经》说:“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古时的士大夫们真的是会胡扯,西周不行就不行,周幽王垃圾就垃圾,非要赖在姑娘身上。而且拿女人当挡箭牌这个套路屡试不爽。夏有妹喜,商有妲己,周有褒姒,都逃不掉一个红颜祸水的评价。

二、烽火戏诸侯

在烽火戏诸侯中的结局是周幽王被推翻,当他再次燃起烽火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诸侯前来救助。

那这个推翻周幽王的人是谁呢?

也是十二曾在秦王朝中提过的老朋友——申侯。申侯有个特点,就是女儿多,于是四处嫁女儿,很多大家族与这位申侯都是亲家。这其中一个女儿就加入了周王室,成为了周幽王的第一任王后,并生下了继承人太子宜臼。后来周幽王有了更为宠爱的褒姒,便废掉了申后与宜臼,改立褒姒为后,其子为太子。

申侯一看自己的女儿被废,外孙的王位岌岌可危,对于昏庸的周幽王十分的失望。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与外孙,申侯决定对王都发兵。

褒姒:背锅千年,根本没有烽火戏诸侯!

但申国是个小国,国力并不强盛,想杀入戒备森严的王都,光靠自己是不行的。申侯的家族常年驻守边境,与北边的少数民族十分的熟络。再加上这些少数民族对于权利并不是十分的看中,他们更在乎粮食与财富,于是西戎各部便成为了申侯最佳的搭档人选。申侯与西戎、犬戎各部组成联军杀入王都,将周幽王逼死于骊山之下,并抢走了褒姒。

背景强大的申后最终战胜了孤儿出身的褒姒。

其实周幽王最后一次求救的时候,也不是全然无人理睬的。当时的西陲大夫秦襄公就曾赶来护驾,虽然奋力厮杀,但还是迟了一步。

随着周幽王的丧命,西周这艘大船彻底的沉没了。其实无论有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件事,西周都是会灭亡的。灭亡是西周最后的三代天子合力的结果,周厉王暴虐无道,周宣王虽也算得上是中兴之主,但刚愎自用。荒淫无道的周幽王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褒姒不过是文人士大夫笔下的借口。周王室对外不能抗击西戎各部,对内无法控制诸侯,它早已积重难返,西周的灭亡是历史必然的结局。

三、烽火戏诸侯的真相

褒姒:背锅千年,根本没有烽火戏诸侯!

历史上从来没有“烽火戏诸侯”这件事。这个故事出现于《吕氏春秋》当中的版本为“击鼓戏诸侯”。在混乱的战争中,鼓声怎么能够成为求救的信号,它只会与进军的鼓声一起成为周幽王的催命符。

到了《史记》当中才出现了我们最常见的“烽火戏诸侯”版本。以烽火为信号,这是汉代抗击匈奴时候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先秦时期至今没有发现烽火传递这一方式的任何遗迹与记载。

褒姒,只是历史借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