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學霸(父母必讀)

學區房、國際學校、名師補習……不少家長不惜節衣縮食,也要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希望把自家孩子培養成學霸。但教育界流傳一句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說明在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容小覷。父母學歷、經濟條件、家中藏書等五大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成績。

這五種家庭,最容易培養出學霸(父母必讀)

<strong>

1

高學歷家庭:重視綜合素質

從國內多項調查看,父母具有較高文化素養,孩子的成績往往更好。

這類家長的言談舉止、教育方式和觀念,有助於子女塑造良好的學習習慣。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表示,父母學歷高可能意味著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子女教育環境較好。

這些家長常關注孩子的認知發育和綜合素質,注意興趣愛好的培養,這意味著孩子接觸新事物、參加創新活動的幾率更高。

但這並不是說,學霸只有高學歷父母才能培養,學歷、收入等客觀條件並不能自動轉化為好成績,自身的努力仍是決定性因素。

改善建議:1.不要只把分數當回事

在提倡綜合素質的時代,父母不要只用考試分數判斷孩子的表現,而是要多瞭解孩子的學習過程,幫其分析是否有偏科、知識不熟練等情況,做到多觀察、少打擾、多支持、少干預。

2.鼓勵孩子參與體驗式活動

體驗式活動更適合孩子,能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有助發掘興趣愛好。但家長不要將課餘時間排滿繪畫、舞蹈、鋼琴等課程,而是要鼓勵孩子體驗不同類型學習的魅力,自主選擇。

2

合作型家庭:常跟老師交流

美國密蘇里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老師對父母參與度的評價可準確預測子女的學業和社會成就,這意味著父母加強與老師的交流,有助於子女學習成績的提高。

經常跟老師交流,意味著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傾注了更多關注,孩子會表現出更高的親社會行為和更好的學習成績。

現實中,一些家長認為,孩子交給了學校,成績好壞就是學校的責任,於是他們參加家長會時不主動與老師交流,甚至不重視家長會,這無助於老師全面瞭解孩子的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

改善建議:

1.父母不能缺位

加強家校合作,家長才能更全面瞭解子女的情況,及時給予幫助。

家長還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習慣,孩子如果不配合,可以用“自然懲罰法”。

比如孩子寫作業太磨蹭,家長可嘗試不督促,等孩子承受了沒交作業的後果,就能明白按時完成作業的重要性。

2.不要忽視孩子的表現

學習成績只能代表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不是所有表現,交友、社團活動等都是孩子綜合素質的體現。

家長們平時還應多關注孩子在學校的品德言行。

3

知識型家庭:家中藏書多

數據顯示,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31%,高於“看電視、玩電腦、手機”“朋友聚會、打牌娛樂”等家庭。

可見,“閱讀型”家庭子女成績更優秀。

孫宏豔說:“我們做過關於數字閱讀的調查,設置了家中藏書的條件,比如100本以下、100~200本、300~500本,發現家中藏書越多,孩子的數字閱讀能力越強。

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對學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多讀書能增長見識,增加知識量;

另一方面,閱讀是主動學習,有助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改善建議:

1.營造閱讀氛圍

在家裡,父母可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不受干擾的閱讀空間。

比如充滿書香味的客廳或書房,還可將孩子喜愛的書籍放置在家中各處,讓孩子在不經意間閱讀,增添探索的樂趣。

2.家長放下手機

即使家中有書香,如果家長沉醉於“拇指文化”,孩子多半也會愛上手機。

家長帶頭閱讀,孩子更容易在耳濡目染中愛上閱讀,養成自學習慣。

4

民主型家庭:家長善於傾聽

親子關係中,有效溝通十分重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做過《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對全國2萬名家長和2萬名小學生分別進行了調查。

數據顯示,“會聽取孩子意見”、父母民主的家庭,子女成績更優秀。

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父母善於聽取孩子的意見、溝通更順暢,對孩子的學習行為採取引導和鼓勵態度,有助於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信任感內化為學習動力,孩子會更善於自我管理,有助學業水平的提高。

太過專制的父母,往往對孩子的行為控制嚴格,導致孩子對學習產生恐懼,甚至出現逆反心理,成績越來越差。

改善建議:1.重視孩子的苦惱

成長過程中,子女時常有各種煩惱,比如學習、交友、師生關係等。

當他們主動求助時,家長不要認為事情太過“小兒科”,而要積極幫忙解決,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

2.組織家庭共同活動

有研究顯示,小學生學業水平與家庭組織娛樂活動的頻率密切相關,頻率越高,成績優秀的比例越高。

週末,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遊戲、聊天談心等,這不僅能增進親子交流,還有助於孩子學習成績提高。

5

自主型家庭:培養自理能力

“孩子只要成績好就行,會不會做家務不重要”,眼下,不少家長有類似“反生活教育”的觀點。

但研究顯示,做家務的孩子比不做家務的孩子,成績優秀的比例高出27倍。

孫宏豔表示,做家務涉及孩子的自主獨立性,當家長要求孩子整理書包、房間時,意味著他們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勞動中,孩子會主動思考事情的解決步驟、怎麼做效果好,有助於形成規劃意識,建立責任心。

在學校裡,孩子的責任心和自主性會移情到學習上,有利於成績提高。

有些家長怕做家務耽誤學習,孩子在家裡“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樣會慢慢磨滅孩子的自主意識,難以建立起責任感。

改善建議:1.尊重孩子的成長特點

從3歲起,家長就可嘗試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務。

比如:3~4歲,學著收拾玩具、疊衣服等;

4~6歲,自己穿衣服、幫忙收拾碗筷等;

6~8歲,學習垃圾分類、打掃房間、擺放桌椅等;

7~9歲,學習刷碗、幫父母做簡單的早餐等;

8~10歲,參與家庭大掃除、和父母一起做出行計劃等。

2.不要輕視孩子的努力

父母為孩子安排家務時,可先列張清單,讓孩子選擇。

做得好,給予肯定,做得不好,及時鼓勵,不要輕易否定孩子,也不要一直在旁邊指揮,以免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