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於永正老師的“約法三章”還那麼管用?

為什麼於永正老師的“約法三章”還那麼管用?

在和徒弟們聊教學的時候,我隆重推薦了於永正教育文集中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大家看得興致勃勃。我特別提示說:請關注其中於永正老師提到的“我的約法三章”,雖說是在80年代提出來的,但至今依然管用。

大家閱讀了,似乎看不出什麼門道,同時發問:“為什麼這些還管用呢?”青年教師們總是用現代化的管理條例來應對班級,應付教學中出現的危機,他們崇尚的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治的是當下,救的是眼前。而我的師父於永正老師的“約法三章”,恰恰治的是“未病”,管的是未來。

書中,於老師談到了他自己定立的與學生相處的“約法三章”。說是“三章”,實際上也有十幾條。我們特別選擇其中三條和大家細細分析,其他的條目,也可由青年朋友們自行理解。我閱讀後的感受是:於永正的“約法三章”可以作為每一位青年教師恪守的教育教學信條。因為只要做到這些,青年教師就能儘快和學生打成一片。

和學生打成一片了,你才算真正是個教師,也才有了執教的廣袤空間。

為什麼於永正老師的“約法三章”還那麼管用?

為什麼於永正老師的“約法三章”還那麼管用?

第一章:不倒揹著手在班級裡走。

光是這條,足夠有意思了。很經常看到青年教師“少年老態”,總喜歡倒揹著手,在班級裡走來走去。其實,更多看到的是像我這樣的中老年教師,倒揹著手,在班級裡走來走去,沒想到青年朋友們也學得很快。實際上,一想就通的是:最常倒揹著手走來走去的,不是老師,而是高高在上的人。因此,認清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是誰,也就記住這條了。

為什麼至今依然管用呢?於老師給我們的解釋是:倒揹著手在班級裡走來走去,學生會覺得你有架子。人,一旦有了“架子”,不就被抬高了?不就很難接近了?這一個小小的姿勢,是自己給自己找的麻煩。

那麼,該怎麼在班級裡走來走去呢?是否把手交叉在身子前,感覺像個空姐?更不好,那樣很可能會因為重心不穩而摔的。其實,你可以自然地在班級中行走。一邊走,一邊傳遞你對同學的關注——遇到這個孩子很認真,就摸摸頭;遇到那個孩子不留神,就敲敲桌子。你的行走,也成了一種教育關懷。

為什麼於永正老師的“約法三章”還那麼管用?

為什麼於永正老師的“約法三章”還那麼管用?

第二章:不要給學生回禮。

這條乍一看,顯得有點莫名其妙。“不給學生回禮”?難道說,學生主動和我們問好、敬禮,我們都要無動於衷?都不回禮?當然不是。於老師的意思是:教師不要等到學生跟你問好了,才去回禮。教師應該主動地跟學生問好,主動問禮,這叫在禮儀上“佔據主動權”。這樣做,會讓學生感覺:嘿這老師,真親切。

也許有青年教師認為,這麼做,太掉價。師道尊嚴,應該長幼有序。其實,這一條我是深有感觸的——越是沒有地位,越希望獲得尊重。我從教數十年,至今在一個研究部門上班,不論是在一線校園裡,還是在今天的單位,遇到人我總是搶先向對方問好。以至於寫下此文時已是年近半百之人,大家還覺得像個小孩。瞧,主動問禮,讓自己活成小孩,多麼值得啊。

不過,也有很多人覺得我有問題——你怎麼每天像“打了雞血似的”?行走在路上問個好,聲音有必要用那麼大麼?其實,這是我從小養成的習慣。在一線做了二十多年老師,每當遇見小朋友,我都是主動揮揮手,回一個微笑。這樣做,和小孩之間沒有隔閡。我想得也簡單:反正小孩都要問好的,不如先問吧。小孩就是這樣,問好如同條件反射,是必然的。關於孩子的問好,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我的記憶中,時常讓我忍俊不禁……

在一線教學時,在校上“大號”,是件尷尬的事。因為當時學校廁所蹲位緊張,教師和同學共用。所以,與我看來,不亞於公開課。萬不得已而為之,且速戰速決,絕不拖沓。

記得一天早晨,昨夜的冰淇淋開始產生化學反應。早讀剛開始,臉上像擰了麻花一般,雙腿緊夾,似纏腳老太般用極小的碎步奔向五穀輪迴之所。一路小跑不過二十秒,心裡卻已倒騰開嘍。這般年紀,露著光腚極為不雅,倘若是有學生路過,他們可是會問好的啊……咳,後果不堪設想!轉念安慰自己:早讀鈴聲已響,同學們剛剛到校入班,應該無礙。更何況,此乃危急存亡之時,容不得半點猶豫!

剛剛就位,一張稚嫩小臉就擺在半牆之巔,我立刻笑著問好:你好。快去上課吧。

他也一笑,回應:好的。之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門,我覺得可以安享太平了。未曾想到半分鐘不到,他帶著大部隊殺到:瞧,老師在那裡耶。

一群孩子圍觀,齊聲說道:何老師好!

這個故事雖然囧,但在我看來,師生關係的融洽,賽過一切。

為什麼於永正老師的“約法三章”還那麼管用?

第三章:不要站在講臺上。

不要站在講臺上,難道說,要藏在什麼地方?於老師指導說:上課時,教師不要立定不動,要常到學生中走動。即便沒事,也到學生中去走走。走著走著,你就看到許多有意思的事了。找事兒的功夫,真的要練。

我上課時,攝像師可休息不了,滿世界找我,因為我從不在講臺上停留。這都是在一線教學時養成的習慣,也是師父教導的結果。記得走動時,我獲取了太多。例如,作為班主任,我才看到學生在桌面的各種“藝術刻畫”,這樣的“天賦”發揮錯了地方,一定更要及時問責,否則不過一個學期,整個班級就是“文藝復興美術館”,且處於野獸派專區。再比如要求學生讀書,做批註,教師不走動,鬼知道學生批註什麼,也許是書中插圖旁多了個小人人。還比如說學生在課桌裡做小動作,正在面紅耳赤酣暢淋漓之時,教師到了身邊,就成了無聲的警告,學生也懂得適可而止的道理……無法羅列完畢,因為太多意外的狀態。而這些,都需要老師去關注。

現在你應該理解這“約法三章”了吧,不是規矩,而是一種理念;不僅僅是理念,更準確說是一種信仰。而且,這樣的“約法三章”簡單易做到。只不過,很多人卻沒有重視,更不至於正兒八經地說出來。於永正,是這樣一個平凡而偉大的教師,他做到了返璞歸真,切近真理。

我讀了師父的書,感觸很深,特別和青年老師們分享,也解答大家心中的疑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