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逝世10年,中国不会再出现另一个钱老,是什么造就了钱学森

钱学森逝世10年,中国不会再出现另一个钱老,是什么造就了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悄然离去,触动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弦,激起了不少人的讨论。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钱学森老先生是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带领全体中国科研人攻坚克难,无私奉献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懈奋斗;最终在我国航天事业,军工产业等关键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如今老先生逝世十年,我打算以钱学森老先生的一生经历为主线,从家庭,自身因素,和时代背景三个方面探究是什么造就了钱学森。中国还能不能再出钱学森?

钱学森逝世10年,中国不会再出现另一个钱老,是什么造就了钱学森

一、良好的家风造就了一代大师

钱学森,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钱氏后裔谨遵钱镠临终前向其子孙留下的十条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也让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所以钱老家庭环境极其良好,可谓是书香世家。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更是一位教子极严的父亲。加之钱均夫早年留学日本,并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认识到不进行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挽救中国。这样一位爱国,开化投身革命的父亲,成为了钱学森的榜样。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可见钱父对钱学森的成长意义深远。

正是钱学森老先生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为钱老能在日后接受高等教育,成就伟大的功绩打下了基础,赢在了起跑线上。

钱学森逝世10年,中国不会再出现另一个钱老,是什么造就了钱学森

二、钱老先生自身的优良品质造就了一代大师

钱学森少时就勤奋好学,在他十八岁时进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令人羡慕的赴美留学生,没有凭借自己位居高位的父亲。足以窥见钱老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努力奋进的优良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让钱老在美国学习到了先进知识,为日后为祖国做出重大的贡献奠定了基础。

除了在事业上的认真,钱老能成为一代大师的另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就是对祖国无尽的热爱。新中国成立之时,钱老就与家人商议早日回国,为百废待兴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钱老作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人,自然受到美国政府的严密监控,不允许回国。

自此钱老在美国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敌人的迫害并没有动摇钱老的归国决心。无论敌人怎样威逼利诱,钱老一心归国为祖国效力。直到1955年,钱老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也踏上了祖国与钱老自己的辉煌道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钱老本身具有的优良品质,令他一次次走出困境。并在日后的科研工作中带领大家一次次攻坚克难,成就了一代大师,也成就了第一代祖国科研人。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钱学森逝世10年,中国不会再出现另一个钱老,是什么造就了钱学森

三、实势造英雄,时代造就一代大师

俗话说“实势造英雄”。英雄造就功绩和时代背景也是分不开的,钱老的功绩也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密不可分。钱老虽然身怀世界高精尖的学识,如果放在和平年代的强大中国。钱老毋庸置疑会取得所在领域的重大成就,但和平年代的人们没有战争顾虑,他的功绩也就不会被我们如此重视。

当时的中国刚刚从百年的屈辱历史中解放,国力衰弱。而纵观世界形势,许多强国对中国也是虎视眈眈。我们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国际地位,没有这么强大的国防力量。钱老所主导的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研项目,对于当时的祖国多么重要。为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那个艰难的时代就没有钱学森。时代造就了一代大师,钱学森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了时代的伟人。钱老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去传承,永不过时。

钱学森逝世10年,中国不会再出现另一个钱老,是什么造就了钱学森

四、没有第二个钱学森,但大师精神将永远传承

现在的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富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已经不需要像老一辈科研人一样,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了祖国的安危,拿出自己青春,抛弃自己的家庭,隐姓埋名数年乃至数十年默默奉献。国家飞速发展,时代也在变化。

今天不需要做出像当年第一代科研人一样的无私奉献,中国也不可能再出第二个钱学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任务,我们不会是第二个钱学森,但是你可以做第一个自己。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大量奋发有为的青年人才。不仅如此,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一不小心就会落后他国,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新一代的科研工作更加需要我们攻坚克难。为了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科研工作需要钉子精神,要做好长期刻苦钻研的准备。大师的研究也许过时了,他们自己的身躯可能已经化为尘土,但是他们坚韧不拔,勤奋刻苦的精神却永不过时。今天的科研工作者虽然硬性条件提升了。可是仍然需要这样的精神。

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显然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传承了他们的精神。

嫦娥,玉兔,墨子,一个个名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新一代科研工作者必会再创辉煌,震惊世界。钱学森老先生逝世十年,中国已经不会再出现一个钱学森,可是现在有千千万万继承了老一代科研工作者精神的青年站起来,成为了国之栋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