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清朝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官員數不勝數。在清朝眾多的大臣當中,哪一個人氣值最高?哪一個傳說最多?哪一個最為老百姓津津樂道?說來說去,除了乾隆朝的宰相劉羅鍋,恐怕還真沒有哪個人能當此殊榮。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劉墉的故事,可以在很多戲曲、評書、相聲等文藝作品中看到,真正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我們當代人中,說不清清朝十二帝名號的大有人在,可是不知道劉墉劉羅鍋的,沒有幾個。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關於劉墉的故事,比較正統一點的文藝載體,還是評書,這就不能不說說《劉公案》。《劉公案》本是鼓詞性質的評書,表演時說唱結合,共一百零六回。評書的具體作者已不可考,應該是歷代評書、鼓曲藝人加工而成。

就是憑藉著這些曲藝作品,劉墉這個名字深入人心,成為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代表,也是人們懲治貪惡勢力的希望。

評書戲曲中,劉墉是佝僂著背、風趣幽默卻又堅持原則的一代賢臣,是乾隆朝的中流砥柱,與乾隆皇帝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他時刻會出一些歪點子戲耍和珅,也會用旁敲側擊、插科打諢的辦法使皇帝聽從自己的規勸。

偶爾,他會惹乾隆生氣,但往往乾隆皇帝拿他也無可奈何。劉墉是朝中正直大臣的代表,同時他也是一個聰明人,所以能屢屢在皇帝的盛怒之下保全自己,堪稱朝臣楷模。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關於“劉羅鍋”這個稱號,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說法。

據說一次金殿奏事,劉墉跪於殿下,乾隆皇帝看到他駝背,不禁出口說道:“劉墉,你還真是個羅鍋啊。”

劉墉一聽,立即謝恩,皇帝有點奇怪,你謝什麼恩吶?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劉墉就說,大清朝的規矩,皇帝親口御封一個字,每年就要有一萬兩白銀的賞賜。皇帝賜我封號“羅鍋”是兩個字,我每年就能多得兩萬兩白銀啊。

乾隆頓時語塞,可是覺得自己就這樣被耍了很沒面子,乾隆雖然生氣,但是也不好發作。從此以後,“劉羅鍋”這個稱號就叫響了,劉墉每年還能多拿兩萬兩銀子。

這就是傳說的劉墉得封“羅鍋”的始末。按照很多曲藝作品的說法,劉墉本來也並不駝背,只是每次見到皇帝都要彎腰,時間久了,在皇帝眼中就成了羅鍋。

而劉墉又趁機向皇帝討封賞,這才把“羅鍋”兩個字坐實了。劉寶瑞的《劉羅鍋別傳》裡面,就採用了這種說法。

歷史上的劉墉,年齡比乾隆皇帝小,他是山東人,還是乾隆十五年的進士。說到劉墉,就不能不說說他的父親劉統勳。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劉統勳是乾隆中期的肱骨之臣,曾經當過兩年的軍機處領班大臣,以及刑部、工部、吏部三部的尚書,還是東閣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是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列人臣之首。

人們常說宰相劉羅鍋,認為劉墉也是乾隆皇帝身邊數一數二的大臣,如果說劉統勳、和珅這樣的也可以稱為宰相的話,那麼以劉墉的地位,就不太好說宰相了。

歷史上的劉墉,擔任過吏部尚書、工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體仁閣大學士、上書房總師傅(負責教導皇子)等職。

雖然職務很多,卻沒有能夠進入軍機處,所以算不上清朝權力核心中的人物。在嘉慶年間,有一次嘉慶皇帝出巡熱河,劉墉留在京城主理朝政,這麼看來倒是有點宰相的意思,可惜只是臨時的。

一直到劉墉去世,他都沒有機會進入軍機處,從這個意義上說,劉羅鍋並非宰相。但是劉墉畢竟也入了內閣,任體仁閣大學士,所以稱他為“劉中堂”還是合適的。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劉墉既然不是宰相,當然沒有實力跟和珅鬥來鬥去了。那麼劉墉到底是不是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呢?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劉墉是正統科舉出身的進士,他初入仕途的時候,父親劉統勳還處在其政治生涯的上升期。隨著乾隆皇帝對劉統勳的倚重,劉墉也很得皇帝照顧。

1773 年,劉統勳病故,劉墉回鄉服喪三年,於1776年回京。乾隆念劉統勳多年的功績,且劉墉又很有才學,於是調他進內閣,並在南書房任職。

幾年後,劉墉又外放任湖南巡撫,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深得百姓愛戴,把湖南治理得井井有條。

調回京城後,劉墉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並於1781年被乾隆派往山東調查巡撫國泰舞弊一案,這件事在《劉公案》等小說中被詳細描寫,突出了劉墉剛直不阿的品格。

在歷史上,劉墉也確實是秉公辦理,與御史錢灃一道,堅決徹查國泰,並最終在和珅等權貴的干擾下,使國泰伏法。在這個案件中,劉墉以其不畏權貴、辦案有方而得到百姓讚譽,乾隆也對劉墉讚許有加。

可是自從這次國泰案之後,劉墉的為官態度似乎有了一個大的轉變。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他不再勤於政事,而是得過且過。對於朝中權貴貪贓枉法的行為,他也虛與委蛇,各方都不得罪。

在主政吏部的時候,有一次乾隆向他詢問某官員的升遷,他回答了一句“也可”,讓皇帝大為惱怒,認為他沒有原則。

面對和珅勢力的崛起,劉墉的選擇是既不摻和,也不得罪。雖然有史料記載劉墉並不阿附和珅,但是很顯然他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去與和珅鬥爭。總之這個時候的劉墉為人圓滑,丟了稜角,處處明哲保身,還多次因為慵懶失職而被皇帝責罰。

但是在乾隆退位之後,劉墉又開始活躍起來。

嘉慶皇帝懲治和珅的事,就交給劉墉主辦。和珅的二十條大罪,基本上就是劉墉擬定的。其實以劉墉與和珅的關係來看,兩人既不算關係好,也不算很差,基本上就是沒有什麼交集。

但正是因為和珅的倒臺與劉墉有關,所以民間才誤以為劉墉一輩子都在與和珅鬥法。

比較有意思的是,扳倒和珅以後,劉墉還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這樣看來,和珅還真得感謝劉墉,因為畢竟他被抄家處死這個事是註定的,即使沒有劉墉,他也免不了一死,能保個全屍就該謝天謝地了。

劉墉真像傳說中那樣正直、機智?為和珅求情,把凌遲改成了賜死

劉墉的政治才能,還表現在為和珅一案善後方面。因為和珅當權日久,黨羽眾多,所以和珅被殺之後,那些與他有牽連的官吏都惶惶不可終日。

這個時候劉墉上奏摺說明情況,讓嘉慶皇帝儘快了結此案。於是嘉慶下旨,和珅已經伏法,本案到此為止,宣佈結案,不再繼續追究。這樣才穩定了人心,使嘉慶的統治穩固下來。

由於劉墉在扳倒和珅時發揮了巨大作用,民間傳言他就是一生都在與奸臣作鬥爭的清官能臣,從而演繹出許多令人捧腹但又發人深省的傳說故事,這也真是“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