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準,為官正直,深得宋太宗信任,為何會落得個悽慘下場

寇準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名人,不僅文采非凡,與白居易、張仁願兩人並稱為“渭南三賢”,他所寫的詩文意蘊深遠,詞句新穎,非常受人追捧,但他最突出的並不是自己詩詞,而是政治才能。宋太宗趙光義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朕得寇準,猶文皇之得魏徵也。”可見寇準此人有堪比魏徵之才。寇準官至宰相,為風雨飄搖時期的大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的下場卻是十分悽慘。

少年得志入仕途

寇準並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出身於世家大族,家中祖輩還曾在西周時期擔任司寇的官職,後來以此為姓。寇準的父親寇湘是後晉時期的進士,後任國公,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出生在這樣環境下的寇準,似乎就註定著他的不平凡。

北宋名相寇準,為官正直,深得宋太宗信任,為何會落得個悽慘下場

寇準少年時,就能寫得一手好詩文,通讀《春秋》等典籍。寇準不負眾望,在十九歲時就考中了進士。在當時宋太宗選拔進士是要親自面試的,可能是覺得年輕人難當大任,所以通常對太年輕的人不予錄用。因此有人就告訴寇準,報年齡時多報幾歲,這樣被錄用的概率會大一些。寇準嚴詞拒絕,他說:“我剛剛要踏入仕途,怎麼可以去欺瞞皇帝陛下呢?”好在,寇準最終還是考取了進士的功名,被任命為大理評事,遠去巴東擔任了一個知縣。之後又步步晉升,從一個小小的知縣,成為了尚書虞部郎中,最後變成了一朝宰相,寇準在政治方面的確是有著非比尋常的才能。

敢於直諫留清名

寇準為官忠正,敢於直言進諫,也不怕得罪皇帝。在《宋史》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寇準向皇帝直言進諫,但由於忠言逆耳,宋太宗十分不高興,甩袖離去,但是寇準卻上前一步,抓住了宋太宗的衣角,不讓皇帝離開。宋太宗將寇準的話聽完,又是氣惱又是高興,氣惱的是寇準如此大膽,高興的是寇準直言進諫,是一位可以信賴的忠正之臣。而寇準也的確不負宋太宗所望,在朝中仗義執言,不與奸佞同流合汙。

北宋名相寇準,為官正直,深得宋太宗信任,為何會落得個悽慘下場

宋淳化年間,出了兩件貪汙受賄的案子,一人受賄較少,卻被判處了死刑;一人受賄額數較大,因為背後有人做靠山沒有被懲處,不久之後還官復原職。寇準知道此案之後,就藉機在宋太宗面前稟報此事,宋太宗知道後,立即下令嚴查此案,又對牽涉案中的官員加以訓斥。寇準性情剛正不阿,是朝臣之表率,但也由於這樣的不凡的才能與剛正的性格,引起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蒙冤遭貶客死他鄉

公元997年,宋太宗趙光義駕崩後,太子趙恆繼位,史稱宋真宗。起初,宋真宗對於這位正直的大臣寇準也是十分信任,對他十分尊重。真宗繼位後不久,遼國與大宋之間就爆發了戰爭,宋軍在高陽關一役中慘敗,使得遼國士氣大增,征服宋朝的野心急劇膨脹。朝廷內人心惶惶,動盪不安,許多大臣主張遷都,避開遼國的鋒芒,宋真宗也有所意動,但在寇準的勸說下,宋真宗親自領兵出征,寇準也追隨在側,以宰相的身份上了前線。

北宋名相寇準,為官正直,深得宋太宗信任,為何會落得個悽慘下場

在戰場上,寇準憑藉自己過人的智謀,立下了不少功勞,還帶領將士打贏了幾場仗,眼看有望收復故土,但真宗在宮中長大,看見戰場上的腥風血雨,心生膽怯,便派人議和,並簽訂了在歷史上十分有名的澶淵之盟。但也是因為這樣,主戰的寇準就受到了大臣們的抨擊和打壓,連真宗都與他有了隔閡。

當初主張遷都的大臣們曾經被寇準說是“罪可斬首”,因此對寇準十分記恨,便趁機在真宗面前搬弄是非,說寇準的壞話,真宗對寇準就日漸疏遠了。沒有了真宗的信任,寇準在朝中更加勢微,在景德三年時就被免去了宰相的官職,發配到陝州去任知州,之後幾年又輾轉在幾個小地方當了地方官,與當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簡直是雲泥之別。

天禧三年時,奸臣丁謂突然主動要求寇準回朝繼續當人宰相,俗話所:“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丁謂此舉看似將寇準迎回了朝堂,其實是另有圖謀。他希望寇準能夠支持他,那麼他就可以藉助寇準的聲望,進一步掌控朝廷。寇準如此剛直,又怎麼會接受丁謂的拉攏。

北宋名相寇準,為官正直,深得宋太宗信任,為何會落得個悽慘下場

丁謂惱羞成怒,對寇準進行攻擊,汙衊他密謀企圖造反,造反的罪名可不是什麼小罪,這使得寇準又一次被罷相,含冤受屈被驅逐出京。後來丁謂得勢,成了宰相,對寇準更是一貶再貶。

公元1022年,寇準又被貶到雷州擔任官職,到了之後,發現連個可以居住的地方都沒有,好在當地百姓敬仰寇準為人,為他蓋了一座屋子,供他居住。次年寇準因為憂思深重,臥病在床,沒過多久,就病死在了雷州,他的妻子希望他落葉歸根,能夠帶著他的屍骨回到故鄉,可是路途遙遠,走到洛陽鞏縣時就沒有了盤纏,只好將寇準安葬在了洛陽。一代賢相,最終卻落得了一個冤死於他鄉的下場,真是可悲。

好在,宋仁宗趙禎為寇準沉冤昭雪,才沒有讓寇準死後都一直揹負著這冤屈,也洗清了他的汙名,這才讓後世的我們可以瞭解寇準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