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是“媽寶男”,怎麼破?

老公是“媽寶男”,怎麼破?

[ “媽寶男”的特徵:始終與媽媽一體 ]

我有個朋友,今年已經34歲了,但是一直沒有經歷過持久深刻的戀愛關係,女朋友都是交往幾個月就分手,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媽不喜歡”或者“覺得她跟我媽有點兒合不來”。聊天的時候,他提到什麼觀點時經常會說“家母曾經認為”“家母覺得”,還說得文縐縐的。剛開始我想,他會不會是同性戀?後來覺得不是,他並沒有表現出對同性的傾慕或者迷戀,最常說的就是“家母家母”。後來我想,這個人一定是個“媽寶男”。

“媽寶男”現在似乎挺多的。在微信公眾號“青音”後臺的留言中,就經常看到有女性抱怨自己的丈夫或者男朋友是“媽寶男”,什麼都聽媽媽的,覺得很煩惱。那麼,什麼樣的男人屬於這個行列呢?我總結了一下常見的三款“媽寶男”的特徵。

第一種類型:媽媽永遠是對的。

臺灣學者孫隆基在他的書裡講美國文化時,提到一種“大媽咪”主義。一般人受電影的影響,對美國的父子文化比較有概念,美國的電影多數都反映父親和孩子的關係,像《蝙蝠俠》和《蜘蛛俠》講的都是一個男人如何與自己的父親相處。但孫隆基說美國有一種“弒母文化”,所有孩子都需要在三歲之前,掙脫心理上對母親的依賴和共生,在想象層面,或者說潛意識層面,把媽媽“殺掉”。與之相對應的,是美國人還有一種“大媽咪”主義。在我那個 “媽寶男”朋友身上呈現出的,就是“大媽咪”主義。“媽媽永遠都是對的”“這是我媽說的”“家母說的”“家母認為”。“媽媽說的”成為他的口頭禪,媽媽的話就是聖旨。

在這樣的家庭裡,在這樣的關係中,他其實只是一個蠻可憐的“媽寶男”—媽媽是女皇,他只是一個聽媽媽話的“媽寶男”。

第二種類型,媽媽心頭永遠的寶貝。

無論家裡養加菲貓還是鸚鵡,當貓或者鸚鵡學會做任何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的反應都是“哇!太可愛了!”“哇!好棒啊!你真了不起!”比方說,鸚鵡會開它們的籠子了,我們一方面覺得擔心,因為說不定什麼時候它們就跑了;但同時又會覺得“哇,你太了不起了”。由這裡我們就想到,媽媽看孩子的角度。可以想象,媽媽看孩子更是這種感覺,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了不起的。孩子會說話了,孩子會走路了,孩子會吃飯了,孩子會打滾了,都會令父母覺得充滿新奇。

哪怕孩子已經長大,成家了,如果婆婆和小兩口兒住在一起,那麼在婆婆的眼裡,她的兒子仍然是一個小寶貝,她還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很了不起。

“媽寶男”是媽媽心頭永遠的寶貝,這可以理解,但是媽媽這樣看兒子,兒子也一直以此自居,這就會有問題。

老公是“媽寶男”,怎麼破?

因為他的妻子對此肯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妻子需要的是男人,是有力量的,能夠保護她的,能夠支撐她的,至少是對等的、平等的、獨立的一個負責的男人。而且相對來說,女人期待男人更加支持她一些,所以妻子很容易對丈夫不滿,於是家庭矛盾就產生了。而男人和媽媽的連接,很可能比和妻子的連接更緊密。這樣的男人也是一種典型的“媽寶男”。

第三種類型,“我和媽媽是一體的”。

從小如此,這種關係一直延續下來。

我有一個好友,說她婆婆來他們家住,夏天,她老公還在房間裡,她婆婆就把衣服脫了,開始換內衣。她特別驚愕,趕快跟她老公說:“你快出去,快出去。”這時婆婆說:“這有什麼關係,他是我喂大的,還能沒見過嗎?” 後來又出現了清晨五點婆婆來他們臥室擦床頭的事情。好友覺得,她的生活完全被婆婆侵犯了,但是丈夫跟婆婆都覺得,這有什麼呀?丈夫甚至還指責她說:“我媽來了,這麼勤快給咱們幹活兒,你有什麼不滿意的?”

我們知道,對所有人來說,在剛出生,作為嬰兒的時候,媽媽對孩子的關心,會令孩子有和媽媽共生在一起的感覺,這種情況一般是在三歲前存在。“媽寶男”的形成原因關鍵就在於,他現在已經三四十歲了,卻還始終和媽媽一體,是媽媽眼裡、口裡、心裡的小寶貝,沒有分離,沒有讓自己成長為一個獨立的成年人。

老公是“媽寶男”,怎麼破?

[ “媽寶男”的“愛”,是對“恨”的防禦 ]

“媽寶男”的話題如果進一步延伸,我們能看到,其實“媽寶男”是很可悲的。表面上看,一個大男人作為兒子,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與媽媽親密無間的關係,似乎很幸福,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我做過的很多個案裡,“媽寶男”其實很不喜歡媽媽和他緊緊地共生在一起。其實他們恨媽媽。因此網上還有另外一個詞,“厭女症”—就是討厭女人。嚴重的“媽寶男”內心都有嚴重的“厭女症”,只是他不一定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媽寶男”不是身為同性戀的那種“對異性沒感覺”,而是由於這麼多年被媽媽過分控制、入侵,跟媽媽黏連太多,所以對女性整體反感。當這種情形出現時,他會格外對他的媽媽表現出“好”的部分,而對另外的女人,特別是他的妻子,表現出“厭女”的部分。所以,做“媽寶男”的妻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比如我那個好友就說:其實她丈夫跟她很不親密。結婚前,她看到丈夫對婆婆這麼好,她很感動,覺得這個男人以後一定也會對她這麼好。結果結婚後她發現,他只對他媽媽這麼好,對別的女人都不好。

從心理學上說,他只對他媽媽好,是因為他屏蔽了他對媽媽“恨”的部分。所以,假如要治療“媽寶男”(有很嚴重的“媽寶男”到我這兒做諮詢),我一定會讓他做一個功課—讓他看到他自己對母親的恨意。“媽寶男”的症狀越嚴重,媽媽對他的控制越深,他對媽媽的恨意就會越重。重到什麼地步呢?嚴重到都想過把媽媽殺掉。“媽寶男”的潛意識裡都有一種想把媽媽趕走,不想讓媽媽出現在生活當中的衝動。

孫隆基講美國“弒母文化”時說,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三歲之前,把媽媽給“殺掉”。當然,這是指心理上的“殺掉”,不是指客觀行為。也就是說,孩子需要離開媽媽,他要從母嬰關係裡脫離出來(心理層面的脫離)。而且在這個脫離期,孩子還需要父親的幫助,才能順利完成。

老公是“媽寶男”,怎麼破?

每個成年的“媽寶男”在對母親強烈的愛的背後,其實都有一種強烈的恨。按心理學的理論,如果不能自由地恨,就不會有真正地愛;如果不能有拒絕,就不會有親密。所以,“媽寶男”對媽媽好像只有愛,只有親密,其實這是假的;作為替代,“媽寶男”的妻子在“媽寶男”旁邊就經常會感覺到致命的孤獨。

對於“媽寶男”來說,媽媽入侵他的生活,他心裡也會不舒服,但是他不能表達。他內心相當於一個很大的水庫,對媽媽的“恨”是這個水庫裡的水,水被“愛”的堤壩擋著,他不敢讓“堤壩”出現漏洞,因為有漏洞以後,“恨”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會全部宣洩出來。他心裡對媽媽的“恨”是很嚴重的,幾乎無數次想把媽媽殺掉;而這種“恨”也是他自己不敢面對的。如果他看到自己對媽媽恨到這種地步,他心裡又會對媽媽充滿內疚。這種內疚就是捆綁“媽寶男”內心的枷鎖,也是“媽寶男”問題的核心。

通俗地說,就是“媽寶男”的內心其實是不希望媽媽跟自己這麼緊密的,但是他的能量沒有強大到可以把媽媽推開的程度。其實他內心非常想逃離,不願意和媽媽糾纏在這種很緊密的關係中。但是媽媽又為他付出了很多,於是他一邊想逃,一邊又為這種想逃離的念頭感到非常內疚,由此反反覆覆。清醒地說,“媽寶男”對媽媽的情感是非常複雜、非常沉重、色調灰暗的,不是健康、輕鬆、愉快的。

我觀察到,很多“媽寶男”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半頭白髮了。我可以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糾結。一直被媽媽困在身邊,一直和媽媽共生在一起,這種狀態無論對男孩還是女孩來講,都是很大的束縛。相對男性來說,就更是一種桎梏,因為這樣一來,男性的雄性力量就完全展現不出來了。

老公是“媽寶男”,怎麼破?

[ 遇到“媽寶男”,你該怎麼辦 ]

有不少人問我:我老公就是“媽寶男”;或者我現在找的男朋友就是這樣的,那怎麼辦呢?

說實話,我個人覺得這種情況不容樂觀。我會這樣建議:你先看看他的症狀嚴重程度,再考慮怎麼辦。

而且,我們知道事情是有兩面的,如果他對媽媽的言聽計從是9分,那麼他對媽媽的恨也是9分。但這個“9分”的恨在他的潛意識裡,顯意識裡卻不能表達,因此,作為補償,他只有把“恨”表達給妻子,所以作為他們的妻子就會很痛苦。因此我這樣建議:如果“媽寶男”的程度在8.5分以上,你就不要考慮嫁給他了,讓他自己待著去吧。當他覺得很痛苦的時候,他才可能想著去改變。如果是8.5分或者再低一些的,那是可以做些工作,但這個工作也很不容易做。

而對於那些成家了,老公是重度“媽寶男”的女性,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我覺得,她們能做的,只是讓 “媽寶男”過來找我,我可以有辦法。但如果這男人是嚴重的“媽寶男”,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也拒絕和妻子共同努力,我只能對他們的妻子表示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我覺得她們特別不容易。

這樣的女性,要尊重自己的感覺。如果你在這個家裡感覺很孤獨,很恨,很憤怒,是要表達出來的。

老公是“媽寶男”,怎麼破?

對於程度較輕的“媽寶男”的伴侶,有幾個可以供大家試一試的辦法:

第一種,讓他意識到有問題。心理學上有一個觀點:當你意識到某個地方有問題,或者有什麼問題時,你大概也就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不需要別人告訴你。所以,如果你可以拉丈夫一起來學習一下相關主題的心理知識,讓他意識到存在的問題,就有可能讓改變發生。

第二種,如果作為妻子,你內心非常難以排解丈夫這種“媽寶男”的特性對你造成的傷害,那麼就去找心理醫生聊一聊。

第三種,作為妻子的你努力自我成長,強大自己的力量。在自己足夠獨立、足夠強大的基礎上,通過跟丈夫不斷地溝通,帶領丈夫和自己一起成長。但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艱難的過程,而且需要你對他有足夠的愛。

第四種,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媽寶男”,但你又不想跟他離婚,也不想離開他,那麼,在你對整個事情有了深刻理解、清醒認知的前提下,善待自己,讓自己過好,把痛苦和孤獨留給那個男人。因為,通常男人感覺痛苦的時候,他才會想去改變。

最後有一個提醒,也是最重要的提醒—如果你的丈夫已經這樣了,請千萬別再把兒子也培養成一個“媽寶男”,也別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和自己黏在一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