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貧困縣“後脫貧時代”跨越發展的思考

四川省宜賓市高縣於2011年12月被確定為四川省烏蒙山連片特困地區扶貧工作重點縣。今年4月,高縣順利通過四川省驗收,實現貧困縣脫貧摘帽。為了進一步穩固成果,在充分論證、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高縣明確了“後脫貧時代”發展的“兩次跨越”:一是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對照“貧困縣摘帽、貧困村退出、貧困戶脫貧”標準,確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從貧困縣到全面小康的第一次跨越;二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實《高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2019—2021年)攻堅行動》,為宜賓加快建成四川省經濟副中心作貢獻。


高縣的脫貧實踐,有兩項經驗發揮非常重要作用:一是要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最大政績”的觀念,二是要深刻把握脫貧攻堅是最大的發展機遇的判斷。在未來發展的“兩次跨越”中,高縣依然要認真堅持和貫徹這兩項成功經驗,推動高縣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嶄新的階段。


樹立“抓黨建就是最大政績”的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出發,我們牢固樹立了“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檢驗黨建看脫貧”的理念,進行了建設黨建·扶貧“心連網”智慧管理平臺的大膽嘗試。


具體來講,我們著眼於精準黨建和精準脫貧的信息化,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現代信息技術,創新建立黨建·扶貧“心連網”智慧管理平臺,將全縣50個貧困村、1.4萬餘名黨員幹部、8000餘名幫扶幹部、120餘名醫療衛生教育等專業人才和“土專家”、5萬名貧困群眾的信息資料全部錄入數據庫,構建黨員幹部管理、資源共享、訴求服務的三大平臺。只需鼠標輕輕一點,基礎信息、動態情況、大數據分析,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通過手機APP、市民熱線、自助式服務終端等方式,不斷匯聚、共享貧困戶困難問題及訴求、幫扶幹部工作進程及成效等信息,促進幫扶幹部與貧困戶雙方實時互動,實現扶貧信息精準、幫扶措施精準、工作監督精準,為脫貧攻堅搭建致富奔康信息“高速路”。如此打通黨建與扶貧“最後一公里”,就有效解決了幹部與貧困戶之間溝通平臺狹窄、途徑單一、幫扶成效不明顯等問題。目前,全縣1.7萬戶5萬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全面消除了農村絕對貧困,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效。


後脫貧時代,高縣必須努力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這就需要把黨建工作緊緊抓在手上,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堅持黨建引領統攬發展全局。持續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著力構建“黨心連連出魚水情,黨建+加快新發展”的大黨建生動格局,不斷鞏固發展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紀律保障和作風保障。


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發展機遇


省委書記彭清華強調,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最大的發展機遇”,這種脫貧攻堅的“機遇論”讓人深思,更令人振奮。是從“包袱論”看脫貧攻堅,還是從“機遇論”看脫貧攻堅,角度不同,幹勁也會不同,效果自然也不一樣。從困境中看到機會,從優勢中看到不足;在協調發展中拓展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環節中增強發展後勁……這樣的發展思路什麼時候都不過時。


雖然高縣已經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但是距離高質量發展還有不少差距。在後脫貧時代,我們要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兩次跨越”就是高縣最大的發展機遇。高縣是典型的西南丘陵縣,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摘帽後,我們把“全域提升、全面小康”作為更高目標,堅持“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做到標準不降、力度不減、投入不少、步子不停。同時,我們將脫貧攻堅戰術的精準性和脫貧增收發展的工作重點也進行了相應調整。比如,工作目標從以前的實現達標變成了實現穩定脫貧,群眾增收從以前的集中攻堅變成了常態提升,整村推進從以前的向貧困村傾斜變成了更加註重貧困村與非貧困村協調發展等,這一系列調整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帶來了顯著成效。


前幾年高縣外出招商,並沒有在材料上提到“貧困縣”,怕影響不好。但後來,我要求加上了。因為貧困縣的帽子不好聽,但摘帽是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摘帽的過程也是發展的過程。有眼光、有情懷的企業家是不介意是不是貧困縣的。相反,他們恰恰能從貧困縣的實際看到更多的機會。事實上,一些大的項目和企業,也多是高縣貧困縣在摘帽之前引進的。在脫貧攻堅的濃厚氛圍裡,高縣不僅激發起群眾增收脫貧的內生動力,而且凝聚起幹部幹事創業、社會創業創新的巨大熱情。如今,全縣產業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都有了新的進步,縣域經濟步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作者系高縣縣委書記 李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