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近年來,普洱市科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各級科協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以“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為主線,認真履職。特別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普洱市科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展引智活動,大力實施科普惠農,不斷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和增強農民致富能力,努力把科技扶貧工作“扶在點上、扶到根上”。2018年,普洱市科協被省科協、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第二屆“雲南省科學技術普及獎”先進集體稱號。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市科協黨組書記、主席趙一丹到寧洱縣調研科技助力精準脫貧工作

服務科技扶貧,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瀾滄縣綠色食品產業——第一車冬季馬鈴薯向北京進發!”2月23日,隨著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一聲宣佈,滿載冬季馬鈴薯的大貨車從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勐朗鎮勐濱村那養村民小組發往北京——這標誌著普洱市科技扶貧事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普洱市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61%,有拉祜、佤、傈僳、布朗、瑤5個 “直過民族”。截至2015年底,建檔立卡“直過民族”貧困人口達21萬人。其中,瀾滄是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縣尚有11個建檔立卡貧困鄉(鎮)、81個貧困村、13.93萬貧困人口,佔總人口的28%,佔普洱市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貧困人口居雲南省第四位、普洱市第一位。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瀾滄縣職業高級中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指導班”開學典禮(雲南農大 石煉軍攝)

自中國工程院開始定點幫扶瀾滄以來,普洱市科協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積極主動做好院士專家的服務工作,積極跟進,協調中國工程院、雲南省科技廳、雲南農業大學等力量,結合瀾滄實際,編制《瀾滄縣科技扶貧示範縣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0年)》,按照“扶貧先扶智、致富靠產業”的思路,充分發揮組織優勢,通過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基層科普行動計劃、農村專業技術培訓等舉措,引導優質科技資源和服務向基層集聚,促進科技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的發揮,奮力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

在多次實地調研的基礎上,中國工程院決定立足當地獨特的氣候優勢, 在瀾滄發展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冬早蔬菜等項目,以產業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院士洋芋”喜獲豐收(普洱日報 呂禾攝)

針對當地壩區大量土地冬季閒置的情況,以及當地豐富的光熱條件和水資源,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為首的專家院士們引進了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在院士專家團隊的全程指導下,冬季馬鈴薯種植實現了畝產超3噸,群眾每畝可增收4000元左右,並在全縣六個鄉鎮推廣種植。與此同時,中國工程院還引入銷售企業,使一車車的“院士洋芋”源源不斷銷往北京、山東等地,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的瀾滄,海拔高差大,是顯著的立體氣候。與此同時,溼潤的林下環境為發展林下中藥材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充分發掘瀾滄縣林下資源優勢,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項目組經過多次實地調研,於2016年底開展了林下原生態三七種植試驗示範。目前林下三七原生態種植面積已達到連片400畝,並在全縣20個鄉鎮選點開展了試種。預計該項目投產後,農民每畝可增收5—15萬元,成為帶動瀾滄縣山區群眾增收致富最具潛力的產業,

瀾滄縣青山彌望,自然資源豐富,如今科技扶貧正在喚醒它的綠色發展潛力,綠水青山正在變為金山銀山。如今的瀾滄,一座座嶄新的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之中,村寨連戶路乾淨整潔,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走上了脫貧之路。

服務鄉村振興,培訓新型農民。由於歷史文化的原因,普洱市勞動者素質整體較低,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低於全省人均水平。全市多數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綜合素質不高、思發展、求發展的意識不強,素質性貧困已成為加快發展的主要瓶頸。市科協堅持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把“扶智”作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計地為提升農民群眾素質能力獻計出力。

“院士洋芋”的種植,讓當地老百姓嚐到了科技帶來的甜頭。但普洱市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怎樣讓更多的貧困農戶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紅利呢?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農函大養豬培訓

“院士洋芋”種植成功之後,朱有勇院士團隊創新性地在瀾滄職業高級中學創辦全日制院士指導班以及冬季馬鈴薯蔬菜種植、林下三七種植、畜禽養殖、中藥材資源4個院士短期農業技術培訓班。在市科協的積極協助下,培訓班面向全縣20個鄉鎮每班招收60人,合計240人。招生對象不受年齡、學歷限制,只要願意脫貧致富、渴望學習實用技術的,都可報名參加,擇優錄取。讓每一個到過的人都難忘的是,培訓班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專家親自授課,採取邊學習邊生產的模式,學用緊密結合,讓學生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學會種植、養殖技術。

“選種、篩種、培土、撈溝……每一個環節都是院士專家在地裡面手把手教到會為止。”參加院士指導班學習的勐朗鎮勐濱村那養村民小組村民李正華告訴記者,“參加完培訓後,每名學員還會領到1畝地的種薯在自家地裡面種‘作業田’,收成後根據畝產量給出‘及格’‘良好’‘優秀’幾個檔次評分,畝產量最高的還能有獎勵。”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市科協在掛鉤村開展割膠技術培訓

院士指導班開班以來,無論是學員還是帶班的職校教師,每個人學習熱情高漲,通過反覆的實操實訓,學員們學到了真東西,掌握了真本事。學成之後的學員們,正變成一顆顆脫貧致富的“種子”灑遍普洱大地,形成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星火燎原”之勢。

服務創新驅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脫貧致富的翅膀。扶貧必扶智,才能阻止貧困代際傳遞。近年來,普洱市科協認真落實市委書記衛星提出的“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等制度,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的要求,用新理念謀劃扶貧開發新路子,堅決走科學治貧精準脫貧之路。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流動科技館巡展現場

以青少年為主體實施本土人才素質提升計劃。積極協助中國工程院推進普洱職業教育分中心項目,讓更多適齡青年和貧困群眾接受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加快教育扶貧進程,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積極開展大篷車進社區、“百名專家”科普講座等活動。僅2017年,就舉辦了81個班次的農函大培訓,內容涉及到農民如何科學生產、科學生活等方面;同時積極扶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帶頭人、農業龍頭企業等,積極表彰推薦一批優秀農技協龍頭協會、農技協優秀鄉土人才、基層農技協先進實用技術、農技服務典型經驗做法。

把科技館建成一個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全市第一個州市科學技術館於2015年3月在普洱市落成以來,市科協紮實推進科技館免費開放,到2018年3月,普洱市科技館共迎來試點學校及周邊學校師生、居民24萬人次參觀。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第33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頒獎儀式

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均組織青少年參加科技創新大賽,每年均有貧困地區的學生獲獎。2017年,普洱市一中學生創新成果競賽項目《普洱茶的前世今生》獲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最高獎雲南省科協主席獎;2017年,創建科普示範學校5所、科普示範社區5個,建成社區科普大學12所;2018年,在第33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暨機器人競賽中,普洱市再創佳績,獲學生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三等獎10項。

積極實施外來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和人才需求,著力引進院士專家下基層進農村、企業開展科技扶貧。2017年創建了1所院士工作站、4家專家工作站,在院士專家工作站創建中實現了零突破。同時助力市委、市政府成功聘請19名院士作為市政府的科技顧問,並多次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和行業管理人員開展專業知識培訓,到企業調研,開展產業對接,幫助本地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如:為了做強做大茶產業,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多次邀請陳宗懋院士、宋寶安院士、林智研究員、楊柳霞研究員等院士專家為茶企業代表、茶葉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

科技“唱主角”脫貧“加速度”

九三學社中央“院士專家科普巡講”走進普洱

2016年,中國科學院“百名院士專家行”走進了普洱市,舉辦了學術報告會、專題講座、專題座談會,院士專家們走進大專院校、科普基地、企業生產基地等實地調研,為茶葉、林業等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建言獻策,提供人才、技術等多種智力支撐,助推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下一步,普洱市科協將按照堅持精準扶貧,堅持造血與輸血、扶貧與扶智、自力更生與藉助外力相結合,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條扶真貧、真扶貧的發展道路。(普洱市科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