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雲大逆轉

騰訊雲大逆轉

文 | 王小胖

騰訊雲的增速再次超出了人們的預期。

11 月 13 日,騰訊發佈 2019 年第三季度財報,首次在財報中披露了單季度的雲業務收入。

2019 年 Q3,騰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80%,達到 47 億元人民幣,單季度營收相當於 2018 年營收的 51.6%,增長顯著。

與目前國內排名第一的雲服務提供商阿里雲對比來看,二者的差距正在縮小。

互聯網從來不缺乏後來居上的故事,雲計算市場可能也不例外,所有的老牌巨頭都面臨著新生勁旅的挑戰。

CSIG 本身的進展是騰訊的產業互聯網進度條。2018 年 9 月,騰訊組織架構調整,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開始了面向產業互聯網的戰略升級。作為 CSIG 的旗艦業務,毫無疑問,騰訊雲是騰訊 to B 進展最重要的「風向標」。

如果從這層意義上看,一年時間,騰訊雲的剛猛精進,也顯示出大象轉身的速度仍然維持著青春期水平,更說明騰訊面向產業互聯網的滲透力度超出預期。

劇變先從組織內部發生,騰訊雲在第三季度交出的成績單說明,騰訊在一年時間,已經逐步完成組織磨合與資源整合,開始進入業績釋放期。

對此,投資機構傑富瑞認為,在雲服務方面,騰訊的數據中心使用率較高,並期望可提供更多解決方案予客戶,相信未來數年可繼續留意公司在雲服務方面市佔率的增長。

01 成績面面觀

騰訊雲的成績單並不止是財報數據顯示的那麼簡單。

根據 IDC 最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 上半年)跟蹤》報告,2019 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 54.2 億美元。從 IaaS 市場來看,阿里、騰訊、中國電信、AWS、華為位居前五,佔據總體 75.3% 的市場份額。

騰訊雲大逆轉

其中,騰訊雲更是前三大廠商中增速最快的雲服務提供商。

這一點在第三方研究機構 Canalys 的報告中也得到了體現,據其在 9 月份發佈的研究報告,2019 年第二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增長迅猛,市場規模達到 23 億美元,同比增長 58%,而騰訊雲的季度增長率達到 88%,阿里云為 47%,亞馬遜 AWS 為 48%。

對於雲計算產業,我們此前也做過多次報道與分析,雲計算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在於,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場景化技術產品。企業上雲,不是點點按鈕,拷貝一段代碼就結束了,而是需要複雜的對接、部署與調試。

這種場景化就決定了,各家雲服務廠商都需要依靠自身的優勢來開展雲計算業務,先把幾個垂直行業的雲做厚、做紮實。

騰訊開展雲業務最開始的兩個抓手,正是其自身生態就有巨大領先優勢的遊戲雲和直播(視頻)雲。

騰訊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曾做出過解釋,「我們在遊戲方面有大量積累,很瞭解這個行業需要什麼樣的雲服務。不僅給你一個主機,包括怎麼做手機測評,怎麼做數值體系和遊戲評級,都會打包進來提供給你。尤其是語音通話系統,從《王者榮耀》開始,已經逐步成為標配的服務,每個戰隊玩起來都肯定要用。」

兩年前,騰訊雲就已經是這兩個細分領域的行業第一。

在自身熟悉的領域推廣雲計算,騰訊自身就是最佳實踐,因此攻城拔寨毫不費力,而在那些不甚熟悉的領域,騰訊需要先打造標杆案例,再進行擴大推廣,顯然,這需要時間。那麼,經過幾年的耕耘,今天的成績,實際上就是往前數年的積累的一種效果集中顯現。

騰訊雲的策略是,直接攻佔最高的山頭。

02 攻佔最高的山頭

政務和金融,就是眾多山峰中最高的兩座。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政務和金融涉及民生和財產,數據安全和系統穩定性茲事體大,不容懈怠。稍有不慎,就會出現重大事故。舉個例子,也許遊戲和直播丟失一些數據,並不會對用戶有實質性損害,頂多讓用戶覺得體驗不好,被遊戲用戶痛罵一頓,但如果把一個省的居民醫保數據都丟失了,那就是完全不同等級的事件了。

換一種說法就是:如果能把最硬的骨頭都啃下來,其標杆意義勢必也能助推騰訊雲拿下其他行業的客戶。

不妨先來看看騰訊雲在政務和金融的成績。

政務方面,數字廣東的「粵省事」小程序成為全國爭相效仿的標杆項目,騰訊雲的加持之下,廣東的全國省級政府網上能力從 2016 年的全國第 9 一舉提升到了 2018 年的全國第一。

過去一年多,騰訊和廣東省政府聯合打造的「粵省事」小程序實名註冊用戶已經突破了 2000 萬。在「粵省事」模式跑通後,騰訊雲和國務院合作的「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小程序」也在今年 6 月正式上線試運行,通過接入 40 多個國務院部門、31 個省市政府的 200 多項政務服務,提高了政府部門的辦事效率,同時為老百姓公共事務的辦理帶來便利。

據 IDC 預測,2023 年全球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將達到 1894.6 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 389.2 億美元。有了粵省事這些標杆項目,騰訊雲能從中切到的蛋糕,應該會非常可觀。

金融領域,騰訊雲更是憑藉自身在微眾銀行和微保上面的成功實踐,拿下了國有五大行中的四家(建行、農行、交行和中行)。

國有大行關乎國計民生,通常風險偏好都較為保守審慎,能拿下他們的訂單,都並非易事。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對鈦媒體回憶,騰訊金融雲與中行雙方「看了很久,談了很久,雙方都很謹慎。」可以想見,拿下這四家重磅客戶,會有多少的艱辛在其中。

不僅是對巨頭的覆蓋,在初創公司和中小型企業上,騰訊雲同樣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力度,目前,騰訊雲支持了 90% 以上的新籌保險公司的雲端業務構建,對頭部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及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覆蓋率已經超過 80%。

廣覆蓋只是一個方面,合作的深度還在加深。

不久前,騰訊雲 TDSQL 落地張家港農商銀行,銀行傳統核心數據庫首次國產化,具體來說,張家港農商行新一代核心系統採用騰訊雲 TDSQL 來承載核心業務數據,這也是業界第一次在傳統核心領域實現全面自主可控,標誌著騰訊雲 TDSQL 成為了首款應用於銀行傳統核心的國產分佈式數據庫。這樣一來,硬件成本,只有傳統架構成本的 1/5 甚至更低。

成本降低只是一方面,效率提升更為明顯。國產化的核心數據庫,可以讓張家港農商行的高頻賬戶類交易耗時在 300 毫秒之內,查詢類交易耗時在 100 毫秒之內,20 秒內可以完成 1 萬筆批量代發代扣業務。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次對於中國銀行業的標誌性事件。

這樣的成果並非一蹴而就。其實,對於複雜度極高、容錯率極低的政務和金融行業,騰訊雲其實早在 2014 年到 2016 年就開始緊鑼密鼓地佈局,3-5 年時間的投入期後,現在已經密集進入了收獲期,自然也就反映在了 Q3 的財報當中。

騰訊雲已經在這些行業裡站穩了腳跟,再從這些行業俯衝複雜度和風險係數不那麼高的其他行業,也是順水推舟的事情。

效果顯著,目前,在行業落地上,騰訊雲已經陸續推出從超過 200 種 IaaS、PaaS、SaaS 產品,以及超過 90 種行業解決方案。騰訊 Q3 財報中的表述也指出,雲收入的增長原因,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教育、金融、民生服務及零售業等的客戶基礎擴大」。

沿著這樣的路徑,攻佔其他的山頭,越發順利。在文旅領域,騰訊雲「一部手機遊雲南」效果明顯,並逐步推廣複製。可以說,雲南省把自己的命脈——旅遊託付給了騰訊雲。而騰訊雲也憑藉越來越多的成熟經驗,看護好越來越多不同類型主體的命脈,支持好他們的運行。

03 C2B 中的集團軍作戰

騰訊雲的成績背後,體現的是騰訊正在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C2B 的效應也正是在這種整體中得到強化。

什麼是 C2B?就是憑藉服務 C 端用戶的能力和經驗,通過公眾號、小程序、支付、企業微信等連接器,幫助 B 端商家更好地服務用戶。

產業互聯網的本質是比拼互聯網公司的綜合能力,需要做到力出一孔。騰訊對於產業互聯網的理解也在加深。湯道生對此總結到,「產業互聯網是一個貫穿研發、生產、組裝、流通、服務全週期的概念,唯有各個環節都完成數字化改造,打通價值鏈,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效率、實現產業進化」。

在這種情況下,打包式、集成式的服務,就成為必然。

不論是大客戶還是小客戶,大家需要的能力並不止一種。或者說,大家因為其他功能被騰訊所吸引而來的,最終都會產生包括雲服務在內的其他需求,反之亦然。

騰訊過去是聯邦制,「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但是在當前,也在變成一個緊密的組織。

外部環境變化,也讓騰訊自身改變了管理機制,從賽馬機制到集中力量辦大事,部門牆在破除。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湯道生說,現在各個業務團隊都會主動跟 CSIG 溝通,探討如何釋放更多的 to B 能力。

這也正符合企業服務的特點,企業級大客戶最開始產生的是雲存儲這樣的簡單需求,當用戶和更多功能,遷移到雲端,進而,他們會產生越來越多比如人臉識別、語音客服,以及防欺詐和抵禦羊毛黨等功能的需求。

CSIG 是騰訊 to B 的唯一窗口,但擁抱產業互聯網的是整個騰訊,也必須是整個。

騰訊雲大逆轉

比如說前面提到的騰訊與廣東省政府聯合打造的「粵省事」小程序,以及和國務院合作的「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小程序」。

這些政務小程序,後臺,是騰訊雲幫助、協調數十個政府部門上雲,讓業務與數據跑在雲端,前臺,正是依託微信小程序輕鬆觸達到海量用戶,最大程度上降低了用戶的觸達成本。對於老百姓來說,也不需要單獨下載 App,在微信上就可以用完即走,並且推薦給朋友。

騰訊政務雲副總裁、數字廣東公司總裁王景田發現,傳統 ISV 廠商的思路往往是自下而上,先把雲建好,再打造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而騰訊是自上而下,從用戶需求出發,再去尋找底層支撐。

「C2B 是產業互聯網的重要抓手,也是騰訊的獨特優勢。」不久前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成都峰會上,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這樣表示。

有人說 to C 的企業轉向 to B,難度無異於「基因突變」。

和其他雲服務廠商相比,我們或許無法判斷騰訊雲是不是「更好的雲」,但可以肯定的是,騰訊雲一定是「不同的雲」。而它所取得的增長成績,也證明了,做企業服務並不與做用戶產品矛盾衝突,過去積累的經驗,可以成為新業務的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