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供给的格局需不断优化

普惠金融供给的格局需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显著,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取得了一些原则性共识。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9年无疑是普惠金融的攻坚之年。如何保障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推进“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这对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国家在2015年发布了首个列入国家战略规划的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对2016年—2020年的普惠金融做了初步的规划。在将近五年的时间里,经过市场、政府、社会各方“一步一个脚印”持续共同的努力,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普惠金融的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取得了一些很明显的进展。

一是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的有关数据,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乡镇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和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分别为95.65%和99.20%,网点覆盖率非常广;二是薄弱金融可得性有效提升,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5.63万亿元和34.24万亿元;三是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提高,全国人均拥有7.6个银行账户、5.7张银行卡,使用电子支付的成年人比例超过了82%。同时,线上融资、网络保险、转期续贷等创新产品不断丰富;四是金融基础设施持续优化,目前,全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收录了9.99亿自然人、2757.5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相关信息,银税互动、银商合作、信易贷等小微企业信息共享与融资对接机制深入推进;五是消费者金融素养进一步加强,人民银行公布的2019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4.77分,比2017年提高1.06分。对标国际水平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普惠金融指数,中国大部分指标均排在发展中国家前列。其中,正规储蓄使用率、正规借贷使用率等核心指标处于G20国家中等水平,账户拥有率已优于G20国家平均值。( via 社会科学报 点击“了解更多” 获取全文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