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安史之乱过后,大唐王朝国力日衰,再无能力向西域地区派出一兵一卒。此后吐蕃政权又乘着大唐王朝的虚弱一举攻占了河西、陇右之地,唐王朝与西域唐军首次断绝消息。虽然当时的西域募兵之中有不少将士是携妻儿一同远赴西域的,但还是有很多将士的父母、妻儿、亲友都在中原。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年代,断绝朝堂文书以及家中往来书信对戍守边疆的将士而言无疑打击巨大,但是从中原地区传来的只言片语之中他们还是获悉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如今也一直在坚持,并没有轰然倒塌。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安西大都护郭昕将军的使者千辛万苦之后总算抵达长安,告知大唐皇帝唐德宗西域境内尚有安西、北庭两个都护府在与吐蕃军队血战,15年来一直在守卫西域塞外。然而此时孱弱的大唐王朝已经无力支援西域了,但是在庙堂之上唐德宗毫不吝啬的称赞这些西域将士,并且下诏授予郭昕将军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封武威郡王;并且所有安西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虽然朝廷无一兵一粮到达西域,但唐德宗的这一纸诏书价值何止千金,毕竟安西、北庭各都护府尚有屯田以及商道上的税收可以自保,对于这些15年来恪尽职守、血战西域的将士而言,“破格提拔七级”不仅是朝廷巨大的肯定,更是十分优厚的经济上奖赏。

唐德宗的这封诏书给西域孤军奋战的将士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此后西域与朝廷之间的联系一直维持到贞元五年(789年)。不过此时西域守军已经得知大唐王朝安史之乱后的近况,中原地区甚至已是饿殍千里。对于此时的西域唐军将士而言,回到大唐故土已然无望。但只要能有朝廷的一纸诏书,西域都护府军政一体的运营模式完全可以依照朝廷诏书上的赏赐给各级戍边将士们各种经济奖励。并且,在四周尽是强敌的情况下想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就是作死,拿着大唐皇帝的诏书无疑更加好用,更名正言顺。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虽然屯田以及西域商道税收可以确保西域驻军的生活物资保障,但此时兵源又如何解决呢?事实上,一方面大批“长征健儿”西域募兵此前是带着家属妻儿一起来的,可以直接招募自己的子弟在西域从军;同时唐军还有招募少数民族番兵番将的传统,所以只要西域都护府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外加军中那些安史之乱之前招募的“长征健儿”老兵,留守西域的唐军战斗力依然强悍,甚至由于老兵数量众多,西域唐军因此变得更加能征善战。

与此同时,我们从地图上不难看出,西域虽然距离长安十分遥远,但是距离吐蕃的核心地区也一样十分遥远,所以强大的吐蕃也一样无法在西域地区大量用兵,这客观上也造成了吐蕃政权在面对强悍的西域唐军时无法一口吃下,最终的战斗变为绵延几十年的拉锯战。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建中四年(783年),唐朝爆发了朱泚之乱,唐德宗仓皇逃出长安,随即向吐蕃王朝求助,为换取吐蕃参战,许诺将把西域大片领土割让给吐蕃。那些坚守西域的唐军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估计要气得吐血,可见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此时把西域这些唐军当成随时可以舍弃的筹码。对于唐德宗所谓割让西域疆土,吐蕃名相尚结赞则心存疑虑。到了唐兴元元年(784年),唐军在吐蕃军队的帮助下,在武亭川之战大败朱泚叛军,此时吐蕃要求唐朝交出西域诸地,但唐王朝毁约。

公元786年,气急败坏的吐蕃尚结赞“大举寇泾、陇、邠、宁,掠人畜,芟禾稼,西鄙骚然”。此举随即造成几年之后的贞元五年(789年)北庭都护府沦陷,这一次唐王朝与西域安西都护府的联系算是彻底中断了。对于安西都护府而言,生存空间再一次被压缩,失去了天山南北安西、北庭都护府互成犄角、相互支援的战略局面。不过对于这次中断联系,西域的唐军一开始心里或许并不是十分恐慌,甚至还有一点小期待,希望下一次再和大唐恢复联系之后可以再次“破格提拔七级”,甚至有些戍边军士还梦想着以后回到长安,过上“夏天穿绸,冬天穿貂,天天喝酒,顿顿吃肉”的好日子。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图片:壁画中拥有大量番兵番将的西域唐军。

那么最终这些和长安失去联系的安西都护府唐军为何到死不降呢?事实上,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一直在西域地区坚持屯田固守、铸造钱币,在军事上、经济上、文化上一直都强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加上丝绸之路商道上的各项税收,西域唐军始终可以号令部分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以远没到需要屈辱的投降认输的地步。即便是唐王朝灭亡多年之后,西域的各个少数民族也眼中只知有唐,称自己为唐家子,而突厥统治者也以做“唐家子汗”为荣。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图片:银联的广告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说明西域唐军是自己铸造钱币的。

孤军奋战的西域戍边将士从安史之乱爆发的公元755年,一直坚持到公元808年。安西军在西域坚守了53年,前后至少是两代人。面对如此坚韧的唐军,也就不难理解吐蕃军队破城之后会对“老翁留居足多刖”,虏走龟兹军镇中所有的年轻人,而军镇中的老翁则全部砍断双脚丢弃在原地,让其活活的惨死在自己坚守了几十年的西域军镇古城之中。

在那些吐蕃军士们的眼中,这些万里远征、兵疲马乏,却一意泣血死守的大唐白发老兵们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如此一味死守,实在是难以理解。所以最终破城之后也只有用这种砍断双脚丢在残垣断壁的孤城之中让其等死的方式,方解这些残忍的吐蕃军士们的心头之恨。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图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西域的商队向老唐军致敬,送上水和干粮。

对于那些一直守望长安的安西都护府将士而言,记忆中的长安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长安城里的那些街栏瓦舍、文人骚客,甚至是街边小吃都那样让人流连,盛世大唐的长安城是何等繁华、何等的荣耀、何等的气象。对于长期以来饱受盛唐文华熏陶的各级将士而言,怎么可以卑躬曲膝的向文化上极端落后的吐蕃军士投降求生?

王昌龄那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绝唱,唐德宗的那份“破格提拔七级”的诏书,时刻告诫和鼓励着这些戍边的大唐将士。肩负着这样的使命,那些安史之乱之前就招募的“长征健儿”,除了已经战死的将士,剩下的都是白发苍苍的垂垂老者,带着自己的儿孙,一边教他们念那些记忆里甚至都有些恍惚的唐诗,一边回忆着大唐长安的盛世景象。有大唐如此,有长安如此,那些在西域戍边的唐军又怎么会叛唐投降?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图片:《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盛世长安。

对于这些大唐西域白发老兵而言,正所谓“我们若在,大唐便在;我们若在,长安便在。我们若在,这里就是大唐;我们若在,此处便是长安。”(请看明天的第六集)

大唐漠北戍边将士的忠心烈胆:白发唐军不退的硬核人生(五)

图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