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陈氏祖亲分布。

红安陈氏来源比较复杂,就已掌握的史料记载,大致分两种类型:一是元末明初的移民陈,二是原土著籍陈。土著陈姓今在七里、檀术、华河等地有少许的小村居留、人口极少、为丁门佃户。移民陈姓源头多支,多为江西义门陈氏分庄迁入,今就已征集资料分述如下:

1、浙江天台因官落籍的陈姓

据《陈琮懿贡卷》记,旧黄安西砦会陈姓,其始祖为陈宗英,原籍浙江天台县。于明朝洪武甲戌中进士,官湖广黄陂知县,期满未返故里,即以黄陂为家。传至十一世,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有名陈扬训者迁黄安西砦会下彭家村落居,至清宣统年已有二十余代,男丁约三千之口。此支陈姓缙绅略录:陈玉麟中清道光举人,继中进士,官直隶元氏、正定、新乐、唐山知县。陈凤翥中清咸丰壬戌进士,官山东莱阳知县。陈德熏(后名陈德酝)为清光绪丙子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改礼部主事直任四川酉阳州、资州、直隶州知州,宣统年间创办天台小学堂并兼任古学堂文学教员。陈恩颐光绪戊戌进士(此二人为黄陂籍)。陈凤芝为清同治癸酉进士,于光绪癸已年侍父到酉阳任职,恰遇大盗越狱之案讼,伏其父,情急救父而为父代死。陈宏倬,光绪甲午侯选知州。陈炳坤,光绪癸卯进士,宣统元年官广西武宣知县。陈鸿谟由乙酉拔贡中顺天丁酉进士,宣统元年官军机员外郎。陈鸿翼副榜(黄陂籍)官枣阳教谕。陈育,道光甲午训导。陈兆梅,道光乙未举人。陈同珍,同治丁卯举人,官宜城训导。陈常,光绪癸卯举人,保举北闱知县。陈彰翰拔贡官达州州判。

2、金沙河两岸的义门陈(即陈海支系陈姓)。

陈海支系陈姓,始祖名陈海,字永清,妣赵氏。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南康府建昌县居山北陈桥万福庄迁居麻城太仙乡(今安邑)金沙河西木鱼地。陈海生四子:长子陈奇茂,二子陈奇萱,三子陈奇菁、四子陈其芳。陈奇茂的后裔分居于东陈海湾,新屋陈家、陈家畈、陈中湾、茅屋冲;陈奇萱的后裔分居于西陈海塆、冯秀一等处;陈奇菁的后裔分居于陈家湾、天台山寺基宕等处。据传金沙楼子陈亦为陈海支系后裔。

3、鸭公陈姓,即典明鸭公陈姓来源。这支陈姓的远祖名陈有缘,始迁祖名陈茂杨。于明朝洪武二年由江西迁徙到麻城仙居乡,黄安立县,始划归黄安邑。陈茂杨生三子,长子名陈兴一,字龙佐,次子名陈兴二,字龙辅,三子名陈兴三,字龙献。长子陈兴一迁居鸭公陈(今七里镇典明片鸭公陈),此鸭公陈为陈氏南分房,今日分为上鸭公陈、下鸭公陈,有后裔又迁哀家田、东井湾、郭家田、赵家河等处。陈兴二迁居鹊林陈(即典明的鹊林陈家)。陈兴三仍居东陈家,此系陈为东分房,东分房有后裔散居于前后秃三湾、土库店、吕家湾、黄土嘴、竹林湾等处。

4、典明陈升,即上陈升,下陈升之陈姓。据调查,上下陈升的陈姓为城关西南楼子陈的一支,于明朝万历时迁往县北典明落籍陈升。陈升的地名来历,传说当年此始迁祖看地形,认为这里地形如装米的升子,四面高,中间低,有如木升子形状,且有好田、好水、好山,将来一定会谷米盈仓。从楼子陈迁出,来此落居的是陈氏弟兄俩,上陈升为兄,下陈升为弟。因楼子陈为金沙河陈氏一支,其始祖名陈海。由此可推论上下陈升之陈姓应归属于金沙河陈海支系。

5、高桥陈家大塆(堂号义门陈)陈姓。始祖名陈子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陈子富的祖先陈瓖定居于泉州,由后裔陈伯宣迁居江州德化庐山圣治峰下定居,若干年后伯宣之子陈旺再迁德化敷浅原太平乡永清村。至元末陈姓在江西北部一带繁发,后裔散居于德安、都昌、德兴、庐山、九江、瑞昌、鄱阳等地。陈子富于明洪武二年(1369)自江西(谱载未确县址)迁徙黄冈县中和里大河滨,即今红安县高桥镇陈家大塆定居。有子三人:陈万一、陈万二、陈万三。陈万一隐居泉石,无嗣。陈万三后迁德安(今安陆、云梦)。唯陈万二传嗣于本邑,其后裔今聚居地为高桥陈家大塆、陈家河、冯家田、曹家田、杨家田、陈家墩,两道三角山、永河城隍山、陈家嘴、陈邦贲等村庄,人口逾万人。

6、高桥长丰李家大屋陈姓(堂号义门陈)。始祖名陈一明,约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5年)间由黄陂县鲁台迁黄安县城内古楼街。妣张氏生四子:长子陈君伯、次子陈君南、三子陈君友、四子陈君宇。陈一明与张氏殁,合葬县城西门外。长子陈君伯妣李氏,生一子名陈武文。陈君伯与李氏殁,合葬县城西南武家岗。次子陈君南妣王氏,生一子名陈宏文。三子陈君友妣王氏,生二子,长子陈立奎、次子陈立祖。四子陈君宇妣喻氏,后迁居河南光山向家店。明末至清道光年间陈君伯的后裔迁居九龙冲(今高桥镇长丰村之九龙冲一带的陡山彭家、乔麦塆、陈永泰、连家塆、下屋咀、陈家塆、李家大屋、六斗冲等村庄。著名开国将军、国务院副总理陈锡联即为该支陈氏第十九世后裔。陈君南之后裔迁下屋咀。陈君友的后裔迁居化河镇的华家河附近的陈家楼、陈戴家等村庄。

7、八里至太平陈氏,据调查为新洲陈姓迁徙至此。因未获族谱以考,从略。 

8、还有未提及到的陈祖村、陈井湾....等

四、史海钩沉

《黄安县志》载

陈氏仁孝义德人物摘录

陈玉麟,字仁趾,道光乙未进士。历任直隶元氏、新乐、唐山等县,案无留牍,咸颂神君。三年乞养归,著《四书讲议》、《五柳堂文稿》待刊。好施与,每严冬购棉衣以给老幼,死无葬者助棺,邑,高桥河桥圯,捐资修之。

陈凤翥,字筿歧,咸丰子壬举人,同治壬戎进士,官山东莱阳令,莱大邑,尽心平反,刻无暇晷。李姓以命案诬,立剖白之。甲子充同考官称得士,巡抚阎公,擢同知,引疾去任。值母丧,哀毁骨立,病益剧,越二年卒。

陈殿勋,字辅亭,庠生。性孝品端,通经史,著有《七经精义》类编《麟经姓氏录》,纂辑《禹贡水经注解》及《乡党图考》诸书,广授生徒,尤能劝善。

陈道贤、道文、道谟,行(为排行兄弟)义不倦。康熙戊戍,奇荒,捐谷二千石,废产八十余石,在长岭土库店施粥以赈。

增生陈中锦、附贡,中錂监生、中鐄皆以孝著。锦父殁,庐墓三年,事母及母,备尽孝养。鐄事继母胡,以孝闻。母病辄废食,愈乃色喜。錂母九十余,失明,鐄日侍左右。医言:“舌舐可愈”,鐄正童身,跪舌舐母眼疾,越三年,母眼果明。

“义门陈”的来源及“百狗共槽”传说

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东晋北府兵将领刘裕废恭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从这时开始,中国的南方便进入南朝时期。南朝先后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更替。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公元557年),梁国将军陈霸先废敬帝自立为陈武帝,国号陈,都于建康(今南京)。

陈氏建立了陈国,陈姓族人多以显贵高官立于时,陈姓自然衍盛于当时。陈朝立国32年,历五帝三代。其国土虽广袤江南,然而自建立后,只拥有长江下游的苏、浙、赣、湖广东部部分地区,江陵、襄阳以西为西魏(北周)所夺,江北则为北齐所占。也就是说江南的土地中央能控制的不多。陈朝末年,陈叔宝为帝,偏隅江南东部半壁江山。其弟陈叔明封宜都王,开江南东部陈姓之基。至唐朝元和年间,原居宜都的陈镶宦游泉州落籍,若干年后他的长子陈伯宣又迁德化(今属江西)。九世后,伯宣的后人中有位名陈崇的在江西德化已为九世同堂,人丁四百余,是为族大势大,人口繁盛且同为一室,为世人赞羡。

家大口阔且阖家和睦之事传到唐僖宗那里去了,其时约为公元873年-888年间,僖宗一高兴颁御旨以为旌表。于是陈家人丁更旺盛蓬勃起来。至五代十国之南唐时,因其皇帝为李唐之后裔,为了继承大唐先皇的成规,南唐第二代皇帝李璟约于公元951年免其

陈氏一切徭役,以昭示天下,并立陈氏义门堂号。江西德化陈氏历五代朝堂共53年时光,人口更盛,族势更旺。至宋朝赵光义当皇时期,这支陈姓有位名陈竞的人,举持这个宠大的陈氏家政。皇帝赵光义得知陈氏义门家风,他也以皇家身份诏赐梨(御)酒,以倡导睦族亲和,家族共处之习俗。陈竞感动不已,率全族老幼男女以次递品尝皇帝所赐梨酒,在社会上到处宣扬皇恩圣德。

以仁德自居的赵光义自然喜不自禁,于是亲自写诗题匾以旌表陈氏家风族义,大肆提拔陈姓族人,多为拜官赐爵,一时之陈姓人可谓荣宠与仕禄不绝,达官巨贵竟显于朝。一时间江西德化地区的陈姓盈盈于野翳,沓沓充阡陌,十分繁盛。这族有位乡绅家里养了一百条狗,说来也怪这一百条狗共巢进食互相谦让,从来不斗打不争食,训教有素,真有如陈氏族人共处一样和睦谦让。有一年朝中派官员到地方巡视工作察访民情,一个心存叵测的地方官吏乘机挑逗说:“听说你们

陈氏族大且亲和,就连养的狗共槽为食,各吃各份互不争抢,果有其事?何不演试一下给我们看看究竟。”狗主人并不知这是个阴谋,便自我得意地准备狗食。可是这位地方官吏却不让主人操办狗食,他暗地指使人精心定做一百个香味四溢的肉包子,放进一个食槽里,再让主人将这一百个狗赶到槽旁去吃食。果然令人吃惊的一幕出来了:这一百只狗依次排队,一狗只衔一个肉包子,各自离开槽食,自找一个处处吃着。其中有一个黑狗因后脚受伤,不能起来去衔包子,只在一旁躺着,可是这时有一只花狗很快衔一个肉包子放在黑狗旁,自己再去衔一个包子自己一边去吃。在场看热闹的官员和百姓无不惊叹万分。这时那个设局的官吏感慨地说:“陈门果然道义,连狗也懂礼让,真怪哉,却危哉!”此事传到京都,有大臣向皇帝进言:“江西陈氏朝野多有达官显贵,人多势众,族睦心齐,连狗也训练有素,共窠为命,相敬如宾,共槽为食,互帮互让,相爱有加,畜生如此,岂奈人何?如此之姓族,如此之家畜,实为天下惊诧之事。将来恐有背负朝廷者,一振臂一疾呼,人心齐集麾下,翻天如轻风吹絮之易,造反只在一夜之间,当朝应以提防为是”。皇帝听信其言,于是在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派名臣文彦博、包拯、吕诲、范师道等以
陈氏朝野太盛为疏奏,并命江州各官临门监析,将德化、江州等地的陈姓析分为二百九十一庄,朝廷另外在别的地方又置四十三庄,于是江右地面的陈姓开始分散和疏散,自此义门陈氏遍于浙、苏、赣、闽、鄂、湘、皖各地。在任官上,也相应抑制了陈姓人士,特别是宰相一职慎于授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