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真的能抡起几十斤重的兵器作战吗?真实兵器大概都多重?

古梁镛


答: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人能抡得起几十斤的兵器作战!

因为,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有牛人、猛人、超级大力士存在。

千万不要以自己做不到就说别人就做不到——您自己做不到,只能说明您在体能和力气方面只是平常人而已,没有什么。

也千万不要以自己没有亲眼见过就认为别人就做不到——您没有亲眼见到,只能说明您生活在闭塞的小圈子里,也没有什么。

相当来说,古代人干的力气更多,尤其是上阵冲锋打仗,玩的就是冷兵器,大力士更多。

现代人吃食方面营养更多、更搭配,专门的举重运动员和职业大力士的力量更加惊人,但大力士人群相对要少。

我举几例正史记载的大力士让诸位看官开开眼。

第一例:三国年间的大力士典韦,《三国志•魏书•典韦传》中有记:“(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

瞧,这是正史记载的,与《三国演义》里写关二爷81斤青龙偃月刀的虚构是不同的。

第二例:南宋小将岳云,《宋史•岳飞传》里记载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注意哦,一宋斤相当于现在的640克,则八十斤,已经一百多斤了!

第三例:明朝猛将刘綎,《明史•刘綎传》记,江西南昌人刘綎,自十五六岁起就跟随父亲在军队里摔打,每遇敌,提刀陷阵,“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

明朝的重量量度和南宋差别不大,当时的一斤也大约可以折合成现在的1.2市斤,则120斤就相当于现在的144斤了!

不用说,刘綎比岳云更猛。

第四例:比刘綎稍后一点出现的明末牛人卢象升,卢象升是文士出身,《明史•卢象升传》只说他“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没有记载他的兵器有多重,但现存宜兴太平天国辅王府内他专门用来练功的青龙偃月刀有136斤。该刀槟铁打就,浑然一体,铁锈斑斓。

第五例:清朝名将岳钟琪,《清史稿》说他:“临阵挟二铜锤,重百余斤,指麾严肃不可犯。”

……

行了,说了这么多牛人、猛人,再说一下普通人。

权威著作《武经总要》上记载,宋朝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一般重量达58宋斤,以1宋斤折合为现在的1.2市斤算,即一个普通小兵穿戴在身上的铠甲就接近现在的70斤。

想想看,这是普通小兵穿戴的铠甲,也已接近现在的70斤了,按现代人的想法,肯定也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您不能根据您的想法而否定事实的存在。

不过,话说回来,牛人的兵器如此凶猛霸道,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古人都有这种神力不是?

万历年间的《练兵实纪》载,普通腰刀制“长三尺,重一斤十两”;《纪效新书》载,长刀制“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

不用说,这一斤多、二斤多的家伙,就是普通小兵的趁手兵器了。

大汉奸吴三桂使用过的大刀和真武七星剑现在陈列在昆明太和宫金殿展览室。

该大刀很威风,但只有12斤而已。


覃仕勇说史


我相信一定能的。

我们现在的人虽然无法看到古人拿着几十斤重的兵器,挥洒自如地在战场上搏杀。但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亲眼看到干农活的年轻村民,200斤重的大麻袋,毫不费力地一手一个地码垛和装车。当时,我还多次地想过:长大后,我也能够力大无敌,200斤重的大麻袋也能够轻松自如地一手一个。

现在说来,怎么就觉得跟听神话差不多了呢?要不是亲眼所见,还真的不会相信。因为,两百斤的大麻袋我一个都没有搬动过。细想想,现在的粮食袋子都越做越小,5斤、10斤、20斤、连50斤重的都很少见到了。

人的任何能力都是用进废退的。就如同现在有些运动员往腿上绑沙袋坚持训练一样:如果一下子就加重到极限了,肯定会寸步难行的。可每天都按着计划一点一点地加重,等比赛时解下沙袋,就会健步如飞,取得好的成绩。情同此理,古时候征战沙场的武士们,也一定要在上战场之前,经过一番千锤百炼,才会拥有一身的力气,挥洒几十斤重的兵器就跟儿戏一般。


阿信看见


古代武将也是普通人,又不是神仙,当然不可能举着几十斤的武器战斗一天的。

历史上,记载手持武器重量最大的人是明朝的武将刘綎。他使用的镔铁刀重达120斤,这么重他居然还能边骑马边挥动这把大刀。明朝一斤大概590g,换算过来他的大刀相当于现在的141.6斤。不过实际上挥动这把大刀只是明清的武举考试中的一项,现在还保存有超重大刀的文物。

武举大刀保存至今的文物挺多的,但基本上都是没开过刃的,因为这些笨重的大刀根本不适合当实战武器,只能是作为展现力量的一把训练器械罢了,跟现代人健身用的杠铃差不多。人们会拿杠铃来健身,但没有人会用杠铃打架的。根据现存的出土文物来分析,古时的实战兵器其实不重。

明朝中期的公卿佩剑,剑身长96厘米,全部重量也就800克。在中国宁夏出土的北朝李贤夫妇合葬墓中有一把完整的连鞘首铁刀,还装了铁环的,刀身长94.5厘米,连鞘重有1315克。清代末期的马到功成铭牛尾大刀,其刃长67.85厘米,柄长21厘米,净重是1048克,实际就一公斤左右。

抗战时期的29军大刀“宋靖康李纲锏”,刀长96.5厘米,加上外面的鞘,重量也就3600克。明朝的金瓜锤,实际上只是重1000克左右。

戚继光详实地记录了他麾下军队的武器重量。其中腰刀长3尺重1斤10两;线枪长9尺重3斤;长枪长1丈2尺5寸重3斤;钩镰长8尺5寸重3斤;大棒长7尺重3斤8两;藤牌径过1尺5寸重5斤;狼筅长1丈3尺2寸5分重6斤。

显然,真实的实战武器只要有几斤重就足够在战场上厮杀了,古代的猛将也没必要用几十斤重的武器来战斗一整天吧。



智圆行方1230


古代由于常年战乱,人民又精于劳作!身体素质较好,所以拿动几十斤武器上战场应该没问题!但上百斤的武器,应该是平时练习用的!

现代人由于,脱离了体力劳动,身体非常的弱,有的人几斤几十斤都拿不太动,所以就质疑古人拿几百几十斤的武器是不是吹牛!


早在六七十年代,乡下普通的老百姓,男人挑300斤的担,女人挑一二百斤,走个十五六里路玩似的。在东北深山老林的伐木工人,一两千斤的圆木,基本都是四个人抬!你还真别不服?我早20年,曾在打石场干过!偶然一次,周围有人要从山里抬出一根圆木!只找到了三个老伐木工,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缺一人,只好到石场来借。因为本人身体素质较好,所以被借去了。干起来才知道,真的不行!同样上了肩,压的呲牙咧嘴。干不过那些老头子!好不容易抬下来。腰疼了好几天!


前清的武科,真的是舞一把八九十斤的大刀。而且,古代的士兵是穿甲的,一身普通的甲胄,少说也有三四十斤,重甲就得七八十斤,常年穿着那玩意儿打仗,想力气不大都不可能!

想那吕布,单手拎起纪灵,如提童稚!纪灵使50斤(现20多斤)大刀,那体格不得二百斤上下?被吕布一手提起,那吕布有多大的力气?关羽张飞刘备,所用兵器都是几十斤,为万人敌不虚也!


国风1974


博物馆里公开展出的古代兵器很多,刀剑之类少有超过一公斤的,鞭锏骨朵之类算重兵器,不过十几斤,这样的重量在使用中足以对着甲敌人造成致命伤害,再重还有什么意义,只会给自己增加负担。那些上百斤甚至几百斤的大关刀,基本都是演武场训练用的或者是表演用的,不是实战器。


用户fireman


古代武将也是普通人,又不是神仙,当然不可能举着几十斤的武器战斗一天的。

历史上,记载手持武器重量最大的人是明朝的武将刘綎。他使用的镔铁刀重达120斤,这么重他居然还能边骑马边挥动这把大刀。明朝一斤大概590g,换算过来他的大刀相当于现在的141.6斤。不过实际上挥动这把大刀只是明清的武举考试中的一项,现在还保存有超重大刀的文物。

武举大刀保存至今的文物挺多的,但基本上都是没开过刃的,因为这些笨重的大刀根本不适合当实战武器,只能是作为展现力量的一把训练器械罢了,跟现代人健身用的杠铃差不多。人们会拿杠铃来健身,但没有人会用杠铃打架的。根据现存的出土文物来分析,古时的实战兵器其实不重。

明朝中期的公卿佩剑,剑身长96厘米,全部重量也就800克。在中国宁夏出土的北朝李贤夫妇合葬墓中有一把完整的连鞘首铁刀,还装了铁环的,刀身长94.5厘米,连鞘重有1315克。清代末期的马到功成铭牛尾大刀,其刃长67.85厘米,柄长21厘米,净重是1048克,实际就一公斤左右。

抗战时期的29军大刀“宋靖康李纲锏”,刀长96.5厘米,加上外面的鞘,重量也就3600克。明朝的金瓜锤,实际上只是重1000克左右。

戚继光详实地记录了他麾下军队的武器重量。其中腰刀长3尺重1斤10两;线枪长9尺重3斤;长枪长1丈2尺5寸重3斤;钩镰长8尺5寸重3斤;大棒长7尺重3斤8两;藤牌径过1尺5寸重5斤;狼筅长1丈3尺2寸5分重6斤。

显然,真实的实战武器只要有几斤重就足够在战场上厮杀了,古代的猛将也没必要用几十斤重的武器来战斗一整天吧。


小茂哥钱币邮票小收藏



大勇G


拿起百斤以上的重兵器,对于许多武将来说,却也并非难事。

首先可以验证中国古代武将们力量水平的,正是中国古代武将的选拔制度:武举制度。

在明清时代的武举考试里,力量考试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清代的武举考试里,力量被划入“技勇”考核范围,更是没商量的硬标准:比如“舞大刀”考试,要把八十斤至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一气呵成舞起来,必须要舞到眼花缭乱才算合格。然后还有举巨石环节,要把二百斤至三百斤的巨石原地举起来,举到离地一尺的程度。达到这样的力量水平,才有资格成为一员武将。

所以理论上说,“拿起百斤武器”,对于许多朝代的武将们来说,就是个入门的力量水准。

甚至不止武将,对于历代许多优中选优的精锐部队来说,这样的力量水平,同样也是基本要求。比如明末大英雄麾下的“铁人兵”部队,以及清初时在雅克萨血虐沙俄哥萨克的福建藤牌兵部队,队伍里哪怕普通一兵,也必须要做到手抱三百斤重大石头,在演武厅里漂亮绕上三圈。“拿起百斤武器”?那更是小意思!

为什么要有这硬标准?看看古代战争的模式,也就不难理解。冷兵器乃至冷热兵器混合的战争年代里,部队通常是要穿重甲精铠作战,精锐部队的将士们,基本都是几十斤装备盔甲扛身上。明朝中后期时吊打倭寇的戚家军等英雄部队,普通士兵的负重,通常高达十五公斤以上。力量水平不达标?恐怕还没接近敌人,就得活活累趴下。

换句话说,古代一支部队的基本力量水准,考验的就是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水平。

但是需要明确的另一个事实是:拿得起百斤以上的武器,却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手持百斤以上的武器作战。古代评书里那些武将们手持上百斤硬家伙狠打的场面,放在真实的战场上,确实是稀罕场景。因为无论古今,战争永远比拼的是团队的战斗力,而非个人武力。

所以即使在古代战场上,部队间的搏杀,讲究的就是团结协作,要以整齐划一的军阵,配合默契的厮杀,在你死我活的较量中拼到最后。所以部队的武器配备,也必须要以机动力与杀伤力为先,并非单纯比拼重量。

就以冷兵器来说,明清军队用的长枪,枪头的重量通常不能超过4两。骑兵用的五尺长刀,最重也是2斤8两。步兵用的腰刀则是1斤10两。明清步兵里最重的冷兵器狼筅,重量更不超过6斤。都是标准制式。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力量逆天的猛人,比如明代力量爆表的武将刘綎,常拿着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上战场,开打就舞的呼呼生风,威武震撼天下。

但这样的威武,也基本是个别行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支精锐部队,每个士兵都拿着百斤重的大家伙上战场,外加还要有高速突进列阵搏杀等一系列战术动作,恐怕在永重家伙砸趴对手以前,先要把自己压垮。

但无论怎样,在中国古代史上,这一系列世代完善的力量考核标准,也确保了中国古代军队,持久保持战斗力。多少王朝的辉煌,多少大扬国威的硬仗,就有这“力量考试”的功劳。无论古今,其中的道理更是不变:能够保持力量的队伍,永远都是充满战斗力的队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