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把超越別人當目標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阿德勒:把超越別人當目標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優越感其實與心中的自卑感息息相關,沒有自卑感,也就沒有超越當下、擺脫下游的動力,它們屬於同一種心理現象的兩方面。

人們也許會問,追求優越感是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對此,我們並不贊同。不過,我們雖不認可它是與生俱來的行為,但我們也承認,人要追求優越感,必須得具備一定的生物基礎才行。早在胚胎時期,這種基礎就已經開始萌生,並具備後天發展的可能。

當然,人類的活動是有侷限性的,某些能力,人類永遠不可能擁有。例如,像狗一般靈敏的嗅覺,能看到紫外線的肉眼等。

不過,有些能力確實是稍加培養就能獲得的。通過分析培養這些能力的過程,我們就能洞悉人會追求優越感的生物學依據,也能從中找到塑造個人人格、心理的根源。

阿德勒:把超越別人當目標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我們知道,不管在什麼環境下,孩子和成人的內心都有追求優越感的衝動,而且這種衝動難以抑制。受本性的影響,人類無法長期忍受被他人輕視,難以屈從內心的不安與自卑,這些負面感會讓人萌生更高層級的願望,而追求優越感就是獲得心理補償、實現理想目標最直接的方式。

實驗表明,孩子的某些性格特徵是環境作用的結果。受具體環境的影響,孩子的內心會感到自卑、脆弱和不安,這些感覺反過來又會影響他們的心理。

為了改變這種狀態,他們會下定決心,努力達到更高水平,以獲得更平等,甚至更優越的地位。

內心的這種願望越強,他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就會越高,似乎這才能展現他們真正的水平。實際上,這些目標往往都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

阿德勒:把超越別人當目標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一個孩子小時候獲得外部各方面的支持與幫助越多,就越容易將自己假想成類似上帝那樣無所不能的人物。我們還發現,那些自認為非常脆弱的孩子,他們都有成為類似上帝這種人物的想法,並深受這種想法控制。

為了更好地說明上述的情況,我們在這裡援引一個真實的案例。這個案例的主人公是一個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14歲男孩。在回憶童年的往事時,他告訴我們,在6歲那年,他曾因為自己不會吹口哨而非常難過。

後來有一天,他從房間裡走出來時,意外地發現自己會吹口哨了,這讓他極為震驚,並認定這是由上帝附體所導致的。

這個案例就能說明:內心的脆弱感、萬能的上帝就在身邊,這兩種感覺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聯繫。

阿德勒:把超越別人當目標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有些性格特徵與追求優越感的心態緊密相連。瞭解了一個孩子對優越感的渴望程度,我們就能知道他的目標究竟有多大。一個過分追求優越感、渴望自我肯定的人,很容易嫉妒比他更優秀的競爭對手,甚至可能詛咒他的對手遭到厄運。如果這種慾望過於強烈,還可能誘發他們形成報復心理。

心理健康的孩子會將追求優越感的心態轉化為向上的動力。他們會想辦法成為老師喜歡的學生,注重乾淨整潔,遵守學校秩序,最終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好學生。

但經驗告訴我們,這種孩子始終只是極少數,另一部分孩子心目中的首要目標,是想方設法超過別人,並以此為執念。

他們這種追求優越感的心態往往不會被人指責,儘管其中夾雜了過強的求勝心。在大多數人看來,求勝心代表著一種催人奮進的美德。這其實不對,太過於求勝會讓孩子高度緊張,反倒可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時間不長,孩子尚且能夠承受;一旦時間太長,就會給孩子造成壓力。

求勝心過強還會迫使孩子過於專注學業,一味追求成績而逃避讀書之外的一切問題,於是他們只知道埋頭苦讀,其他方面的發展就被限制了。我們不認可這種成長方式,因為它無法讓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

把超越別人當作畢生目標,並以此安排生活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我們給出的建議是:放下書本,多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多與同伴互動交流。

阿德勒:把超越別人當目標的孩子,他們的發展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歡迎您在留言區交流。您的認可和鼓勵,是我們精進的最大動力!懇請您把今天的內容轉發給您的親朋好友。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