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谁的价值更高?

如来佛祖的杰作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传国玉玺和兰亭集序虽然字面上的结局都是下落不明,但基本可以推断两件文物早已经灰飞烟灭,传国玉玺在上千年前已经成为了碎片,兰亭集序最大的可能也已经是化成了灰烬。

公元936年11月,石敬瑭伙同契丹向后唐首都洛阳发起进攻,城破之时,后唐皇帝李从珂见大势已去,于是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

天福二年(937年)2月,石敬瑭命人收敛其遗骨葬于徽陵以南。



这是有关传国玉玺的最后下落,自后唐灭亡,玄武门着火自焚后,流传上千年的传国玉玺至此下落不明,尽管随后的朝代曾经仿制过传国玉玺并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可毕竟此时的玉玺已经成为了山寨货,原始的传国玉玺才是后人追逐的目标,虽然历史对它的定义是失踪,但实际上已经交代了结局,玄武门的大火让石敬瑭在几个月后才从废墟中找到了为数不多的先皇李从珂的尸骨残片,作为象征着政权存在的传国玉玺却在废墟的搜寻中没有找到任何痕迹,那也只能有一个解释,在长时间高温的火烧甚至玄武楼倒塌的过程中,传国玉玺早已成为了碎片,与废墟融为了一体,随后的朝代宁可继续承认这样的失踪现状,也不愿意承认真正的传国玉玺早已毁灭,毕竟它保持着失踪状态,自己可以顺理成章的通过仿制伪造品来让玉玺重见天日,从而证明自己的合法。



对比传国玉玺的悲催,我们从小就在教科书中曾经认识到的兰亭集序,它的下场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尽管最后的史书曾交代它的最后出现仍然完好无损,尽管根据现有史料的推断这部经典书法名著很可能伴随着唐太宗的下葬而安放到了昭陵当中,但他能否重见天日并且完好无损,这恐怕是一个不太合乎逻辑的设想,毕竟五代十国时期昭陵遭到了地方军阀大规模的挖掘,尽管随后的朝代保护住了这座帝王陵寝并维护至今,可在当年集团盗掘的情况下,现如今的昭陵究竟是一座相对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墓,还是一个被挖掘的只剩下一座空壳的陵寝,我们不得而知。就算是兰亭集序躲过了这场兵灾,这部纸制作品被封存在上千年的陵墓之内,参考挖掘其他陵墓时残破不堪甚至已经变成灰烬的纸质书券,兰亭集序的下场恐怕不容乐观。



当然如果非要做这样的一个设想,假设两件文物都得到了保存,那相信传国玉玺的价值还是要比兰亭集序要高,毕竟传国玉玺是一个可以正常流传上千年的玉制作品,即便过去了千百年只要没有受到外力的损坏,传国玉玺几乎可以保持原貌;而兰亭集序作为一部纸质作品,它很难经历上千年的蹉跎,就算能够留存很可能也会变得残破不堪字迹模糊,更重要的是后者只不过是一部书法著作,而前者则代表着一代帝王甚至一个政权的象征,谁轻谁重大家都会有一个评判!


辽宁资深球迷


你们说的那个什么兰亭序的如果被我奶奶发现感觉她会烧大锅的时候当引火纸,如果我以前看到了也会认为是批量印出来的就扔杂货间等发霉,所以说识货书法字的那个不多,落入没文化的人手中几乎就没了。玉玺就不一样了,大小孬好的也是块玉啊。


重返帝国


先看一个简单的对比。

清代田黄冻康熙玉玺拍卖价格2.0285亿人民币,而王羲之的《平安帖》拍卖价格3.08亿人民币。乍看之下,王羲之的另一书法价值是要比一玉玺要贵。但是一对比,玉玺只是康熙无数枚玉玺里比较好的一枚,但书法算是非常靠近王羲之了。

秦始皇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前身是和氏璧,在和氏璧时期就已经发生了很多历史故事。卞和献玉、秦赵争璧、完璧归赵等等。那个时候秦王为了和氏璧愿意割让15座城池,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连城。变成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后,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正面刻有李斯所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八个虫鸟篆字。相传玉玺一直从秦始皇开始传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帝李从珂带着这方玉玺登上玄武楼自焚,此后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到明初,相传传国玉玺出现在元大都的集市上,明太祖朱元璋出兵打元,也并能找回传国玉玺。这段玉玺颠沛流离的历史持续了将近1500年。每一次朝代变更、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传国玉玺的见证。每一条政策的下达、每一次大型的人事调整、每一次托孤都有他的身影,是中国历史代代相承的见证。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被米芾称赞为天下第一行书。经过代代相传,最后到了唐太宗手里。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兰亭集序》由此消失了。

年代久远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历史事件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存世稀少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1,都是独一无二;

收藏价值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1

材料珍贵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受人推崇上看:传国玉玺

所以:珍贵价值上看:传国玉玺>《兰亭集序》。

当然,如果这两件宝物现世,只会是管制物,放到国家博物馆里,没有人敢把拿出来卖,因为无价。

不务斋


在我们的历史中,有两件著名的失踪国宝,它们在各自的历史岁月中消失,到今天还没有被人们找寻得到,这两件国宝分别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传国玉玺与兰亭序。

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和氏璧。

在和氏璧还只是一块被石头包裹、没有被剖出里面美玉的原石时,楚国人卞和发现了这块石头的不凡之处。

他一看,就知道这块石头必然包裹着一块美玉,于是他拿着这块石头找到了楚国国王,想把这块原石献给楚国国王。

由于当时石头还没有被剖开,所以楚国国王找了自己身边的一名玉匠鉴定,让他看一下这块石头是否真如同卞和所说那样暗藏一块美玉。

或许是那名工匠鉴玉技术不如卞和也或许是什么其他的原因,在看过那块原石之后,他直接给出了一个答案,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里面根本就没有玉。


听闻工匠的答案,楚国国王非常愤怒,也没让人剖开这块石头,直接就生气地让人砍了卞和一条腿。

楚国国王的惩罚并没有打消卞和自己对原石的判断,他继续抱着这块石头,直到下一任楚国国王继位,他才重新拿出了这块原石,想继续献给楚国国王。

只不过这个时候,新任楚国国王的工匠给出了和以往一样的答案,这次,卞和再度受到了惩罚,他失去了自己所剩下来的最后一条腿。

一直等待到了第三任楚国国王继位,卞和才获得了认可,在楚国国王的命令下,工匠们剖开了卞和的原石,从里面取出了美轮美奂的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期的时候,围绕着和氏璧又发生了完璧归赵的千古佳话。

这不由使得和氏璧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到了秦始皇时期,这块和氏璧落入到了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得到和氏璧后,他并没有如同以前的那些人一样保持和氏璧的原样,而是让人把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玉玺。



也就是从秦始皇时期开始,传国玉玺变成了历代皇帝权力的象征,如果一个人坐上皇帝宝座、手中没有传国玉玺的话,那么这个人将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他自己坐在皇帝宝座上,也会产生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

一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这历经了诸多王朝、君王的传国玉玺才消失在了历史之中,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兰亭序

在东晋永和九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们聚会于会稽山下,聚会中,王羲之等人边饮酒、边展开了空谈。

在酒喝到了尽头上后,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写下了一篇兰亭序文,全序总共28行、324字。

兰亭序书写出来后,曾经在许多的名家手中流传,在众多收藏兰亭序的人中,最出名的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书法爱好者,在他还没得到兰亭序之前,他就对兰亭序非常痴迷,一直在疯狂地派人寻找着兰亭序。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历经了长久的寻找后,李世民的手下终于找到了兰亭序的踪迹。

那时候,他的手下人给他汇报了消息,说兰亭序真迹在一名和尚手中。

只不过因为这名和尚怎么也不肯承认兰亭序在自己手中,所以李世民为了得到兰亭序,就派人用一些不光彩手段把兰亭序从和尚手中拿了出来。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的时候,他对兰亭序的热爱也不曾消减。

那时候,他还反复嘱托自己的儿子李治,让他一定不要忘记在自己死的时候,把兰亭序放在自己的陵寝中陪伴自己。

历史中,对于兰亭序最公认的说法就是兰亭序确实陪葬进了李世民的陵寝中,只是在温韬挖掘李世民陵寝的时候,遭受到了氧化的破坏或者在那个时候失踪了。

除了这个说法,关于兰亭序的去向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兰亭序根本没有陪葬进入到李世民的陵寝中,而是被同样喜爱兰亭序的李治留在手中,然后陪同着他一同埋葬到了他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里面。

因为乾陵一直没遭受到盗掘和破坏,所以兰亭序很有可能冷静静的躺在乾陵的地宫中。

传国玉玺更高

按照提问所说,如果能找寻得到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那么我觉得传国玉玺的价值要比兰亭序高出一截。

众所周知,传国玉玺是确定一个国家国运的重宝、是历代皇帝无论如何都要寻找的权力象征。


在它的身上,曾经发生了太多的历史事件,比如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秦朝建立、汉太后摔玉、皇太极假造玉玺等等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历史文化价值上,历史中没有任何一件宝物能盖过它的风头。

而兰亭序除了艺术价值比较高之外,在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上,根本无法和传国玉玺相比。


孤客生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早就了无数珍宝,他们见证了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宝物与宝物之间很难去对比价值,例如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都是历朝历代都在寻找的珍宝。如果这两者同时找到了,哪件更加珍贵一点呢?这个问题一时半会还真不好回答。

宝物的价值所在

一件宝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本身的组成材质,第二是其背后的故事。宝物一般都是由稀有物质制成。例如越王勾践剑由特殊材质铸成,才能使其千年不腐。另一方面,这把剑的所有者是曾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其背后是一个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故事。

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的对比

1.传国玉玺的前身是赵国国宝——和氏璧。

秦王曾经想拿15座城池与赵国交换,从这就可以看出和氏璧的价值。到了秦国统一六国时期,和氏璧被秦始皇雕刻成玉玺,赋予了它至高无上的权力。

2.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第一行书”。

这幅书法有多珍贵呢?《兰亭序》是王羲之在一次酒宴上挥笔一气呵成的,之后他多次重写,但写出来的字迹都没有这幅好,连他本人都感叹无能为力了。

大唐李世民就十分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曾经利用皇帝的权力将他的作品受搜罗过来。其中最喜欢的就是兰亭序。以此后世都怀疑是李世民将《兰亭序》藏了起来。

传国玉玺被赋予的权力是《兰亭序》所不具备的

个人认为传国玉玺的价值还是要比《兰亭序》稍高一些。一方面,传国玉玺除了本身的价值,还拥有真正的权力,历朝的开国皇帝就算统一天下,依然想要找到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

另一方面,拥有了传国玉玺的皇帝便拥有号召天下的权力,可以用这个权力收罗全天下的美女和宝物,其中就包括《兰亭序》,大唐李世民不就是通过皇权将王羲之的作品都收罗过来的吗?


正一品贵妃




如果这俩件国宝真迹出现了,绝对是轰动全球的特大新闻!一千多年来从割据一方的霸主到落魄的秀才书生,无不从牵挂的梦中惊醒,封建时代的军阀只要拥有"传国玉玺",立即可以中气十足的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天授"身份。



书法是文人消遣或艺术创作的形式,并不是为了日常文字记录的实际应用。

中国书法(包括绘画)的特色就是由中国古代哲学、宗教、诗文等溶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其创作极重修养、风韵和气质。

而被书法家们推崇备至的东晋王義之的《兰亭序》仅是冯承素摹本的行书、纸本,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传国玉玺

和氏璧消失的同时,传国玉玺诞生了。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和氏璧随着秦国的大一统也落入秦始皇手中,

秦始皇于是各方面都要求统一,印章的形式也得到了统一;比如,他开始用玉治印,并统一规定帝王的印章称为"玺"。

《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制造了御玺,他令玉工孙寿雕琢过一枚皇帝御玺,称为"天子玺",还让宰相李斯以大篆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刻于玉上。刘邦灭秦国得到天下,子婴将御玺献给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

在李斯的《谏逐客书》有"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的句子,和,就是"和氏璧,再次印证和氏璧的消失其实是秦始皇秘而不宣的用来制作"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本身就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始皇帝的专制王朝象征,而材料本身又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承载的信息量太厚重,所以我认为"传国玉玺"的重要性和价值超过王義之真迹《兰亭序》。

巜兰亭序》

真迹在何处?

唐太宗珍爱巜兰亭序》,反复观赏,并遣令陪其百年之后。

907年,滥滚龙朱温称帝,立即挖了昭陵,但是历史典籍关于昭陵的损失文物清单并没有巜兰亭序》的下落。

人们又把怀疑眼光投向女皇武则天,她是著名书法家,
今草的范本巜升仙太子碑》即是其亲笔所为,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唐代贺知章草书巜孝经》,和巜升仙太子碑》相比较,虽然字迹相近,艺术效果却远不如《升仙太子碑》字的雄厚。


我们知道,在两晋时期,篆、隶、草、真(楷)已经产生齐备,至于行书,则是介于楷草之间的变化,虽然后世书法家多用行书,但是,它无法绝对独立于上述四种书体。换言之,它是一种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已瑧化境,这也是两晋书法的一种流行,比如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总指挥谢安,他也参加了兰亭集会,也是书法家,请看他的书法,几乎与巜兰亭序》字迹相同。

(谢安书法)

酷爱今草的武则天,应该喜欢融草书与楷书于一体的今草,如果李世民没有把巜兰亭序》陪葬的话,武则天极有可能把它带入了乾陵。

虽是推断、猜测,却给书法爱好者们一睹真颜的希望。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作品众彩纷呈,百花盛开,《兰亭序》只是其中光彩耀人的一朵,但是,毕竟是艺术范畴,所以略输"传国玉玺"。


良人执戟2


我选传国玉玺。原因如下。

传国玉玺是秦始皇亲自代言,代表皇权至上,材质玉石保存方便,玉石恒久远,玉玺来相传。

兰亭序唐太宗亲自代言,代表书法最高境界。材质蚕茧纸,防霉防潮,轻拿轻放,已经破损价值大打折扣。

从代言人上讲唐太宗名气虽然大但是和始皇帝相比,还是相差甚远。从象征意义上,皇权至上更大气。连带性上讲,始皇帝传国玉玺,黄金组合。唐太宗兰亭序没啥连带性。从材质上讲传国玉玺更容易保存,更不容易损坏。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历代欲谋帝王之位者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两千余年,忽隐忽现,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踪影,令人叹息。






生活不堪


十个兰亭序真迹也比不上一个传国玉玺。其实原因非常非常简单,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早已经深入骨髓,有国才有家,天地君亲师,这种观念永远也不会忘记。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化,但是你却不能侮辱他,如果你骂他他也会骂你,你打他他也会打你,你侮辱他的国家就算他大字不认识几个也会激怒他,你看历史上很多战争,那些士兵有几个是学识渊博的?可是战争来临不论是博学大夫还是山野农夫,都会怒吼一声拿起武器保卫国家,那些山野农夫有几个知道兰亭序的?可是他们知道有国家,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人,你把兰亭序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许会不削一顾,可是皇帝站在他们面前他们会诚惶诚恐。

这世上权力永远大于文化,武力永远大于文化,文化本身不能够保护你,可是武力可以,而且无数的事实证明文化想要存在和发展也需要武力的保护。这世上有个民族,他们被称之为流浪民族,没有自己的国家,我说的是哪一个大家都清楚,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却没有足够的武力保护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只能流浪。

传国玉玺的意义在本质上就代表一个国家,虽然现在没有帝王制度了,可是千百年的传统早已经深入我们的血脉,它是一种象征,血脉的象征。我们可以不要兰亭序真迹,就算它再好它也不具备传国玉玺那样伟大的象征意义。为什么博物馆里面所有的稍微大点的鼎都可以称之为国之重器?因为鼎在人们的心目中意义非凡,上古时期制九鼎镇九州,本身意义上它就是权力的象征。可是兰亭序能作为文化的象征吗?它还远远不够资格,真正意义上文字才是我们文化的象征,我觉得甲骨文的意义都比兰亭序的意义更大。兰亭序说白了它更接近文化中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书法艺术还带有一些文化意义,除了这些真的没有更多意义了。

就算兰亭序真迹找到了又如何?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吗?能提高民族归属感吗?能让人热血沸腾吗?都不能,可是传国玉玺能,和兰亭序真迹比,它拥有更高等级的意义,如果传国玉玺真的出现,它才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第一。


万物皆明


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都是中国的重量级国宝,无论是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经济价值来看,他们都是无价之宝,很难将其简单的来做一个对比,但我们还是可以对这两件国宝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这里四姑娘就来简单说一下这两个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国宝。

相比较而言,传国玉玺的历史更久远一下,它是秦始皇时期的印玺,而用来打造成传国玉玺的那块玉则历史还要往前推一推,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有这样两个故事一直流传到后世,即“卞和献玉”和“完璧归赵”,传说卞和当初献的那块玉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当初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上打柴,捡到了一块玉璞,卞和断定这是一块难得的宝物,于是献给当时的楚国国君楚厉王,结果玉匠告诉楚厉王这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石头,楚厉王一气之下对卞和执行了刖刑,刖刑是上古五刑之一,即断足,这一次卞和断的是左足。后来楚厉王去世,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带着玉璞出现了,玉匠的鉴定结果和当初是一样的,卞和再次失去了右足。等到楚武王去世,楚文王继位,这次卞和学乖了,并没有直接去找楚文王,而是在楚山山底下放声大哭,三天三夜不止,最后流的直接是血泪了,楚文王纳闷,就去问卞和,然后对玉璞重新进行了鉴定,果然发现这是一个宝物,然后就打造成了和氏璧,这个故事在《韩非子》中有记载。

后来这块和氏璧在战国时期到了赵惠文王手中,然后就有了完璧归赵的故事,秦昭襄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璧,而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最终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就不细讲了,相信很多人对此都是很熟悉的,在战国时期,且不管秦昭襄王是出于什么目的、什么心思,但是和氏璧却是被他抬到了价值连城的地步,《史记》中也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就是说,在和氏璧还没有被雕刻成传国玉玺的时候就已经是价值连城的宝贝。等它摇身一变,成为传国玉玺的时候,就不能用价值两个字来衡量了,它已经变成皇权的象征,成为全天下每个皇帝都想要拥有的一个政治工具。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得到了这块和氏璧,然后让李斯将其打造成一个皇帝独有的印玺,印玺底部以大篆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从此传国玉玺就和皇权捆绑在一起,如果手中没有传国玉玺,即便是做了皇帝,也有得位不正之嫌,皇帝也会日夜心神不宁。每次王朝更替时,获胜方如果没有继承这枚传国玉玺,往往会被世人耻笑为“白板天子”,可见传国玉玺对于封建统治者的重要之处。历代统治者对于传国玉玺的争夺,引发了无数传奇故事,最有名的就是王莽篡汉时孝元皇后王政君掷玺斥责王莽父子以及隋朝萧皇后带玺降唐等传说。

而传国玉玺最后一次记载于史册是在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在石敬瑭率兵攻陷洛阳前,携带后妃子嗣与众多皇帝御用之物焚毁于玄武楼,《资治通鉴·后晋》记载:“唐主与曹太后、刘皇后、雍王重美及宋审虔等携传国宝登玄武楼自焚。”后唐遂亡,传国玉玺就此不知所踪,后代对其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始终不能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宋朝时期开始不时有传国玉玺被发现的记载,但后来鉴定后发现都是伪造的,秦始皇时期的传国玉玺究竟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就连传到李从珂时期的那块传国玉玺是不是就是最原始的那个传国玉玺,也不得而知,或许它只是存在于传说中。

再来说说《兰亭序》真迹,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是东晋王羲之所作,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不过,它的真迹究竟在哪已经成为一个迷。王羲之之后,有很多人临摹《兰亭序》,其中唐朝时期的冯承素临摹的最为神似,而今天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兰亭序》正是冯承素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并非冯承素所作),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其价值丝毫不输故宫其他“镇馆之宝”。

《兰亭序》讲述的是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修禊以文会友一事,在《兰亭序》的推广上,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没,李世民极为推崇王羲之的作品,不仅想法设法得到了《兰亭序》真迹,还亲自为《王羲之传》写了一篇史论,贞观时期,李世民命史官修撰《晋书》,而李世民则亲自为其中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写了四篇史论,由此可见李世民对王羲之的喜爱,李世民还让当时的文人书法家临摹《兰亭序》,然后将其赐给有功的大臣,更甚者,李世民在去世后要求《兰亭序》真迹陪葬昭陵。


如果《兰亭序》真迹真的陪葬昭陵的话,这或许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因为昭陵在后世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被盗掘,《新五代史》记载:

“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这是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温韬盗掘昭陵的记载,温韬在七年的时间里对唐陵挖了个遍,其破坏性是相当大的,倘若《兰亭序》真迹真的在昭陵中,或许早已经被毁坏了也未可知。不过也有人寄希望于《兰亭序》真迹藏在唐朝唯一没有被盗掘的乾陵中,但愿这是真的吧。

其实说起来,传国玉玺也好,《兰亭序》真迹也好,似乎都只活在传说中,它们至今下落不明,但却是无价之宝,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这两个无价之宝放在一起是很难比较他们的价值大小的,但就历史价值来说,传国玉玺明显是高于《兰亭序》真迹的,毕竟它曾是皇权的不二象征,或许这两件宝贝如今正在某个地方安静的待着,只等着有心人的出现,到那个时候,关于他们的一切就有了答案。


萧晓四姑娘


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想起个段子。

有一个北风呼啸的冬天,乌云密布的天空突然飘起了鹅毛大雪,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在屋檐下瑟瑟发抖,因为衣不蔽体,也因为大街上行人稀少,他半天没有讨一口饭了。没有摄入卡路里怎么会不冷呢?

大雪飘飘,不一会就满地白雪,整个世界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可是流浪汉的心里却冰凉冰凉,因为雪后的明天日子更加难过,不知道该向何处去漂泊。

这时候,从不远处的ktv走出三个学者模样的人,一看到飞扬的雪花立刻来了诗兴大发,头前的一个胖子开口吟诵道"大雪纷飞落地。"

中间一个瘦的也来了灵感,跟着和道:"兆我大秦瑞气。"第三个带毡帽的反应也非常快,不假思索,佳句脱口而出:"下它一年何妨?"

胖子说到,还少一句呢?

这时三个人的目光不约而同落到了流浪汉身上,三人不怀好意地笑了起来,瘦子立刻心领神会走上前去对流浪汉说,老兄你看这第四句。。。

流浪汉点了点头,三人屏息静气等着,只听流浪汉对诗道:"放你N的狗屁!"


讲这个段子可没半点轻视国宝的意思,只是想说,两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到底孰轻孰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兰亭序是文人崇拜的圣物,任何一个文化人提到它都会肃然起敬、心驰神往。

王羲之对兰亭序爱不释手,奉若珍宝,关照子孙,好好珍惜。

后代也不负重托,精心呵护,尽量做到万无一失。无论生活多么艰辛,无论世道多么险恶,首先做到别人出价再高都不买,哪怕揭不开锅。

其次是人在它就在,誓死保护,不能有一点闪失。

正因如此,兰亭序才得以世代流传,安然无恙。

兰亭序称得上是国之瑰宝,一字千金,是天下行书里的第一杰作,是绝品,对中国书法流派的形成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的书法,无论哪个流派、什么字体都或多或少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书法艺术留下深深烙印;它的艺术价值是无法衡量的,是无价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世事难料。这一幅真迹传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代后人的时候,突然就神奇地失踪了。没有人知道它的下落,就像一个水滴消失在大地,不见了踪迹。

兰亭序失踪案重重迷雾,尽管种种猜测,但千百年过去,它再也没有出现过。

兰亭序的消失,是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是书法界的一大遗憾,是无数文人雅士无穷的遗憾。

如果能再现江湖,一定会给我们这个世界增添耀眼的光彩,会让中国书法矗立起一座丰碑。

说完兰亭序,再说玉玺。

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完成中国统一的伟大人物,是千古一帝。他雄才大略,他居功至伟,无论用再多的赞美之词也无法表达秦始皇的丰功伟绩。伟人就对秦始皇非常赞赏,他常常自比秦始皇,说秦始皇比孔夫子厉害多了。孔夫子只是个理论家,秦始皇是个实干家,统一了中国。

伟人还对郭沫若批评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事提出不同看法:"劝君莫骂秦始皇,焚坑事情咱商量。"

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的四分五裂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

物以人贵,我们住过的旅店那就还是旅店,乾隆爷住过的那就是古迹。我们用过的笔,那是废物,慈禧太后用过的那就是文物。哪怕是一个夜壶,我们用过的还是夜壶,如果康熙爷用过的,那价值也会无法衡量了。崇祯上吊的树的山寨复制品还能成为名胜呢,何况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看到有同志说玉不就是石头嘛,本人对此可是持保留意见。

玉玺能跟普通的玉石比?你要是拿着秦始皇的那块玉玺,我用一整个玉石矿区跟你换,你能干?

秦始皇的玉玺最起码能换十来套北京市区的豪宅吧。

如果是大印是吕不韦的私印,价值就会缩水到一套房。如果是假太监嫪毐的,也就值个厕所。

但这可是始皇帝的传国玉玺,不但是艺术品,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其价值就无法估量了。

前文属于胡说八道瞎嘞嘞,个人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位史学家看玉玺,比兰亭序有价值;一位书法家看兰亭序,比玉玺值钱;一位废品回收行业人士会把它们从包装里拿出来,把包装取走;前文那位流浪汉会把这两样东西送给能给他提供一份饱饭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