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的核心笔法是什么?

书法影响力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很少有这样一件作品能够影响无数的书家为之倾倒,谁要是没学过《兰亭序》那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书法的。《兰亭序》为人称道的地方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它的笔法。

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得知,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鼠须笔,这个说法大约不会错的,因为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曾说“右军写《兰亭序》以鼠须笔”,而且王羲之在《笔经》里也说:“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劲强有锋芒。”

《兰亭序》的尖锋用笔

毛笔分为笔尖、笔肚、笔根三部分,而王羲之写《兰亭序》主要用的就是笔尖部分,称作尖锋用笔,再加上所用鼠须笔本身就“笔锋劲强有锋芒”,再加上他侧锋、中锋并用,因此给人一种“质妍”的美感。

尖锋用笔,就是充分调用笔尖的锋毫,并由细细的锋毫引发的独特的笔势。当我们把《兰亭序》放大几倍后,长长尖锋入纸的线条就清析起来。《兰亭序》入笔时,长长的尖锋入纸后要行走一段过程再做按压的动作,而他之前的一些作品例如《丧乱帖》往往是侧锋切入后,很快就转入中锋行笔了,因此锋芒很短。

而《兰亭序》在笔尖上锋毫的表现更加细腻,这种特征贯彻到《兰亭序》全篇的行笔过程,而且不仅是起笔的阶段,在收笔和两笔之间的牵丝萦带都非常注重笔锋的运用。

尖锋用笔的调锋与收笔

《兰亭序》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它的点画的形质表现非常的丰富,特别是转折处的行笔,方圆兼有,笔画之间的牵丝萦带流畅自然,行云流水的走笔中却带有方折爽劲。很多人在学习《兰亭序》的时候,容易过于强调他用笔的迅疾,由快产生单一的笔势,因为过快而容易失去一种从容的风流。

当然也不能太慢了,它是快慢结合,由笔势的映带和驻锋发力的节奏形成的。《兰亭序》在收笔时,有一半的笔画是尖峰状态收笔,上一笔的收笔既是下一笔的起笔。

这种收笔就是一种笔势的延伸,最终呈现出来的是长长的尖锋形态。我们欣赏的时候,看到的是点画的形态虽然已经停止,但内在的笔势和空中的运笔才刚刚开始。白砥在《王羲之书法解析》中论述到锋尖使牵带成为了可能:“王羲之通过对锋尖的有效利用,不仅使点画之间的时间性加

强了,同时使上下字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兰亭序》虽然单独成字,上下之间没有连带,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一气贯之,这与尖锋的笔势有很大的关系。《兰亭序》的尖锋用笔或含或露、多姿多彩,除了书圣高超的用笔技巧之外,我想鼠须笔的功劳也不能被忽视了。


翰墨今香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笔法变化多端,深不可测,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各人去挖掘会有不同的收获。小编对兰亭用过一点功夫,就其笔法谈点粗浅认识:


1、凌空起笔,运势很足

兰亭大部分字都是凌空起笔,运足了劲,落笔曲直相间,一气呵成,动感很强,线条也很有弹性和力度。仿佛太极拳,左盘右倾,起承转合,运足底气,一掌推出,势不可遏。如《兰亭序》之”茂“字。

2、方圆兼施,外柔内刚

《兰亭序》圆润、秀丽为主,形式优美,有羽化登仙之态,潇洒超脱,但也不乏方笔,巧妙化解圆滑,干净利落,斩截分明,秀丽之中凭添一股雄强之气。如《兰亭序》之”怀“字。


3、用笔细腻,多留曲头

《兰亭序》用笔细腻,一丝一毫都能清晰展现,特别是在起笔,连笔之处,交代得清清楚楚,毫不含糊。起笔带曲头,是王羲之优美书风的典型体现。如《兰亭系》之”其“字,笔笔都有曲头,方向、形态各不相同。

4、一字之内,精心布局

《兰亭序》还善于在一字之内巧妙应用笔画,如方圆笔的对比与协调,欹正变化,当重则重,当轻则轻,精心布置,处处匠心。如《兰亭序》”崇“字的轻与重、方与圆、欹与正对比关系,耐人寻味。


《兰亭序》博大精深,小编才疏学浅,岂能三言两语全分析得透?只点滴心得,特奉献给各位书友,希望对读者朋友们有所帮助。

更多书法技巧,敬请关注【麓风轩】


麓风轩


《兰亭序》的核心笔法是什么?注:缠丝笔法。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不请自来。

“腕法”统治的毛笔书写,笔法就那么几种,“锋法”(中锋、侧锋、裹锋、藏锋、露锋、调锋)、“行笔法”(提按、疾徐、顿挫、转折、蹲衄、抢搭、颤逆等)、形笔法(正欹、方圆、曲直、枯润、粗细、大小、疏密、迎让等)。

《兰亭序》的特点,一,字放大后越品越有味。二,牵丝入力,秀妍立骨。三,行气自然。四,因地驭字,字随心转,绝不雷同,颇现功力。五,俯仰生姿,取诸怀抱,浪行趣舍,前谨后畅。六,动静有致,疏密参差,重轻自由。

通用的核心笔法,中锋用笔,守正出奇,浑然一体。

还有一种最核心的笔法“缠丝笔法”。这种笔法是我取的名字,如“觞”“茂”等字,细细缠丝特别明显。

“缠丝笔法”是如何产生的?那是因为王羲之的书写,用的是“二指禅”,即两个指头执笔书写,除了动用“腕法”,还动用了“指法”,即纯指头操纵毛笔,灵动无比,毛发用指,骨肉用腕,宏微兼备。这是“腕法”这种老大粗所难以胜任的。

我把民国才女张充和的书法附上,大家可以对比,“腕法”书法与“指法+腕法”书法的明显差异。






urna风之度0


王羲之《兰亭集叙》笔法之根源

蘭一、

兰亭用笔规则:

1.起笔同藏三步走。

2.尖锋探着点,笔虚墨虚;

3.连笔渐加重,上顶到满弧,笔空墨实;

4.接笔逐加重,Z字形走向,崩坠发力下行,笔实墨实;

5.左倾笔,用探在角度之边线上(非角内白处),或切笔,或割笔,锋求着力点后就行笔,笔锋上弧向或下弧向用“推”字诀。笔锋逆势小弹跳行;

笔画的存在两个面,平者为锋尖平行使然成画之骨,不平处是笔肚曲跳的行使然成画之肉。至笔画末上顶弧饱止驻笔或止驻回锋或止驻出锋(同起笔三步行),而非顿笔也;

6.右倾笔,用尖锋探在角度之边线上(非角内白处),用切笔,用割笔,站立于着力点时即走笔,皆顺势同向直冲入纸,笔锋呈上弧向或下弧向用“拉”字诀。笔锋冲势顺行,余同左倾笔。

7.尖之源头→连接之流域→止单程或出锋双程双向之终,起三步,续行连接,复式亦倒三步行的终,如此循环往复。

8.笔画复式双向,一阴配一阳,一奇配一正,一走配一住,一字引下字,行列法一字对三字,二字对四字,隔一差五,一字与五字同,奇正阴阳加减都平等,如此循环。

蘭二、

真善美之一真:

1.全程可知而真实,有始有终。真实真诚真心。

2.牵丝映带同理于同气连枝,如春芽之象,所以生机发出蓬勃。

蘭三、

结论: “兰亭笔法”取法于《仿生学》。

类型: 植物的春芽。










华莲生


《兰亭序》的核心笔法是什么?换句话问:中国书法的核心笔法是什么?中国书法的笔法是什么?更为广范,更为准确,更为到位。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个承上启下,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典型性代表人物,其人称为书圣,其书法作品,特别是《兰亭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可谓是一位书坛巨星。笔者多年的书写经验和对《兰亭序》的探讨研究来看,其核心性,本质性,规律性,法度性笔法是:五个点的运转规律笔法,特别是切笔笔法。这一笔法,可使人们在书写汉字时,随心所欲,千变万变,不离其中的变化,王羲之是一个代表姓人物,孙过庭是一个,欧阴询是一个,智勇是一个,真正的书法大家也都算一个,否则很难成为书法大家,除非具有特艺功能或特殊的天赋。书法的笔法,是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性问题,比如:屋漏痕、力透纸背、堆沙,等关键性问题,是靠入笔笔法实现完成的。不要看书法的表面现象,要通过现象看书法的本质。抓住书法的本质,才能进一绣认识书法的法,书法的规律,才能真正指导人们写好中国汉字,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


李行子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之前也创说刘德升创造了行书,但是都没有流传下来,兰亭序是流传下来最早的、最成熟的行书作品,可以说《兰亭序》开创了行书的书写规范,我们现在学习的行书,它的源头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见《兰亭序》是一件技法高超同时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法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也是理所当然。

兰亭序最核心的笔法,其实我们现在书写行书一直在使用,就是它完全脱离了隶书的影响,用单纯的连绵的笔画书写汉字,注重笔画和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这种书写方法在《兰亭序》之前是没有的,这也是王羲之的书法被称为“新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看王羲之早年的《姨母帖》,虽然也是行书作品,但是里面充满了隶书的古朴的写法,并不是纯粹的行书,单纯的行书就是自王羲之《兰亭序》开始。

他的这种连绵的书写,一方面增加了字体笔画和笔画时间的连带关系,让书写更加简便,有利于日常的使用,另一方面增强了笔画之间的关系,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这种书体很快被当时的社会所认可,尤其是文人士大夫,掀起了一股行草书的热潮。

实际上,后来的历代都非常重视行书的学习,比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宋代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以及文征明、王铎、傅山等等,行书也似乎成为一种长生不衰的书体,一直流传到现在。



不二斋


《兰亭序》的核心笔法,其实不仅是行书的核心笔法,也是书法的核心笔法,那就是以中锋为主的骨法用笔。

只有让笔心经常得持在笔画的中线左右行走,才能产生圆浑有力的效果,充沛的笔力也来自于此。

中锋运笔,是用笔的根本大法。但是对中锋要正确理解,有人以为起止处圆笔,藏头护尾是中锋;有人以为书写时要笔笔中锋,不可有一毫侧意。其实这些理解都是偏面的。



中锋,其实是指起笔可中也可侧,但运笔中锋和收笔时,以中锋为主。

要保证中锋运笔,其实是有技巧的。

一、起笔要逆入。逆入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铺毫,逆笔最得势,但是逆入又分实逆和虚逆。实逆即在纸面上作逆势,虚逆则是在空中作逆势。


二、提按是根本。在笔画方向变换处,都要用到提按。在变换方向前,将笔毫按下,笔毫铺开,此时再略提笔锋,笔毫重新聚在一起,此时再向任何方向运笔,都是中锋。

提按是保证中锋运笔的重要方法,说其他笔法皆出自提按也不过多。

三、转折须得法。转即利用手腕的作用,在转折处依靠手腕的协调配合,暗换笔心,保持中锋运笔。而折,则是在转折处,先按笔毫,再略提笔,翻笔而下。

明白了这些技巧,才能保持骨法用笔。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提到笔法,在绝大多数人的心中都认为是字体点画的书写技法,这当然沒什么不对,但是,如果我们只着眼点画的书写的技能,而忽视了它的艺术规律和内涵,那么无论怎么练,也能算是写字而不是书法,只能永远的在书法艺术的大门之外徘徊。



《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用笔上有藏有露,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是公认的最好的行书字帖。要了解《兰亭序》笔法的核心,我认为除学习点画和结构之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运笔速度

行书,顾名思义就是书写如行,运笔不象楷书那样一点一画各自独立,细致、工整、稳定。行书运笔要求使转灵活,纵横潇洒,笔势流畅连贯,当然,不是草书那种几个字,甚至十几个字一气呵成,而是呈现出相间的流连效果。如图


图中这二行字,其运笔流畅,节奏明快,笔画呼应,这就是行笔速度加快的结果。欧阳中石先生说:要使行书"行"起来,就要“解散楷法"。如行书放弃藏锋起笔,回锋圾笔,折外放弃顿笔等等。

二、结构圆转

楷书的结构是方的,隶书是扁的,篆书则为长条的。而行书由于运笔的速度加快,就打破了以往工整一路字体书写方式,将楷书工整劲挺的,方直的线条,变成了圆弧形线条,而行书的圆弧形笔法正是它一个显著特点。如下楷行对比图









三、笔势外露

楷书运笔讲究藏头护尾,注意藏锋、回逆,故而笔势内含,多不外露,因此,字形呈庄重之体。而行书由于运笔速度增加,藏、逆、顿、挫就没那么注重了,转而关注的是笔势连贯,上下呯应,右右顾盼,笔势外露明显,给人以潇洒自由之感。所以,行书运笔除了常常出现游丝外,还会带出一个个的小钩,呈现出字之字之间气脉相通。故而,行书中笔势外露不仅思运笔速度的结果,也是增加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和行与行之间连贯畅融的一种手段与笔法技巧。如图





四、楷草相杂

行书是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而行书又有行楷和行草之分,因此行书很自然地会出现楷草相间相杂这种情况。行笔稳健端庄偏于楷体叫行楷,行笔快速洒脱,笔调起伏较大偏于草体叫行草。当然还有亦楷亦草这第三种情况存在。如图:

行楷


行书草化。

宜楷宜草。

五、倚正相依

行书的书写讲究行云流水,流畅多变,在吸收草书技法之后,它的结构已经没有了楷体的工稳规范的特点,从而变得有松有紧,错落参差,有正有斜,形成一种宕荡多姿,奇正相依的造形之美。行书往往平中见奇,动中予静,在不平衡中求平衡,平正与险绝交相映衬,更是能将书者的情感倾注笔翰,通过书法表现出来。如图


六、大小相衬

不管什么书体“状如算子“,都是其大忌,字形的大和小是书法整体布局的重要环节,极其考验一个人对空间的感知和把握,在书法创作中有一个专业性很的词语叫“计白当黑“。特别是行书,由于其书写自由活泼,所以常常用字体大小来表现映衬、参差、起伏。形成一种夸张,对比强烈的审美情趣,如果一篇行书作品中没有大小变化,就只能说是印刷品了,什么姿态百出,大小协调,长短合意,随情就势,妙趣横生等等美好喻意的词语都将与其无缘。如图所示


《兰亭序》需要学习的当然不只我说的这几点,比如疏密得当和情感投入等都是值得去揣摩,高层次的行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个人的情绪渲泄。因此我们在学习和掌握行书单纯的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和自身的修养,也就是说《兰亭序》只是其中一个学习选项,在临习《兰亭序》后基础上,诸如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二谢帖》…王献之《鸭头丸帖》,陆柬之《文赋》,颜真卿《三表三帖》,苏轼《寒食帖》,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等等等等都应该学习,这样才能使我们书艺获得真正的提高。


这是在手机上写的,手机上的图案编辑我玩不转,请朋友们见谅。


四宝斋


《兰亭序》的核心笔法当然是篆籀笔法。

《兰亭序》是王羲之和文人雅士汇聚于兰亭,把酒言欢,人人吟诗作赋,而后整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所成。

《兰亭序》主用中锋,兼用側锋,平中见奇。直笔露锋取势,提按顿挫方圆转换随意自如,有质有妍。牵丝应带纤细轻盈,笔法娴熟变换多端,布局错落有致。全帖洒脱遒媚飘逸,从容不迫,优美动人。被赞“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宋米芾称其为“行书第一帖”。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兰亭序》的核心笔法是篆籀笔法呢?

篆籀笔法是以史籀的《篆籀十五》篇为根本,以中锋运笔,圆转浑厚。篆籀笔法是所有书体取圣的必要笔法。

王羲之曾在他的《笔势论十二章并序》里告诫其子王献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要求“贻之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士之诸友。”可见他对篆籀笔法的重视。这样的秘集在王羲之本人也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

况作此序,正值壮年,意气风发;又有酒气,飞扬跋扈,加之篆籀的典雅浑厚,又偶有側锋的妍丽,所以属不可再得之作。除却中锋行笔,側锋行笔,直笔取势,藏锋运势,提按顿挫,所有其他形而上的唯美解读,都不属于笔法行列,都只是风格的体现。而本帖中所用诸多笔法最核心的还是中锋笔法也就是篆籀笔法。

学好书法要需要两个方面,第一,笔法,也就是技术技巧方面。这方面可以通过临帖,分析领会来学习。也可通过前人的书论等来学习。第二,学养,这就属于风格气质问题,不是简单的模仿临习就能学得会的。要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形成自己的有丰厚又独特内涵的风格。


艺素简


我是一人。有些时候想要回答一个太宽泛的问题,含糊一点最好。

如果有非常明确的核心笔法,那么《兰亭集序》不可能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那就是“中和之美”,没有明确偏向没有特别强的特点就是《兰亭集序》的最大优点。

有些人把“中和之美”解释的非常神妙: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没有明显的特点或者说笔法的偏好,但是非常好看的字,就是《兰亭集序》最厉害的地方。

为什么说《兰亭集序》是没有明显特点呢?

我们现在书法的审美,主要是以王羲之的字为范本。

赵子昂的字在妍美方面更盛王羲之,那么有些人会说媚了。

李北海的行书在雄强方面更盛于王羲之,反而学李北海的行书要注意妍美方面。

很多人想要找《兰亭集序》,或者找王羲之字的特点,其实王羲之的字是一个范本,史上留名的书法家都会拿来和王羲之相比。尤其是行书,王羲之是范本是标准,其他人哪部分过了,哪部分是不足的。

一人有感

不少人都写过《兰亭集序》是多么的优秀,王羲之的字是多么的好。如果细看那些评论,没有太多明确的词。

流传非常广的书法方面的趣事:苏轼和黄庭坚他们互相评价对方的行书,苏轼的行书“石压蛤蟆”,黄庭坚的行书“树梢挂蛇”。

王羲之的字是现在书法审美的标准,书法的审美以他为准。

尤其是行书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比他“强”,那说明过犹不及了。而且某一方面比王羲之“强”,一定会有其他地方需要调整。依照王羲之的标准调整,这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以我的知识,尽可能地客观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舍。如有补充,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我是一人,喜欢书画和艺术相关,关注我。2020年1月31日沪。


分享到:


相關文章: